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医者风范叶颖江 无影灯下新“金标”

傍晚,叶颖江顺利完成当天的最后一台手术,换下手术服,披上白大褂,准时坐在电脑前,“我非常珍惜和各位同仁交流的机会……”隔着屏幕,他与全国结直肠外科领域专家相聚线上会议,交流碰撞间,光芒在他眼神中闪烁,有好的灵感,他会一一记下,会后认真研读。
手术|医者风范叶颖江 无影灯下新“金标”
文章插图
叶颖江
手术、查房、会诊、科研、教学……作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主任、教授,叶颖江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对他来说,忙碌是常态,“医生其实是最‘赶时髦’的,必须不断学习,更新自己,将医术与现代医学及科技发展更好地结合,带动学科进步,造福更多患者。”他说。
手术|医者风范叶颖江 无影灯下新“金标”】无影灯下,他从容不迫,巧施妙手,倾力移除病灶;手术室外,他一丝不苟,精研方案,力求万无一失。手握最冷硬的刀,怀着最温暖的心。从医近30年,叶颖江在结直肠外科领域创造了多个“领先”——
在国内率先开展结肠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ME)、直肠癌经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ELAPE)、直肠癌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牵头和推广结直肠肿瘤多学科专家组诊疗(MDT)新模式,承担或参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余项科研项目,主持制定国家医疗卫生行业标准……
在一次次的探索中,叶颖江默默实现着自己“治病救人”的朴素追求。
首倡“多学科诊疗模式”
“年轻的时候,只有一个心愿,就是想考上大学,对选择什么专业,并没有具体想法。”上世纪80年代,叶颖江从河北省南皮县的一所高中毕业,考入医学院校。回首自己医学生涯的起点,他很是感慨,“真正接触了医学课程,我才逐渐对将来要从事的行业有了清晰的认识,开始思考怎样做一个好医生。”叶颖江说,当时自己心里就一个想法——一定要到更高一级的医学学府里学习最前沿的知识,将来做一名临床医生,把治病救人作为一生的使命。
手术|医者风范叶颖江 无影灯下新“金标”
文章插图
手术台上的叶颖江(左一)从容不迫。
叶颖江的从医生涯中,遇到了很多优秀的“引路人”。“从老师们的身上,我深刻领悟到什么是‘医者风范’。”回忆起与老师们相处的岁月,叶颖江的语气中充满崇敬。
1987年,叶颖江师从著名病理学家、我国食管癌防治研究的先驱沈琼,攻读硕士学位。沈琼是世界上首例食管原位癌的发现者和报道者,是食管细胞采集器的发明人、食管细胞学的创建人。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他响应国家“要征服癌症”的号召,几十年如一日深入河南省北部太行山林县,在食管癌高发区现场采集了大量翔实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进行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和预防研究,使我国的食管癌防治研究跻身世界领先水平。
这段故事是叶颖江听沈琼亲口讲述的,看着老师拿出已泛黄的资料,他仿佛看见老师带领着年轻医生下乡进行食管癌普查,认真采集标本、涂玻阅片、诊断食管癌的场景,“要找出癌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仅靠在室内翻资料、查病例、看标本是远远不行的,必须亲自到现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沈琼的言传身教,叶颖江铭记于心,“老师还为当地培养了一批专业的卫生预防工作者,为当地农民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1993年,叶颖江进入上海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肝外科专家余业勤,对于原发性肝癌和结直肠癌肝转移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基础科研训练。“余教授精益求精和严谨求实的学风塑造了我的职业素养。老师不仅临床技术精湛,他对每一位病人都格外上心,不论多忙多累,每天早晚都要查一次房,做完手术再晚也要看一眼病人再下班。”叶颖江回忆,那一段时间,深受导师影响,自己也充满干劲儿:跟着导师上手术台,苦练手术技艺;走进病房,悉心关注每一位病人,常常顾不上吃饭、休息,“那时一心只朝着一个目标努力——治病救人,做个好医生。”
博士后期间,叶颖江师从著名普通外科专家祝学光,专注于消化道肿瘤包括结直肠癌以及胆道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祝学光教授是一位既教授学问又传授做人和行医之道的良师,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辈,更是献身医学及教育事业的楷模。”叶颖江说,正是求学期间多学科交融的经历,为他日后推广多学科专家组诊疗模式(MDT)播下了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