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中有无夏朝?记载的一特殊诸侯国,表明夏朝确实存在( 二 )



甲骨文中有无夏朝?记载的一特殊诸侯国,表明夏朝确实存在
文章图片
03:商亡之后 , 周人如何看待杞国?
周朝推翻商朝之后 , 周武王就寻找上古舜禹后代 , 《礼记·乐记》记载“武王克商 , 封帝舜之后于陈 , 封夏后氏之后于杞” , 最终找到了结果找到大禹后代东楼公 , 便将他封到杞地(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一带) , 延续杞国国祚 , 主管对夏朝君主的祭祀 。 周武王找到的东楼公 , 与甲骨文中的杞侯是什么关系 , 这就见仁见智了 , 或许甲骨文中杞侯支持商朝而被灭 , 周武王重新扶持了一位杞国王族之人 。
西周初年 , 周成王举行“成周之会”时 , 在堂下左侧有“夏公立焉” , 显然朝拜周成王的“夏公”就是杞国的君主 。
杞国虽然来历不凡 , 但在周朝时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国 , 连司马迁都说“杞小微 , 其事不足称述” , 对杞国的描述只有二百七十多字 。 由于杞国过于弱小 , 在强敌环伺之下 , 只能不停地迁徙 。 大约在西周晚期 , 杞国东迁徙到了如今的山东境内 , 《左传·隐公四年》记载“莒人伐杞 , 取牟娄(今山东寿光一带)” , 显然在春秋之前杞国已经迁徙到了山东 。

甲骨文中有无夏朝?记载的一特殊诸侯国,表明夏朝确实存在
文章图片
春秋晚期 , 孔子为了考证夏朝之礼 , 特意拜访了杞国 , 但可能时间久远 , 又不停地迁徙 , 导致杞国文献大多散失 , 最终孔子无奈的感慨:“我欲观夏道 , 是故至杞 , 而不足征(证明)也 , 吾得夏时焉 。 ”汉朝大儒郑玄注解指出:孔子“得夏四时之书 , 其存者有《小正》 。 ”也就是说 , 夏朝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孔子对夏礼的理解 , 不过孔子得到了夏朝四时之书 , 所写的《小正》就是夏代留存的历法典籍 。 孔子是商朝王族后裔 , 家族藏书丰富 , 可以了解一些他人不了解的历史 , 因此孔子认为夏朝存在绝非人云亦云 。
孔子拜访杞国没多久 , 在公元前445年 , 杞国最终在楚惠王的进攻之下灭国 , 杞简公成为杞国末代君主 。 如果从商初开始计算 , 杞国延续了大约千余年 。

甲骨文中有无夏朝?记载的一特殊诸侯国,表明夏朝确实存在
文章图片
04:若杞为夏 , 甲骨文中为何无夏?
如果杞国是夏禹后代 , 说明商朝人知道夏朝 , 心中有夏 , 那么为何甲骨文中却没有“夏朝”的相关记载?
从甲骨文的功能来看 , 这只是记录商王祭祀的卜辞内容 , 特意刻在龟甲上 , 并非专门的史书 , 不记载夏朝并不奇怪 。 周代文献中说商朝“有册有典” , 而甲骨文中有“册”字 , 说明商朝已有类似竹简这一类书籍 。 也就是说 , 商朝记载了夏朝历史的“册”可能已经腐烂 , 或毁于战火 , 或被周人带走 。
从甲骨文的破译来看 , 甲骨文一共有4500余字 , 如今才破译了2000多个 , 焉知夏朝不是藏在未破解的文字之中?同时 , 郭沫若等认为甲骨文中的“土方”就是夏人残余 , 这一观点是否正确暂且不说 , 却可以看出商朝时期对“夏朝”的称呼未必是“夏” , 或者说夏朝败退其他地方之后 , 国号上出现了变化 , 就像田氏代齐一样 , 根据地名而已经换了一个国号 。 总之 , 除了杞国之外 , 甲骨文中未必没有夏朝 , 只是有待进一步破译 。

甲骨文中有无夏朝?记载的一特殊诸侯国,表明夏朝确实存在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