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论文 分析 生态 高校 德育
1、高校生态德育分析论文 生态德育的特征 (一)生态德育具有价值取向上的超越性 生态德育的存在特性体现出适应性特征,而生态德育价值特性则是超越性的 。
生态德育超越“人类中心”的狭隘视域,自觉上升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站在自然界发展演变规律的高度去看待人类作为“类”而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与合理性,重新体悟人类各种行为的道德价值,把培养向自然开战的个体勇敢性、自豪感等价值追求,自觉转向养成受教育者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品性,引导受教育者领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其“家园”的关系 。
生态德育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更加看重传播和渗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的道德 。
2、价值,养成人的生态智慧 。
(二)生态德育具有教育过程的引导性 生态德育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迫切性、敏感性和棘手性而尚未被人们充分领悟的重大问题 。
我国古代人的生态意识停留在伦理学或道德思想成果的静态,尚未进到德育学的范畴和相应的德育活动领域 。
以致在整个近现代,学校中对生态道德的传播和对生态智慧的养成还比较贫弱,而教育学生向大自然开展的“战天斗地”精神是其主要追求 。
在生活中某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被赞颂为高尚的道德行为,导致生态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日益严重 。
生态德育就是要用更加理性、自觉、系统的架构,引导受教育者从小养成放眼世界、放眼未来,理解生命、关爱生命,学会关心可能影响整个人类社会、整 。
3、个自然界的深层生态问题 。
(三)生态德育在实践操作中的生活性 在传统德育知识的灌输状态下,个体与道德知识是处在一种对立、挑剔、陌生、疏离的状态,无法产生相应的道德情感,当然也无法形成首先品格和相应良好行为 。
生态德育强调个体的道德参与和体验,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体验 。
体验者以放松的心态和平常心进入生态体验,直接融入生态环境 。
体验者以一种欣赏的心情,自然会产生亲近感、善感、美感,体会到的是生命的多样性,体验到的是每一个生命与体验者自身一样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存在并以它自己认可的方式表现着自己的生命价值 。
活生生的经历会让生态德育体验者产生一定的生态德育感受,使原本抽象而显得空洞的首先规范变得形象生动起来 。
4、,赋予饱满的、真实的生活内容 。
(四)生态德育具有内容传播上的丰富性 人类每天所从事的活动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交往活动,另一类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 。
青少年儿童既喜欢人与人之间平等友好、轻松愉快的交往,也酷爱亲近自然,与自然建立和谐的关系 。
而且儿童之间的人与人交往,往往要以一定的自然环境为依托,譬如儿童的游戏,常常要选择有草、树、水、山的地方展开 。
当教师或父母把儿童圈在固定场所使其与大自然隔离时,儿童则表现出厌烦、焦虑的行为 。
人际德育相对局限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圈里,人与自然关系圈被忽视,这就丢失了周围自然环境中大量生动的德育资源 。
生态德育不仅充分利用人际德育资源,而且自觉顺应 。
5、人们亲近大自然的天性,积极挖掘利用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等富含审美价值的德育资源,使德育内容极大地丰富起来,使受教育者在欣赏自然风光、滋生保护自然环境意识的同时,获得大自然丰厚的道德滋润 。
高校生态德育的现状 传统德育对生态环境的忽视或关注不够,使得人们的生态知识缺乏,生态文明观念淡漠,生态习惯难以养成 。
生态文明观教育还没有引起各类各级学校应有的重视 。
高校的保守与封闭,忽视社会环境的影响,造成德育生态的断裂与凝滞 。
高校德育不能与外界进行合理的信息交流,文化氛围及教育理论出现凝滞现象,这是一种文化的自我封闭 。
长期以来,我们以割裂的方法看待德育影响,把它看成是可以脱离其他诸种德育影响而独立存在 。
【高校|高校生态德育分析论文】6、、自成系统的存在物,由于对德育生态整体性认识不够,德育实践忽视了校外德育途径的价值,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在学生品德形成方面的作用难以产生有效的合力 。
因此,在多元价值共生的社会转型期,如果一味把学生封闭于校园内,企图在一种“净化”的环境中实施德育,是不可能的 。
高校德育必须由一元封闭向多元开放演进,以生态整体观理解德育、实施德育 。
稿源:(未知)
【傻大方】网址:/a/2021/0926/0024178470.html
标题:高校|高校生态德育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