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医院看病、体检
血常规是最经常碰到的检查了
它只需要10~20元
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项检查!
文章插图
它是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依据
还能帮助诊断和鉴别诊断其他疾病
如有无贫血、有无感染等等
文章插图
血常规报告通常是密密麻麻的一大张
有超过20个条目
拿到血化验单后有点懵
怎么判断自己的结果是否正常?
某些指标出现箭头会担心
要不要紧?
今天,我们就教大家读懂血常规报告
文章插图
快速读懂版
想要快速读懂,只需要抓住重点:“血液三兄弟”(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就可以了。
01
白细胞(WBC)
白细胞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卫士”,当病菌侵入体内时,白细胞能变形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
临床意义
白细胞增多
(WBC项出现“H”或者“↑”)
常见于细菌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白血病等。也有生理性的白细胞升高,常见于月经前、妊娠、分娩、剧烈运动、饮酒、餐后等。
白细胞减少
(WBC项出现“L”或者“↓”)
常见于病毒感染、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脏功能亢进等。
需要结合临床综合考虑,此时你需要做的就是看医生,以免耽误病情。
比如下面这份报告单,白细胞明显升高,最后确诊为肺部感染。
文章插图
02
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它是人体内通过血液运送氧气的最主要媒介,同时还具有免疫功能。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运输氧的特殊蛋白质,能与氧结合,运输氧和二氧化碳,在贫血性疾病方面,比红细胞更能反应贫血的程度。
临床意义
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多
(RBC、HGB项出现“H”或者“↑”)
常见于甲亢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红细胞增多症等。
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
(RBC、HGB项出现“L”或者“↓”)
常见于各种贫血。你不用太紧张,去看医生,一起找到贫血的原因即可。
如下面这份血常规报告单,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值均小于正常值,可以诊断为贫血。
文章插图
03
血小板(PLT)
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可保护毛细血管的完整性,具有止血凝血等功能。
临床意义
血小板增多
(PLT项出现“H”或者“↑”)
常见于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脏切除术后及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血小板减少
(PLT项出现“L”或者“↓”)
常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脏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
如下面这份血常规报告,血小板数值显著减少,最后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文章插图
进阶读懂版
“进阶读懂版”适合想要了解更多更专业医学知识的小伙伴们(不需要的可以直接拉到文章最后,读“抽血前后注意事项” )。
白细胞分类计数
外周血白细胞起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白细胞包括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三大类,其中粒细胞又分为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文章插图
中性粒细胞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增多
1
感染
急性或化脓性感染 包括局部感染(脓肿、疖肿、扁桃体炎、阑尾炎、中耳炎等);全身感染(肺炎、丹毒、败血症、猩红热、急性风湿热)。
2
中毒
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早期汞中毒、铅中毒,有机磷中毒。
3
疾病
出血和其他疾病急性出血、急性溶血、手术后、恶性肿瘤、粒细胞白血病、严重组织损伤、心肌梗死和血管栓塞等。
4
生理性
参见“白细胞增多”。
中性粒细胞减少
1
疾病
伤寒、副伤寒、疟疾、布氏杆菌病、乙肝、麻疹、流感、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或缺乏症、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
中毒损伤及药物
有机物中毒、放射线损伤及抗肿瘤药、苯二氮革类镇静药、抗癫痫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精神病药、部分非甾体抗炎药等。
- 妇科检查|乳腺结节、增生易变癌?注意,7类女性更受乳腺癌青睐
- 慢性腰痛|腰总疼,快检查下你的睡姿
- 极限运动|眼前一黑!女子剧烈咳嗽竟致视网膜脱离!这些人建议每半年检查一次
- 心电图|冠心病除了心电图,还能做哪些检查?
- 肠镜检查|关注肛肠健康,警惕肛周湿疹样癌
- 医院|六旬老太每日一碗“生姜水”,再去医院做体检,医生都很佩服她
- 把80岁活成20岁的蔡澜:读懂这四句话,受益一生
- 北碚区|北碚区医保局开展节前医药价格监测专项检查
- 检查|“小肿块”已切除,医生为何还“紧追不放”?仔细检查结果让人吃惊
- 每年一次乳腺钼靶检查会不会致癌?|专家解读| 致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