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雍乾时期,对边疆民族的治理,统一蒙古,加强统治

清代的满蒙联姻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 它伴随整个清王朝 。 努尔哈赤时期是产生阶段 , 皇太极与顺治时期是发展阶段 , 康雍乾时期则渐趋完善 。 清军入关后 , 经过满族统治者的励精图治 , 满族已经建立起在全国的政权 , 至康熙二十年时 , 清王朝基本巩固了在全国的统治 , 出现了“康乾盛世” 。
一、满蒙联姻
康雍乾时期 , 明朝已经完全不复存在 , 当初为争取蒙古共同抗明而实施的联姻政策是否也停止了呢?清朝统治者不但没有终止 , 而是在新的形势下加以利用 , 并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政策 。

康雍乾时期,对边疆民族的治理,统一蒙古,加强统治
文章图片
满蒙联姻的范围在康熙朝大大的扩展了 , 康熙三十一年 , 喀尔喀三汗率部内附 , 圣祖亲临内蒙古多伦内尔与之会盟 , 并将和硕公主嫁给土谢图汗之孙 , 与三汗之首结成了婚姻关系 。
此后 , 西套蒙古和罗理部由于不堪忍受葛尔丹欺压而归附清朝 , 康熙帝将其收编 , 属阿拉善旗 , 随后把郡主嫁给罗理之子 。 清朝与蒙古诸部的联姻第一次超出了漠南蒙古 , 扩展到漠北和漠西两大部分 , 使蒙古的三大部分与清王朝建立了不同程度的联姻关系 。

康雍乾时期,对边疆民族的治理,统一蒙古,加强统治
文章图片
这一时期满蒙联姻政策的突出特点是围绕通婚中心形成了一套维护满蒙民族上层特殊的姻亲关系的规定 , 呈现出制度化的趋向 。 例如 , 俸禄俸缎制、回京省亲的限制规定、入京朝觐制、生子予衔制等 。
康熙之后 , 清朝对蒙古部分王公贵族采取“教养内廷”的政策 , 这些王公子弟待其成年则封为额驸 。 由于长期共同生活 , 潜移默化的影响 , 使这些蒙古贵族与清朝宗室子弟十分相似 , 他们与清王朝关系密切 , 利害相关 , 自然为清王朝效力 。

康雍乾时期,对边疆民族的治理,统一蒙古,加强统治
文章图片
乾隆朝中期之后 , 西北边疆基本实现了安定统一 。 “实现了清廷长期以来‘不设边防 , 以蒙古部落为之屏藩’的愿望” 。 这种安定局面的实现与满蒙联姻有着极大的关系 , 姻亲关系使两个民族的上层之间关系更为紧密 , 休戚相关 。
乾隆时期 , 满蒙联姻政策基本完善 , 蒙古各部与清廷的关系进一步密切 , 此后的满蒙联姻没有更多的发展 , 只是沿袭了这一时期的政策 , 直至清末 。

康雍乾时期,对边疆民族的治理,统一蒙古,加强统治
文章图片
二、盟旗制
清代蒙古盟旗制的渊源 , 是努尔哈赤时期创立的满洲八旗制度和蒙古原有的鄂托克、爱马克的社会组织 。 蒙古盟旗制的形成过程也就是蒙古各部归附清朝的过程 。 这一制度始于天聪九年 , 终于乾隆三十六年 , 长达130年之久 。 从地理范围上看 , 可以分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 , 漠南蒙古在皇太极统治时期就已编旗 , 即蒙古八旗 。

康雍乾时期,对边疆民族的治理,统一蒙古,加强统治
文章图片
康熙三十年多伦会盟前后 , 漠北蒙古才开始编旗设佐 。 康熙二十九年 , 打败准噶尔部之后 , 次年在多伦诺尔召开喀尔喀蒙古各部首领会议 , 设32旗 , 并任命了各旗扎萨克 。 康熙三十一年 , 清廷划漠北蒙古为三路 , 土谢图汗为北路 , 车臣汗为东路 , 扎萨克图汗为西路 , 康熙三十六年后 , 将三部编为55旗 。
雍正二年 , 清朝从土谢图汗调出二十旗归额驸策凌设为赛音诺颜部 , 漠北蒙古分为四部 。 乾隆二十四年 , 在漠北蒙古的土谢图部、扎萨克图部、车臣部、赛音诺颜部以及所附的厄鲁特和辉特部 , 共设置了4梦86旗 。

康雍乾时期,对边疆民族的治理,统一蒙古,加强统治
文章图片
清朝对漠西蒙古各部的统一直到乾隆时期才完成 。 康熙三十六年 , 在部分和硕特人居住的阿拉善设一旗 , 雍正三年在和硕特部设立一29旗 。 乾隆十八年 , 杜尔伯特部归附清朝后 , 于乾隆十九年清廷仿照漠南和漠北蒙古的模式 , 在其被安置地方编旗设佐 。
同年 , 在漠西蒙古设赛音济雅哈图左、右翼盟 , 左盟下设杜尔伯特部11旗、辉特部1旗;右盟设3旗附辉特部1旗 。 乾隆三十六年 , 原徙于伏尔加河流域的新、旧土尔扈特部回归后设旗建佐 。
“乾隆三十七年 , 在回归的土尔扈特部渥巴锡部设410旗 , 在舍楞部设1梦3旗 , 在和硕特部设1梦3旗 。 至此 , 漠西蒙古共设9梦64旗” 。

康雍乾时期,对边疆民族的治理,统一蒙古,加强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