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我用40年上千例罪案,揭示家长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有多大

作为“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 , 她立足于40年研究基础 , 一直致力于揭示:社会问题是人的问题 , 人的问题关键在早年 , 早年的重点在家庭 。
李玫瑾教授从上千例罪案中总结出一个关键观点:孩子的心理问题往往会滞后反应 , 因此 , 人的心理特征与早期抚养有密切的关系 。
下面是她相关发言的总结整理:
01
健全的家庭≠健全的家庭教育
我们绝大多数家庭是温馨健全的 , 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懂事的 。
所以关于家庭教育 , 很多人认为自己不是问题 , 因为虎毒不食子 , 爸爸妈妈肯定都是爱自己的孩子 。
可是我想说的是 , 有很多实例告诉我们 , 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 。
在乳儿期 , 孩子建立情感依恋和情感联系 , 所以良好的亲子关系至关重要 。
很多家长问我:我现在的工作特别好 , 挣的钱也很稳定 , 但是我的孩子呢还很小 , 他说李老师 , 你说我该怎么办?
我说挣钱啊 , 你挣多少年都是挣 , 孩子呢 , 就那几年关键期 , 过了这几年就是一生的问题 , 你自己来权衡孰大孰小 。
还有一些家长觉得 , 家庭中是不是要有成员的分工?孩子早年都妈妈管 , 那爸爸干什么呢?
我也给大家讲一个我的观点:宝宝很小的时候 , 妈妈是全力以赴来照顾他 , 做爸爸的可以偶尔拍拍嗝 , 或者抱一会儿 , 哄一下 。
但是爸爸们要做到、最重要的 , 是在孩子六岁之前 , 当着孩子的面好好爱妈妈——也就说不要两个人都集中对孩子 , 不要让孩子觉得我是家庭的重点 , 你们都要照顾我 , 形成自我中心 。
妈妈照顾我的时候 , 爸爸照顾妈妈 , 然后妈妈还要告诉孩子 , 咱们也要帮爸爸 , 所以家里应该形成链接的一个关系 , 而不是形成一个中心的关系 。

李玫瑾:我用40年上千例罪案,揭示家长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有多大
文章图片
那么 , 在这个过程当中 , 我们知道孩子随着年龄增长 , 他的情感会发展:
他先是找准一个人 , 当情感得到满足的时候 , 就开始关注一家人 , 也就是奶奶啊、爷爷啊、姑姑啊、叔叔啊这些人 , 产生以亲族为联结的亲情 。
当他产生亲情之后 , 会走出家门 , 很快跟小朋友融在一起 , 把身边的小朋友发展起来 ,
就是从同伴儿、伙伴儿到他的朋友 , 这个过程一直从小学到中学 , 建立起友情——这时候的友情往往是一生中最稳固的 , 因为他对朋友的情感依恋恰好到了这个高峰的程度 。
当他同伴发展好的时候 , 就到了性发育 , 12岁青春期的时候 , 先是同性发展 , 然后就是异性 。
再晚些时候 , 他恋爱了 , 恋爱的时候就又变成一对一的情感关系了 。
当他一对一的情感稳定 , 就要组建家庭 , 这个家庭一形成 , 他就会有孩子 , 于是这个阶段的一个人 , 他的情感到达什么程度呢?
有上下关系叫父母跟我 , 有横向关系叫朋友和爱人 , 然后还有向下的关系叫父母和孩子 ,
所以这个人的情感已经是立体的了 , 处于我们常说的“上有老下有小”的状态 。
所以我们说的“成熟”是什么意思呢?他对人生的几种感受都有了 。
为人父母的时候 , 才知道父母不容易 , 当你这个有爱的关系的时候 , 你才会知道责任和约束 。
02
人的心理有发展顺序
在我参阅过的许多案件中 , 呈现的首要问题就是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 , 表现的问题有滞后性 , 很多案件表现在成年 , 但他的问题不在成年 。
任何生命都是一个过程 , 生命的发展是轨迹式的 , 人的命运取决于早期 。
有很多人为了自己的生存 , 为了生活得更好 , 为了更有钱 , 结果他奋斗完了以后的结果是一无所有 。
我们讲心理的问题一定要往前走 , 也就是说 , 我们要让孩子很好地发展 , 一定要在十年前就做很多事情 。
未成年人是被动的弱者 , 所有的问题是身边成年人造就的 。
很多人不太赞同这个观点 , 我记得最早有一次在全国家庭教育会上 , 当时有个领导说 , 怎么能这样说呢?
我说对不起 , 你让我说 , 我就要这样说 , 而且要说到所有的地方 。
抚养人对被抚养者 , 首先你有他生命的决定权 , 第二你有他物质发展的提供权利 , 第三你对他照顾的程度也是你决定的 , 第四他的个性完全是你造就的 , 所以孩子的任何问题都是身边大人的问题 。

李玫瑾:我用40年上千例罪案,揭示家长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有多大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