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同治时代老照片:水上居民以棚屋为家,鞋匠挑扁担招揽生意
约翰·汤姆逊是晚清同治年间进入中国拍摄的外国摄影师之一 , 他属于特别突出、特别优秀的那一位 。 原因有二:一是他的摄影水平很高 , 其作品既有纪实性又有艺术性;二是他的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 , 作品数量非常可观 。
文章图片
汤姆逊在中国活动的时间是1869-1871年 , 出版有《中国和中国人》摄影集 , 我们刊发一组他拍摄的珍贵照片 , 借助他的作品 , 来了解同治时代的社会面貌 。
文章图片
清朝初期 , 出于战事需要 , 朝廷派遣八旗兵驻防直省各地 。 1681年议定广州驻防旗兵3000名 , 全部由汉军组成 。 中期以后驻防八旗逐渐衰弱 , 晚清时期战斗力全无 , 已形同虚设 。
文章图片
明清时期南方沿江、沿海地区有一些人终生漂泊在水上 , 以船或者简陋棚屋为家 , 以捕鱼或运输为业 , 称为“疍民” 。 他们身份低贱 , 大部分生活非常贫困 , 不被岸上百姓接受 , 也不与岸上人家通婚 。
文章图片
利用扁担原理改造的小食担 , 既能扛在肩上说走就走 , 也能稳稳地放下来为顾客盛上一碗地道的小吃 。 其实用性与现今的三轮车有异曲同工之妙 。
文章图片
【晚清同治时代老照片:水上居民以棚屋为家,鞋匠挑扁担招揽生意】这座黄鹤楼1868年建成 , 位于濒临长江的黄鹄矶上 , 是武昌古城十分醒目的地标性景观 。 汤姆逊到来时 , 黄鹤楼落成仅3年 , 看上去还很新 , 那宏伟的气势 , 在这张照片中可以感受得到 。 现今我们去武汉旅游所看到的黄鹤楼位于蛇山顶上 , 与原址相比向东移动了约一公里 。
文章图片
这张照片记录了传统的纺织工具和方法 , 右边的妇女加工棉花 , 使之松软 , 并制成棉条 , 左边的妇女转动纺车 , 用棉条拉出棉线 。 在汤姆逊眼中 , 她们的操作已远远落后于西方的机器生产 。
文章图片
虎丘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 , 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 。 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多次下江南 , 每次都到虎丘游览 。 不幸的是 , 1860年、1863年两次遭受兵火摧残 , 从此走向衰落 , 危塔暮鸦 , 西风残照 , 人迹罕至 。 时隔6、7年 , 汤姆逊到来时仍然是一幅荒凉不堪的面貌 。
文章图片
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杂货的货郎 , 是很多人的童年记忆 。 直到上世纪90年代 , 我还在山东农村见过 , 里面有很多日用品 , 但我感兴趣的只是零食和小玩具 。
文章图片
照片记录了一个典型的旧社会鞋匠形象:挑着一根扁担 , 一头装着小铁锤、小砧子之类的工具 , 另一头装着铁拐顶和补鞋用的皮子、钉子等物料 。 走在村庄、街巷 , 一般不吆喝 , 拿着拨浪鼓 , “蹦蹬蹦蹬”一摇 , 招揽生意 。 以前穿补丁鞋司空见惯 , 人人如此 , 互不笑话 , 鞋匠是很常见的职业 。
文章图片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 , 以前家里的很多物品 , 都是“新三年旧三年 , 缝缝补补又三年” , 用坏了舍不得丢掉 , 修一下继续使用 。 现在不一样了 , 你可曾见过修鞋的、修木盆的?
- 虚假繁荣的“大正时代”:日本政党为何无法阻止军部崛起?
- 一座城的陷落,一个时代的结束
- 李莲英有三大绝活,让慈禧日夜离不开,将他捧为晚清第一太监
- 谁说蒙古骑兵只会骑射?元朝大军,简直就是冷兵器时代的坦克大炮
- 《宋仁宗时代的大人物》:北宋名人图谱,认识一下时代的精英们
- 由《战国无双》到反思日本战国时代的重要启示
- 铜城历史|记忆中的耀州民主路粮站,重温时代记忆
- 北方游牧民族的起源与变迁,夏朝的开始,夏商周时代
- 在先秦时代,商人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可是统一之后怎么就低贱了
- 大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