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和:明朝少数善终的人,“适时”退隐,为安君心70岁妻妾数百名( 二 )
谨慎低调的汤和处事皆顺圣意 , 换来的是天年得养、老而善终
明太祖朱元璋年纪渐长后 , 眼见盛世之太平 , 却心忧社稷之长远 , 最担心那些权谋在握的老臣们有不轨之心、染指江山皇权 。
聪明的汤和最先猜到了朱元璋的心思 , 他从功臣堆里第一个站出来 , 叩首请求道:臣日渐衰迈 , 早已不复当年之勇 , 还请圣上恩准老臣辞官还乡、颐养天年 。 汤和的请奏正合朱元璋之意 , 于是朱元璋不但当即准奏 , 还厚赏了汤和 , 并要求他日后每年都要回京觐见 。
文章图片
汤和带着妻儿老小 , 载着皇帝的赏赐 , 也算是荣归故里 。 可汤和却并没有因为离开了朝堂而放松了警惕和顾虑 , 他知道多疑的皇帝一定在自己的身边安插了耳目 。
因此 , 汤和不但告诫家人仆从谨言慎行 , 而且为了装成一副安于享受平民之乐的样子 , 汤和还在70岁的高龄之际 , 在家中养了百余名妻妾——如此一来 , 皇帝一定会认为汤和已经无心于权势、只求一夕之俗乐 。
满头白发的汤和的身体状况一年不如一年 , 但他谨遵圣命 , 年年都会如期入京觐见 。 直到洪武二十三年 , 抱病的汤和在家人的陪伴下硬撑着羸弱的身体觐见了朱元璋 , 汤和已经病得无法言语 , 只能不停地向皇帝叩头行礼 。
朱元璋抚摸着汤和枯若干枝的手背 , 想起往昔68年的岁月中两人的戎马情谊 , 不禁百感交集 , 老泪纵横 。
文章图片
从那以后 , 朱元璋彻底对汤和撤销了防备和怀疑 , 汤和也因此而得到了善终 , 于洪武二十八年平安终老 。
星海如流 , 岁月成碑 , 年少时的义无反顾和风雨同程 , 让策马从征的朱元璋和汤和成了好兄弟 , 那时的相互支撑、并肩为战 , 纯粹且简单 , 没有名利杂念、也没有权衡以及私欲 。
而光阴轮转之后 , 朱元璋经历了人生的跌宕起伏并攀上了皇权高位 , 比其年长3岁的汤和却成了人臣 。
文章图片
【汤和:明朝少数善终的人,“适时”退隐,为安君心70岁妻妾数百名】君臣之别让原本亲密无间的兄弟情变得疏离 , 也有了猜忌和存疑 , 可在汤和的心底 , 大概是对朱元璋这位“识于微时”的特殊兄弟怀有着极大的理解和体谅 , 他懂得在朱元璋需要他的时候做到冲锋陷阵、殒身不恤 , 也懂得不争不抢、急流勇退的保身之理 , 最终成了朱元璋手下为数不多的能得善终的开国名将 。
- 明朝重视人才,促进教育恢复科举,皇帝把控殿试,维护皇权统治
- 明朝沿袭前朝修史制度,初期思想禁锢,修史滞后,私人著史繁荣
- 崇祯到底错在了哪里?如何才能自救?
- 明朝最后的战神,打得顺治帝想和他平分天下,名字听着很耳熟
- 为何中国导演几乎不碰元朝、明朝的历史剧?现实因素很重要
- 明朝奇案:女子用妖术害死丈夫,行刑前却磕头喊冤,清官智断奇案
- 明朝时期,对应州之役的战前部署,展现了领导者的军事才能
- 福建发现一本明朝太监族谱,内容推翻史书,清朝果然大肆篡改明史
- 明朝教育普及,经济发展,思想受到冲击,带动图书市场繁荣
- 有着十六位皇帝的明朝,为何只有十三位皇帝,葬在了北京十三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