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古人科举夹带的袖珍古书,仅0.7厘米厚却有14万字,技术现已失传


晚清|古人科举夹带的袖珍古书,仅0.7厘米厚却有14万字,技术现已失传
文章图片

晚清|古人科举夹带的袖珍古书,仅0.7厘米厚却有14万字,技术现已失传
文章图片

晚清|古人科举夹带的袖珍古书,仅0.7厘米厚却有14万字,技术现已失传
文章图片

自隋唐起至清末 , 科举制度在我国延续了1200余年 , 期间诞生了不少状元郎、榜眼郎、探花郎 。 “十年寒窗苦 , 一卷定终身” , 科举于古代读书人而言意义非凡 , 不过有些人却想到了弯路子 , 以谋求功名 , 那便是作弊 。
尽管清朝对于科举作弊者的惩处最为严苛 , 但贿买考官、夹带经文等手段 , 却是屡见不鲜 , 里面的作弊门道已成不成文的规定 , 比如说民国大文豪周树人的祖父周介孚 , 一生并无多大作为 , 因此考虑到后人发展 , 便想到了科举作弊 , 派人送银票给老相识殷主考 , 虽然不凑巧的是当时有苏州地方官在 , 但对方也已是见怪不怪 , 装作没看见 。
不过周介孚派过去的人却不太懂这里面的“规矩” , 大声嚷嚷着 , 于是苏州地方官就把周家吓人给逮住了 , 殷主考将周介孚的来信和银票 , 交给苏州府衙查办 , 这事是越闹越大 , 还闹到了光绪帝那里 , 光绪帝不清楚下面的情况 , 但科举作弊是大事 , 皇帝钦定“斩监候” , 周介孚因此坐了八年牢 。
而在现今 , 浙江发现了一本比烟盒还小的古书 , 仅0.7厘米厚却有14万字 。 这本书的名字叫《五经全注》 , 分上下两册 , 全书厚1.5厘米 , 共计352页 , 30万字 , 内容包含《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传》五种儒家经书的全部内容及宋代儒学大师的详尽注释 。
造出这么本袖珍小书 , 为的不是其他 , 就是用来科场作弊 , 虽然为防止作弊行为 , 考生在考试前要进行彻底的搜身检查 , 包括头上的辫子 , 甚至还会查看屁股有没有带作弊的东西 , 但晚清考场已不再那么清明 , 考生就把袖珍小书藏在靴子底下、袖子里 , 或是砚台底部 , 把它带入考场里 。
不管尽管袖珍小书的内容十分全面 , 里面的字也是工工整整 , 但由于字实在是太小 , 并不是所有人都看得清 , 因此这种作弊手段只存在于部分考生 。 另外 ,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 但石版印刷术则是由奥地利人施内费尔德于1798年发明 。
我国最早使用石印机是上海徐家汇天主教会所设的土山湾印书馆 , 后来土山湾印书馆于同治八年(1869年)还成立了木版印刷部 。 《五经全注》所用技术便是手工抄录后再石刻印刷 , 不过该技术现已经失传 。
而考虑到石印技术于19世纪30年代传入我国 , 以及石印技术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 , 由此可见 , 这位携带袖珍小书《五经全注》的考生应该是出生在近代 。
不过据相关史料记载 , 从考试诞生起 , 作弊行为就应运而生 , 因为为了防止考生作弊 , 历朝历代也是采取了不少措施 , 如唐代科举 , 设有兵卫;武则天时期还设立了“糊名法” , 让批卷者看不到考生的名字;宋朝起 , 考试一律在贡院中进行 , 考生之间用墙壁隔开 。
宋太宗起则订立了“锁院”制度 , 每次考试的考官分正副多人 , 同日进入贡院 , 在考试结束发榜前不得离开 , 不得接见宾客 , 十分严苛 , 一旦发现有行贿的行为 , 行贿受贿者都可能被处死 。
但到了晚清 , 由于朝政腐败 , 一切就显得不那么正规了 , 甚至买官卖官的现象已经到达了让后世惊掉下巴的地步 , 清朝廷对此并不是一无所知 , 但由于国库空虚 , 卖官却也是能得到一大笔银子 , 所以也就默许了 , 大官小吏皆可买卖 , 和尚、道士皆可买官做 。
不过吏部的官、朝中重要的官职是不能够买卖的 , 毫无底线肯定是不行 , 但据载 , 乾隆年间 , 一个道台的官明码标价是1.64万两银子 , 然而四品道台的年俸禄才仅仅105两白银 。
【晚清|古人科举夹带的袖珍古书,仅0.7厘米厚却有14万字,技术现已失传】大家都知道 , 晚清吏治腐败 , 但了解到这类现象的存在 , 也才知吏治腐败到了何种地步 , 官场鱼龙混杂 , 替百姓着想的官还是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