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医者风范叶颖江 无影灯下新“金标”( 二 )

手术|医者风范叶颖江 无影灯下新“金标”
文章插图
叶颖江(右一)带领团队查房。
毕业后,叶颖江来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入胃肠外科工作。1998年,叶颖江协助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时任主任王杉教授,在国内率先成立了包括肿瘤内科、外科、病理科、影像科、放疗科等多个学科专家组成的胃肠多学科专家组诊疗团队。每周五下午,来自各科室的专家会坐在一起讨论病例,为患者提供精准合理的治疗方案。
叶颖江曾遇到一位胃肠道间质瘤术后患者,在常规术后复查过程中发现异常病灶。“当时,多位知名专家独立会诊后都认为,新发现的异常病灶是胃肠道间质瘤复发所致,患者也准备服用昂贵的靶向药物。”叶颖江说,经过多学科专家共同会诊讨论后,确定不是胃肠道间质瘤复发;果然,一年后,患者出现的异常病灶神奇地消失了。
“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证实,多学科专家组的诊疗方案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增加了患者的临床获益。” 2010年前后,叶颖江将团队在MDT诊疗模式中积累的经验编写成《多学科专家组诊疗模式的组织和规范实施》一文,后来MDT诊疗模式被国家卫健委列为提高国内肿瘤规范化诊疗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试点。
推动结肠癌手术规范化
为追求更精准的诊疗模式,叶颖江又将目光聚焦在手术规范操作上。
“抱歉,很遗憾地告诉您,您爱人目前发生了广泛肝转移,已失去了再次手术的机会……”2008年前后,叶颖江无可奈何地对一名结肠癌患者家属说出了这句话。而这样的表达,在那之前,对于叶颖江和所有结肠癌临床医生而言,都非常熟悉。结肠癌在我国及全球均为排名第三的常见恶性肿瘤,手术是治疗结肠癌的主要方式,“然而因为结肠癌诊疗一度缺乏规范性,每每遇到这样的患者,医生们诊疗时的无力感以及对患者逝去的心痛,则更显深刻。”
这是一名50多岁的女性,2007年在外院接受了结肠癌根治手术,然而不到一年就出现了结肠系膜根部淋巴结复发。叶颖江通过临床诊疗发现,正是因为第一次根治手术的不规范,造成患者体内转移淋巴的残留,不仅牵连出额外的放疗和化疗,且二次手术切除非常困难。最终,患者在第二阶段化疗时,发生了肝转移,不幸离世。
“实在放不下啊!总觉得结肠癌手术的规范化问题必须要尽快解决,因为这关乎生命的去留……”作为医者的无奈和心痛,令叶颖江将此事牵挂于心,并不断思考解决之道。
长期以来,外科医生认为结肠解剖简单、结肠癌手术操作容易,预后好于直肠癌。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数据显示,直肠癌的总体预后已经接近结肠癌,甚至超越了结肠癌。这其中,由国外专家归纳提出的直肠癌规范根治手术——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的广泛实施,对降低复发率、提高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叶颖江解释,“外科医师一提到TME手术,立即就能了解手术操作的全部过程,每步操作均有明确的解剖层面和解剖结构,这样的手术被外科医师视为规范手术的标准和原则。”
然而,结肠癌的手术标准在哪里?没有标准,手术不规范,患者的预后便会大打折扣。
“当时,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接收了一些在外院初次结肠癌手术术后复发的病人,复发往往发生在系膜根部淋巴结或者切除后创面,追根溯源大多由于首次手术不规范,清扫不彻底造成。”叶颖江开始从各个渠道寻求结肠癌根治质量控制和规范化的理念和方法。
2009年,在欧洲的一场学术高峰论坛上,德国专家关于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ME)的展示和介绍,就像一道无意中邂逅的亮光,令叶颖江豁然开朗,“这就是我们一直在苦苦寻找的那个手术!”多年后提起此事,叶颖江的语气中仍透着兴奋,“德国的专家们首次提出了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手术的概念,并认为其可降低结肠癌5年局部复发率,提高5年肿瘤相关存活率。虽然这种手术在结肠癌远期疗效方面的优势需进一步证实,但作为一种理念,它对结肠癌手术技术的提高及标准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回国后,他迫不及待地研读了数遍相关论文的原文,立即向院长做了详尽的汇报并得到大力支持。“这种手术就是一种有着良好质量控制,并且操作性强的结肠癌规范化手术。”
2009年底,叶颖江开始带领团队针对手术开展大量的临床实践。随后,团队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国内外进展,发表了《完整结肠系膜切除在结肠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一文,在国内最早全面介绍了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和其应用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