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科|一片丹心映杏林: 一个人、一个团队和背后的“中医精神”

肾病科|一片丹心映杏林: 一个人、一个团队和背后的“中医精神”
文章插图
有这样一名老中医,他今年86岁高龄,每周依然看五个半天门诊,利用周末空余时间整理上千病例,只为守护更多肾脏病患者的健康;有这样一名老中医,他专攻肾脏病30余年,带领团队参与研究的IgA肾病中西医结合疗法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开创了中西医结合治疗IgA肾病的先河;有这样一名老中医,他创建了浙江首个中医肾脏病专科,被誉为肾病科的“黄埔军校”,培养出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数十位肾病学科的领军人物……
他就是著名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专家、我省仅有3个的首届全国名中医之一王永钧。他将毕生的心血投入到各种疑难肾脏病的研究和治疗中,其创新性的“风湿致肾病”和“肾内微癥积”等理论对我国中医肾病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中医肾病学术的发展,并救治了不计其数的肾病患者。在不久前的第四个中国医师节上,王永钧获得了浙江省委、省政府颁发的“医师终身成就奖”。
一棵草木的繁荣必根植于脚下的沃土,中医文化源远流长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像王永钧这样的中医人不断地坚守与传承。“中医药要发展,必须法古融今、兼收并蓄、守正创新;中医药的现代化,是中医药更好地服务百姓健康、走向辉煌的必由之路,这也是我一辈子的奋斗目标。”王永钧表示,在我国中医药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上,他始终愿做路边的一棵草木,在默默无言中造福世人。
赤子之心:医生不仅是职业,更是“事业”
为什么选择做一个医生?或许每个医生的答案都不尽相同。但王永钧的答案一定颇为特殊:源自于自身的一场大病。
18岁时,他得了肾病综合征,看了3年多,多家医院束手无策。后来经过一位民间中医的中草药治疗,王永钧竟然痊愈了。从开始对自身疾病的不可预知,到治疗过程中的灰心绝望,是中医让他重燃了对生命的希望。他切身感受到了疾病的可憎以及医药之事的功莫大焉,于是辞去了财税局的工作,改行学医。
肾病科|一片丹心映杏林: 一个人、一个团队和背后的“中医精神”
文章插图

虽然目标确定了,但是成为真正的医生,道路何其艰难。王永钧开始自学中医著作,背诵《药性赋》《汤头歌诀》,研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各家著作;继而,先后拜师于王显庭、俞尚德、张硕甫等7位知名老中医,又考入浙江省医学院(今浙江大学医学院),并以优异成绩本科毕业,他打下了扎实的中、西医学基础。
“因为我自己生过病,有过因病而四处求医的经历,所以对病人的痛苦能感同身受。”王永钧说,上古有一种治病方法叫祝由术:祝,告也;由,病之所由来也。如果能跟患者讲清病的来龙去脉,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便迎刃而解。
来找王永钧看病的肾病患者,复杂的病例居多,有时患者难免心态有些急躁,跟年轻的医生沟通会有不顺。但王永钧都用细心和耐心一一化解。一些复杂的医学原理,也会用简单的说法跟病人讲清楚。这样看完一个病例通常需要15~30分钟,上午的门诊看到下午一两点是常事。
肾病科|一片丹心映杏林: 一个人、一个团队和背后的“中医精神”】 美国著名的外科医生克鲁特曾说过一段话:“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段备受西方医学界推崇的医学箴言,深藏在王永钧日常的一言一行之中。
有时,王永钧会碰到门诊患者因为带的钱不够而不能及时配药回家,那些家在外地的患者要再来一趟,多一笔路费,王永钧便拿出自己的钱,帮患者补上;有时,患者病了多年,对治疗没有信心,影响病情的稳定和康复,王永钧便耐心地加以鼓励,年轻的患者亲切地称呼他为“王爷爷”……
王永钧常说,作为一个医生,是需要一点信仰的。它不是一门简单的职业,而是一项造福人类的事业。他说:“从医65年,我最大的满足就是看好了很多病人,最大的心愿就是为更多病人看病。”
日月不淹,春秋代序;碧血丹心,光芒闪烁。王永钧的人生,就如同平凡的草药,因为奉献了自己,所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因而造福世间万千的人们。
中西融合:“真正好的中医最好懂点西医”
中西医之辩由来已久。有些人认为,中医是国医,西医是洋医;或者认为,西医是新医,中医是旧医。但王永钧不赞成这两种称法:“中医,西医,共同的敌人都是疾病。西为中用,古为今用,只要对病人好,就应该学习借鉴,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