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力|冬天拔罐能提高免疫力吗?颜色越深寒气越重?听听中医怎么说( 二 )


起罐后,人的皮肤可能出现不同颜色的罐印,常见的是片状紫红色瘀点、瘀块, 或兼有微热痛感, 统称为罐斑或罐印,这是拔罐后的正常反应,一两天后自行消失。
民间不少人认为“拔出什么颜色就对应什么疾病”或“颜色越青紫,说明体内寒气越重”,这是真的吗?罐印颜色青紫,说明体内有瘀血阻滞,但不一定是寒气,因为寒邪、热邪、风邪、湿邪侵袭腠理,均可导致气滞血瘀,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因,不能混为一谈。
在中医理论中,罐印的颜色与疾病分型的确有关联。总的来说,罐印色鲜红多见于阳证、实证、热证;罐印色暗红为阴证、血瘀、寒证。健康人拔罐后,一般皮肤仅微微发红,很快会恢复正常;体内有热、寒、瘀的人,拔罐后皮肤可能出现紫黑、青紫的颜色;毒瘀互结的人,罐印色深紫黑并触之有痛感;阴虚内热的人,拔罐后皮肤可能发红;湿气重的人,罐印潮红,拔罐后皮肤上可能会出现水疱、水珠或水汽状;感受风邪的人,罐印微痒;体虚或脂肪厚的人,罐印色淡或皮肤颜色可不出现任何变化。
不过,拔罐负压越大、留罐时间过长,越容易加深罐印的颜色,也更容易拔出水疱,甚至引起皮肤感染。所以,拔罐的留罐时间一般为5-10分钟,最长不应超过15分钟,同时还需因人而异。长时间留罐容易造成毛细血管过度损伤,产生水疱或严重的炎症反应。
(4)只留罐不走罐是医生怕麻烦吗
拔罐按吸附方法可以分为火罐法、水罐法和抽气法。
火罐法是最常见的拔罐方式。其中常见的是闪火法和投火法,一般在正规医院中看到的操作方法主要是闪火法,维持罐内热气是形成负压的基础。随着时代的进步,使用可持续燃烧的酒精引火棒使闪火法更为安全、高效、规范。所以,闪火法逐渐取代投火法成为主流操作方法。
水罐法是将竹罐放入水中或药液中煮沸2-3分钟,然后用镊子将罐倒置夹起,迅速用多层干毛巾捂住罐口片刻,趁热将罐置于应拔部位,然后轻按罐具30秒左右,令其吸牢。水罐法的优势是可以在煮水时加入中药,但因其在操作中热度不易控制,有糖尿病者、皮肤敏感者或皮肤细嫩处应酌情应用。
抽气法是先将抽气罐紧扣在应拔部位,用抽气装置将罐内的部分空气抽出,使其吸拔于皮肤上。这种方法多见于家庭的日常使用,但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操作。
介绍了吸附方法,我们再来说说操作方法。操作方法分为闪罐法、留罐法、走罐法、针罐法与药罐法。
有种说法认为,拔罐不走罐是因为医生怕麻烦,只留罐不走罐的效果不好。其实,选择哪种操作方法要看患者的具体症状和拔罐部位。
闪罐法,就是反复地吸、起,适用于肌肉比较松弛、吸拔不紧或留罐有困难处,以及局部皮肤麻木或功能减退的虚证患者。肌肉丰厚的背腰部不适合仅用此法。
留罐法,指罐吸上后留置一段时间,是最常见的罐法,适用于大部分人群,是临床中最为常用的拔罐法。
走罐法,是罐吸上后,在需要的部位往返推动,一般用于面积较大或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腰背部、大腿等处。此法疏通经络气血的作用较强,会有一定的痛感,体质虚弱或小儿应慎用并注意操作力度。
针罐法,针刺留针或出针后,在针刺部位进行拔罐,适用于各种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痤疮、皮肤瘙痒症、丹毒、哮喘、坐骨神经痛等病症。此法需配合不同针具的操作,过度紧张或疼痛敏感者慎用,此外还应注意规范消毒。
药罐法,就是上面提到过的煮药罐,另外还有贮药罐。煮药罐多用于风湿痛;贮药罐多用于风湿痛、哮喘、咳嗽、感冒、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癣。此法需要根据患者的病症辨证处方,还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皮肤过敏反应,过敏体质或皮肤敏感者慎用。
(5)在家拔罐存在安全隐患
目前,尚无明确的临床及循证证据表明拔罐适合健康人保健。
中医认为,健康是指经脉气血通畅、脏腑功能调和,人体处于动态平衡中。作为中医疗法的拔罐法也是干预人体平衡的一种方法,让病态的不平衡转为健康态的平衡。
因此,没有明确病症的人群不建议进行定期的拔罐治疗。当身体有不适时,才可以前往专业机构进行辨证论治,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拔罐治疗。拔罐前需要注意不要过劳、受风、过饥或过饱。拔罐后,要注意避风寒,适当多饮水,促进体液循环,增加新陈代谢。
虽然拔罐安全系数较高,但操作上具有专业性。在新闻报道中,我们曾看到过这样的病例:一位女士花费近万元在一家养生馆进行拔罐治疗,其后发烧,背部拔罐区出现脓肿。养生馆工作人员称这些是“排毒”的表现。随后,该女士因昏迷被送进医院,被诊断为因拔罐导致背部二度烫伤,需住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