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大方


首页 > 学习 >

高校|高校生态德育分析论文( 二 )



按关键词阅读: 论文 分析 生态 高校 德育


高校德育强调社会期望,忽视学生内心追求,导致学生个性的丧失,背离了以人为本的核心 。
一直以来,高校德育强调的是过于理想化的社会期望,忽视了学生内心的追求,脱离了人的生态特性,否定了德育的人作为主体性的特点 。
用生态生命观点来审视高校德育,发现高校德育是一种无人德育 。
所谓 。

7、无人德育是指无视个体的需要和兴趣,把道德教育的过程仅仅看作是对学生施加外部道德教育的过程,施加的道德影响又主要是既定的道德规范,强调的是学生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
这种被动性、统一性是高校德育的特征,其本质是对个体生命的漠视 。
所以高校德育必须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和尊严,强调个体生命的多样和独特,弘扬个性的自由和发展 。
德育与日常生活的疏离 。
高校德育重视知识传授,忽视道德体验,导致德育的空洞和伪善 。
德育作为高校教育中的一门特殊课程,仅把社会现存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灌输给学生,而没有启发和唤醒学生的生态道德自觉和生态道德良心,使学生树立道德理想,学会做人,没有形成一种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行为方式 。
高校 。

8、德育忽视实践锻炼,脱离了生态德育的生活性 。
严重脱离学生的真实生活的德育模式,造成高校德育对生活的疏离与概念化 。
在内容上只注重社会既定的道德规范的抽象知识,缺乏生活的情景性和生动性;
在方法上强调单向的德育灌输,是一种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缺乏道德体验,难以产生情感共鸣,导致德育的肤浅和伪善;
在效能评定上,采用课程考试的方式或限于简单化的学生在校综合测评,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些学生的“双重人格” 。
生态德育的方法与途径 为了在高校更好地完成德育工作由“人际德育”向“生态德育”转轨,同时提高生态德育的效果,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生态德育 。
结合课堂教学,唤起大学生生态意识 。
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和发展 。

9、人的德性 。
德性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主体的一种实践活动过程,其实质是学生在教师帮助下,消化、吸收、实践德育内容的过程 。
各个教学环节是宣传、普及生态道德的主要途径,通过这些途径,使大学生获取对环境问题的意识和敏感性,理解人类在环境中的重要责任,唤起生态良知,采取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动行为 。
美化校园环境,形成生态德育氛围 。
清新优美、内涵丰富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学生形成强烈的生态环境的审美意识 。
美化环境就要绿化校园,让绿树成荫,鲜花争艳,碧草茵茵,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情与景的和谐相融 。
大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人自身的主体价值和创造能力,使精神得到净化和升华,从而增强对环境的审美观念,形成正确的审美意 。

10、识和审美情趣,为以后自觉地保护环境、美化环境奠定基础 。
立足生态文化建设,优化生态德育环境 。
生态文化建设不仅是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先进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 。
加强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要大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活动 。
开展各种生态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大学生对生态发展的认知;
完善生态道德教育体系,建立生态道德教育规范并在德育活动中加以灌输,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
建设学校良好的生态文化环境,建立起相互尊重的人伦关系、爱惜花草的良好传统,形成良好的氛围和德育养成环境 。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激发学生生态环境的改造意识 。
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其身临其境,通过改造环境的亲身体验 。

11、形成和巩固环境意识 。
比如,利用地球日、环境日、土地日、无烟日、世界环境日、世界粮食日等特殊日子,带领学生深入农村、厂矿,开展广泛的环境教育宣传活动,在唤起民众的环保意识的同时,增强自己的环保责任 。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提升生态法律意识 。
法律和道德是调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两种最基本的力量,两者相辅相承、相互支持 。
加大对环境保护法、森林法、土地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资源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人们保护环境、资源的法制意识 。
在生态德育的过程中,增加生态法规的教育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有着积极的意义 。
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部分人欲望急速膨胀 。

12、,丧失了道德操守,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在校学生 。


稿源:(未知)

【傻大方】网址:/a/2021/0926/0024178470.html

标题:高校|高校生态德育分析论文( 二 )


上一篇:精选|【精选】冬天的雪写景作文四篇

下一篇:精华|【精华】二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合集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