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查|他们,牢牢守望一座城市的“眼睛”

筛查|他们,牢牢守望一座城市的“眼睛”
文章插图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虹桥路新院区
在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里,作者塞林格表达了纯真理想:愿意成为一群孩子在麦田嬉戏时的守望者,保护每一个孩子不掉入一边的悬崖。而探访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时,所见所闻令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那里的白衣天使是一座城市“眼睛”的守望者。
要说清楚这个话题,得先说说“眼健康”。从字面上看似容易理解,但小到个体,大到群体,人们对于“眼健康”的含义、范畴、责任等,是存在一定程度“灯下黑”的。
其实,“眼健康”犹如“战新冠”,治疗环节固然重要,但提前干预群体的行为方式,及早阻断传染或抑制病源,才是战胜病魔之根本。作为国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眼健康”涉及全年龄段人群的全生命周期,如何运用公共卫生管理手段为其“保驾护航”,在许多城市仍属“空白”。而上海,至今保留着中国唯一省市级眼病防治融合体系,其“领头羊”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所做的大量卓越的探索和实践,为几代上海人构筑了眼防安全屏障,既有力地守护了百姓的眼健康,也展现了超大型城市在公共卫生治理方面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时值第26个全国“爱眼日”到来之际,也适逢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虹桥路新院区正式对外开诊,我们作了实地探访。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党委书记、执行主任邹海东表示:一个卓越城市和文明社会的“眼健康”,不仅要立足眼病治疗,更要在其“前端”下功夫做好疾病防控。上海很早提出“眼健康”概念并制定发展战略,坚定地走“防”“治”融合并举的道路,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筛查|他们,牢牢守望一座城市的“眼睛”
文章插图

“卓越眼健康,精品医教研”体现了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的精神文化
筑牢独一无二的三级眼防体系
筛查|他们,牢牢守望一座城市的“眼睛”】眼睛,人类头颅上的浅表器官,其神经紧贴大脑,其血管连结心肺,其感受直通心灵。无论怎么形容其珍贵都不为过。它使我们看清世界的模样,也窥知人性的冷暖。但这一神奇的器官非常易受侵袭,几乎每个人一生里都不可避免地会受种种眼病的干扰。
在1940-1960年代,人们一度谈沙眼色变。沙眼系由衣原体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一旦被染,轻者眼红流泪,分泌物增多,视力模糊,重者因角膜磨损、混浊而导致失明。当年因沙眼导致的失明占致盲性眼病的25%-37%。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于1960年代初,与上海第一医学院微生物教研组联手分离出沙眼的“沪114毒株”和“沪125毒株”,并成功研制了疗效显著的两种治疗药水,为上海市基本消灭沙眼立下战功。也在1960年代,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提出“二要二不要”用眼守则,推行眼保健操、分档防治近视等措施。至今,从1960年代和1970年代校园走来的前辈,对这一“亲历”记忆犹新。
那个年代,上海有着全国制造业半壁江山之誉。当时上海的许多国营企业使用的眼睛防护罩、车床排列与风扇的角度,以及砂轮作业的防护眼镜,也都是他们研究推行的。
1978年,鉴于成功地分离了“红眼病”病毒,他们获首届全国科技大会奖。
斗转星移,今天,中国沙眼发病率早已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消灭致盲性沙眼的目标,而且目前的治疗手段及药物也能帮助患者摆脱致盲危险。但是,当物质极大丰富、电子产品层出不穷,“眼健康”出现了新的威胁。一是屈光不正成为新一代儿童青少年的视力“魔咒”;二是白内障,演变成普遍的“中年危机”,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黄斑病变等则成为中老年视力的“杀手”。邹海东介绍,中国的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持续攀升且呈低龄化趋势,近视人数居亚洲第一;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数为全球第一,眼底黄斑病变患者数也居高不下。如果任其发展,后患无穷。因此,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积极迎战新时代新生活裹挟而来的眼健康难题。如何切实地给民众一个满意答卷,成为他们肩头的重担。
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上海提出并着力推进“眼健康”战略。对于时代赋予的使命,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在研究眼病防控具体抓手的时候,确立了奋斗目标:要将整个上海市的常见眼病发生率降下来。这是他们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