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时期,中原地区如何加强自身文化交流?

纵观中华民族长达五千年的漫长历史 , 人们不难发现 , 时至今日活跃在祖国大地上的56个民族近十四亿人口的华夏儿女 , 其实都是古代诸多历史民族血缘融合、文化交汇日渐形成的结果 。 正是历史岁月的整体造就 , 最终形成了东方大地上举世称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 以幅员辽阔的西域地区来说 , 史载“汉兴至于孝武 , 事征四夷 , 广威德 , 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 其后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 , 降浑邪、休屠王 , 遂空其地 , 始筑令居以西 , 初置酒泉郡 , 后稍发徙民充实之 , 分置武威、张掖、敦煌 , 列四郡 , 据两关焉 。
自贰师将军伐大宛之后
西域震惧 , 多遣使来贡献 , 汉使西域者益得职 。 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 , 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 , 置使者校尉领护 , 以给使外国者” 。 宣帝时 , 匈奴日逐王畔单于 , 将众来降 , 护鄯善以西使者郑吉迎之 。 既至汉 , 封日逐王为归德侯 , 吉为安远侯 。 是岁 , 神爵三年也 。 乃因使吉并护北道 , 故号曰都护 。 都护之起 , 自吉置矣 。 童仆都尉由此罢 , 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 。

曹魏时期,中原地区如何加强自身文化交流?
文章图片
于是徙屯田 , 田于北胥鞬 , 披莎车之地 , 屯田校尉始属都护 。 都护治乌垒城 , 去阳关二千七百三十八里 , 与渠犁田官相近 , 土地肥饶 , 于西域为中 , 故都护治焉” 。 至此 , 西域所谓的三十六个绿洲方国 , 遂已纳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 。 随着时代的发展 , 我国北方民族之间又进行了多次的血缘融合与文化交流 , 从而使这些民族最终都融入到了统一的中华民族之中 , 由此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 这为中古时期我国各民族大融合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曹魏时期的东西方社会交流
(一)古籍文献中所见曹魏时期东西方社会交流的历史信息及曹魏代汉 , 中原地区更有世相斑斓的胡风异俗流播京城的内外 。 史载魏文帝延康元年(220)二月己卯 , “濊貊、扶余单于、焉耆、于阗王各遣使奉献” 。 黄初三年(222) , “二月 , 鄯善、龟兹、于阗王各遣使奉献 , 诏曰:‘西戎即叙 , 氐、羌来王 , 《诗》《书》美之 。 顷者西域外夷并款塞内附 , 其遣使者抚劳之 。 ’是后西域遂通 , 置戊己校尉”③以领之 。 此已显示出曹魏政权属意丝路交通的政治视野 。 明帝太和三年(229)十二月“癸卯 , 大月支王波调遣使奉献 。 以调为亲魏大月支王” 。

曹魏时期,中原地区如何加强自身文化交流?
文章图片
少帝景初三年(239)“二月 , 西域重译献火浣布 。 诏大将军(曹爽)、太尉(司马懿)临试以示百僚” 。 元帝咸熙二年(265)“闰月(十一月)庚辰(按:是年闰十一月朔辛巳 , 故当月无庚辰日 , 史记有误) , 康居、大宛献名马 , 归于相国府 , 以显怀万国致远之勋”随着中原王朝对西域经营的推进 , 三国时代的中外交通遂有日复繁荣的气象 。 于是史家称道曰:“魏兴 , 西域虽不能尽至 , 其大国龟兹、于阗、康居、乌孙、疏勒、月氏、鄯善、车师之属 , 无岁不奉朝贡 , 略如汉氏故事” 。

曹魏时期,中原地区如何加强自身文化交流?
文章图片
沙海绿洲如此众多的曹魏文书 , 显示着中原政权对两关以西地区行使着包括过所、屯田、仓廪、给养在内的军戍行政的国家管理有关曹魏时代中外社会往来、文化交流的历史情态 , 内地出土文物已有鲜活例证折射其流光溢彩 。 1956年洛阳涧西区出土曹魏时代的白玉杯一件 , 该杯口径5.2厘米 , 底径4厘米 , 通高11.5厘米 。 通体乳白 , 晶莹剔透 , 其材质即为成色上乘的和田玉 , 从中折射出当年东西方物质领域社会交流的存在 。 凡此丝路沿线各个地区面世的这些历史文物 , 都从物质文化史料角度透露出曹魏时期中原与西域文化往来与交流的诸般情态 , 从而为人们认识当年的丝路意象提供了宝贵的文化史资料 。
两晋时期的中原与西域交流
古籍文献中所见两晋时期中原与西域人际交流的历史信息汉魏时代东西方交通往还的频繁 , 刺激了西晋王朝对西域地区政治经营的意识 。 洛阳西晋辟雍遗址出土的《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皇太子又再莅之盛德隆熙之颂》碑 , 记载了晋初数以万计前来洛阳修习儒家礼仪的四方学子的事实:当时 , 晋氏“廓开太学 , 广延群生 , 天下鳞萃 , 远方纂训 , 东越于海 , 西及流沙 , 并时集至 , 万有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