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对待“问题”青少年儿童,家长、老师怎么做?

融媒体采访人员 张玉辉 尹晗 凤凤
教育部日前对政协《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进行了答复,其中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教育部指出,建立全过程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服务、评估体系。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规范、持续开展抑郁症防治等相关知识培训。加大对非精神专科医院医师的培训,提高其识别抑郁症的能力。各类体检中心在体检项目中纳入情绪状态评估,供体检人员选用。各高中及高等院校均设置心理辅导(咨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降低遭受心理健康问题困扰几率青春期是人生中最朝气蓬勃的时期,在这段时期里青少年迅速成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接受《医师报》融媒体采访人员采访时曾表示,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还未完全成熟的阶段,且面临着学习、生活甚至情感、社会等多重压力及挑战。如果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缺乏应有的关注,就容易增加青少年遭受心理健康问题困扰的几率。当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时,不及时进行预防、干预和治疗,甚至可能会造成青少年自伤、自杀等悲剧的发生。
青少年为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危阶段【 心理疾病|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对待“问题”青少年儿童,家长、老师怎么做?】陆林介绍,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儿童)面临的心理疾病各不相同,对于6~14岁的少年(儿童),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发病率较高;而14~18岁青少年群体中,抑郁症的发病率较高。黄悦勤专家团队完成的首次《中国精神卫生调查》的最新结果显示,抑郁症和未定型抑郁症发病年龄约为14岁,青少年阶段是情绪型问题的高危阶段。
“身心健康是青少年成人成才成功,为社会服务,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需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力。这其中,家庭和学校是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战场。”陆林指出,在家庭中,家长的理解和关爱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至关重要。他建议,家长不仅应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身体健康,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要培养青少年养成正常的生活习惯,不沉迷游戏和电子产品、保证8 ~ 9小时睡眠,每天坚持1小时体育锻炼——均衡的营养、良好的睡眠、适当的体育锻炼是维持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基础。”
陆林指出,学校作为培养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也应教会其预防心理疾病的知识与方法。教师要了解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心理问题,并预防各种心理疾病的发生。
“目前,有些学校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认识不足,平时疏于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一发现青少年患有精神心理疾病,则表现得过于紧张,甚至将其劝退,殊不知,这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带来更大的危害。”陆林呼吁,学校应以更加科学、理性的态度接纳患有精神心理疾病的青少年,当他们的疾病康复或病情稳定到足以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时,不仅要重新接纳他们完成学业,更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友善的、宽容的氛围。
如何识别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陆林认为,观察青少年是否能够正常地上学,是否能够正常地吃饭、睡觉,是否能够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如果青少年在学校和家庭环境中的情绪偏离正常范围,行为不符合规范,或生活规律发生明显改变,如出现失眠、嗜睡、不愿跟人接触,或与家长、老师、同学的沟通出现巨大障碍,甚至出现极端行为,即意味着存在精神问题的可能。建议学校、家长及时带孩子到专业的机构,找儿童精神科和心理治疗师进行进一步评估。“家长、老师切记,青少年遭受心理疾病的困扰时间越长,其将来治疗与康复就越困难。”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室主任黄悦勤认为,家长、老师在与孩子交流时,要注意方式,用孩子能够接受的形式来和他们进行交流,让孩子放下心理负担,为其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生活学习氛围。
此外,有家族遗传史的青少年,家长要加倍关注自己的孩子,他们是易感人群,相较于正常人群,其受到外界的压力更容易导致患病,切勿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发现孩子有情绪行为问题的苗头时,尽快求助专业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