“2013年,我第一次戒毒的时候。”戒毒人员板某回答得很自然。 实际上,刚得知自己患上艾滋病时,板某是崩溃的。如果说吸毒毁了他的人生,那么患上艾滋病的消息,几乎让他丧失了生存下去的勇气。在省六所的警察和医生对他进行开导前,板某自闭了,原因很复杂,却有迹可循:一是因为担心受歧视,二是难以消解对死亡的恐惧。 如今4年过去了,由于积极配合治疗,板某认为自己身体状态良好,能做操,也能打球。曾经担心的问题并未出现,他甚至觉得戒毒所的警察比亲人还亲。
文章插图
云南省戒毒系统艾滋病防治工作连续3年实现“3个90%”目标, 即患者感染状况知晓率100%、抗病毒治疗率92.4%、抗病毒治疗有效率96%, 艾滋病防治卓有成效。 常人可能难以理解这个数据对患有艾滋病的戒毒人员意味着什么。 对他们来说,“3个90%”代表着尊重、关怀和生命。 被毒品侵蚀的人生已支离破碎,被艾滋病侵蚀的生命更是摇摇欲坠,戒毒所是个让戒毒人员悔过自新的地方,更是让艾滋病人重拾生活希望之处。 云南戒毒系统有9个艾滋病专管大队,配备政治素质好、责任意识强的175名警察承担专管工作,为近370名艾滋病戒毒人员提供专业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当下,对艾滋病戒毒人员实施集中专业管理已成业内共识,但在成立艾滋病专管大队前,这项措施经历了无数次分析、研判。 成立艾滋病专管大队,势必会增加艾滋病专管大队警察及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风险,奉献和挑战同在,但却能最大程度的让艾滋病戒毒人员得到尊重、得到专业的治疗,形成身份认同,提振抗艾信心,减少感染几率。 在艾滋病专管大队工作,无异于“以爱治艾,以命救命”。 省六所艾滋病专管大队大队长寸代宏表示,如今该大队对艾滋病戒毒人员实施集中统一管理,通过全国戒毒统一模式4区5中心(生理脱毒区、教育适应区、康复巩固区、回归指导区和戒毒医疗中心、教育矫正中心、心理矫治中心、康复训练中心、诊断评估中心)开展日常管理教育,对戒毒人员的“学习现场、康复现场、生活现场”等实行警察直接管理。
文章插图
工作中,为了让艾滋病戒毒人员感受到尊重,许多警察放弃了特别防护措施。 正常交流时,他们几乎不戴手套、防护镜,不穿着防护服。 “是的,这样做风险很大。”寸代宏说。该大队警察有一半曾遭遇职业暴露的风险。在紧急情况下,大家为了救人,为了安全、稳定,往往顾不上做特别防护。 省六所医院院长瞿发柱回忆,一天夜里,艾滋病戒毒人员李某突发癫痫,全身抽搐倒地。危急关头,值班警察不顾职业暴露风险,第一时间毫不犹豫地把李某背在背上,飞奔送往医院。因救治及时,李某脱离了生命危险。 这样的事情,对于艾滋病专管大队的警察来说是家常便饭。 “救人时,被针管划破手指,被病人血液溅到皮肤是常有的事。” 寸代宏说。实际上,遭遇职业暴露风险时,警察也同艾滋病戒毒人员一样,吃同样的艾滋病阻断药物,忍受着同样剧烈的药物排异反应。 通过多年实践,如今云南戒毒系统9个艾滋病专管大队已探索出符合我省工作实际的“分期分区安全流转、营养膳食增强体质、入所教育助力防治、抗病毒治疗巩固成果、监测预警严防事故”戒毒场所艾滋病集中管理模式,取得所内戒毒人员零感染、专管大队所管安全零事故、警察职业风险零暴露的好成果。 在戒毒所,艾滋病及老弱病残戒毒人员的收治一直是重点,也是难点。一些戒毒人员过去是办案单位的“老大难”问题,大事不犯、小错不断、以病抗戒,对社会面治安造成严重损害。
文章插图
戒毒人员吴某因交友不慎染上毒品,已到戒毒所戒毒多次,是所里有名的“瘾君子”。刚得知自己患上艾滋病时,他精神崩溃了,甚至做出以病抗戒的举动。 多次回归社会后的复吸,让吴某丧失了自己能戒断成功的信心;患上艾滋病后,他认为自己活不长了,巨大的心理落差让他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云南戒毒系统戒毒人员感染者发现率保持100%, 每一名吸毒人员入所都经过精确筛查,得知病情后,有幡然悔悟的,也有后悔不迭的,艾滋病戒毒人员的心理很复杂,也很敏感。 一开始,吴某对艾滋病防治知识半信半疑,为顾全“面子”,他很排斥和其他戒毒人员一起领药、吃饭,担心别人知道他患上艾滋病后受到歧视。 省六所艾滋病专管大队警察囊文凡发现了吴某的异常,他认为越是心有顾虑的艾滋病戒毒人员,就越容易战胜心魔。 起初的谈心谈话进行得并不顺畅,面对心理崩塌的吴某,过多的安慰并不见效。囊文凡找来书籍,讲解艾滋病防治知识,找出成功案例,打消吴某的恐慌。不知不觉中,吴某开始学习相关知识。 细聊时,囊文凡发现,吴某其实很在乎家人,很担心自己今后能不能养育孩子,囊文凡将这一细节报告给大队领导,经多次开导后,吴某终于配合治疗。 戒毒人员张某担心孩子的抚养问题,戒毒所多方探访,不但帮他解决了难题,还对他的家庭进行帮扶。一年一次上门走访,一月一次视频通话,张某在孩子和妻子的鼓励下进步飞速,治疗情况良好。 针对病情,艾滋病戒毒人员可以“享受”不同的治疗措施。为增强年长体弱艾滋病戒毒人员的体质,云南戒毒系统在积极落实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的同时,对在所艾滋病戒毒人员人均每月增加50元至100元伙食费,适度提高艾滋病戒毒人员劳动报酬,定期供应奶粉、牛奶、鸡蛋、水果,做到饮食科学、营养均衡。 云南戒毒系统累计为1000余名艾滋病戒毒人员办理最低生活保障,进一步激励艾滋病戒毒人员积极参加抗病毒治疗。 在进行艾滋病告知工作时,戒毒所内的心理咨询师、医生和专管警察齐出动、齐发力,严格规范分组告知、安全监护、督导服药、定期监测、心理支持、出所转介等重点环节,促进医疗救治及关怀救助效果巩固和提升。 省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通过心理咨询与抗病毒治疗相结合,帮助患病戒毒人员改善严重失眠、焦虑、愤怒等躯体症状及不良情绪,提高入组治疗的积极性,身体机能得到有效恢复。 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大理州强制隔离戒毒所持续发挥了“青草家园”“阳光宿舍”等艾滋病关爱场所作用,不断强化团体互助关爱功能,消除心理障碍,重拾生活及戒治信心。 省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省第五强制隔离戒毒所以个案化教育为重点,把心理咨询纳入艾滋病戒毒人员个别谈话,探索“鼓圈团体心理疗法”,干预效果显著,社会反响良好。 【 戒毒|患上艾滋病后,他认为自己活不长了……】状态良好是最好的消息
“身体感觉良好,心情很不错。”在视频采访中,板某对着镜头笑了笑,他郑重地对专管大队警察表达了感谢。在他看不到的镜头视角中,陪同他接受采访的警察一改严肃的表情,脸上多了几分欣慰的笑意。 这是艾滋病专管警察最喜欢听到的消息。板某还很年轻,他对着镜头表示,近期最喜欢的运动是打篮球。 “能打球说明板某身体机能恢复得很好。”一旁的警察介绍。
文章插图
收治的这些艾滋病戒毒人员身体情况不同,防护难度和管理难度也不同,患病人员多,急重症人员多,有的患有残疾行动不便,有的CD4低,身体免疫力、抵抗力较弱,管理难度非常大。 为提升医疗救治水平,该所在加强所内医务人员业务培训基础上,进一步采取所院合作模式,以邀请州、市医院医生上门坐诊等方式,弥补场所医疗资源不足。 同时,为解决艾滋病老弱病残戒毒人员住院医疗问题,该所采取与地方医院合作方式,增加戒毒人员住院治疗资源,畅通医疗急救通道,利用与地方医院“医联体”的优势,发挥了医疗急救通道的“快入、快住、快治”作用。 艾滋病防治是一个漫长、艰苦的过程,每日8时和20时,艾滋病专管戒毒人员准时从服药柜台前领药,医生早早将形状不一的药盒在服药柜台一一摆开来。 刚看到那么多药品时,艾滋病戒毒人员会感到焦虑,随着服药时间的过渡和身体机能的好转,他们再看到药品,就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 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方案,每次CD4+细胞计数检测,都能反映艾滋病戒毒人员的身体健康状况。此时,医疗护理责任组的医护人员最常提起的话题就是“入组”,这意味着有了合适的医疗方案,可以服用合适的抗病毒药物,是艾滋病戒毒人员的“定心丸”。 入组后,艾滋病戒毒人员的六病监测工作将会加强,病情是动态的,监测也是动态的,一切忙碌且复杂的防治工作,都奔着健康去。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 云南戒毒系统统筹推进艾滋病监测预警、疫情监测预警、传染病监测预警有机融合的场所疾病监测体系,促进全系统疾病监测预防能力和水平整体提升。 随着监测技术的不断提升,艾滋病防治的安全性也得以显著提升。艾滋病立竿见影的防治效果和防治知识的普及,极大消除了艾滋病戒毒人员的心理顾虑。于是,同伴教育应运而生。 除了戒毒系统工作人员的无私奉献,一些艾滋病戒毒人员也主动参与到刚入所心态不稳定的艾滋病戒毒人员帮教工作中,以自身体会积极引导戒毒人员配合治疗,珍爱生命。 随着禁毒防艾公众意识的提高,“闻艾色变”已成为过去,越来越多“以爱战艾”的正能量故事不断涌现。透过云南戒毒系统的“3个90%”工作成绩,人们欣喜地发现: 奉献者战胜了身患重症者的绝望,革新者打破了艾滋病不可治愈的神话。 随着2021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临近,新时代的艾滋病防治主题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当红丝带遇到警察蓝,一群坚定“生命至上、终结艾滋、健康平等”的禁毒防艾人有了具体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