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和:明朝少数善终的人,“适时”退隐,为安君心70岁妻妾数百名


汤和:明朝少数善终的人,“适时”退隐,为安君心70岁妻妾数百名
文章图片
自古以来 , 开国武将们总是很难安享太平到老 , “太平本是将军定 , 不许将军见太平”说得便是这样一个“不甚公平”的历史定律 。
明太祖朱元璋是个疑心堪比曹操之人 , 在他确立了太子的人选后 , 便替子孙考虑起如何才能让大明江山永固的问题 。 因为太子朱标老实仁厚、孙子朱允炆也善良柔和 , 所以朱元璋非常担忧日后那些战功赫赫的开国功臣大将会成为“威胁”朱氏皇权的障碍 。
彼时 , 善于佐劝朱元璋的马皇后已逝 , 朱元璋固执地认为只有将功臣们诛杀除尽 , 才能让子孙稳坐江山 , 因此 , 朱元璋在60岁之时 , 便开始对廖永忠、刘基、李善长、胡惟庸、蓝玉、冯胜、傅友德、叶升等逐一大开杀戮 , 使得当初同其一块打天下的兄弟们绝大部分都落了个被赶尽杀绝的下场 。

汤和:明朝少数善终的人,“适时”退隐,为安君心70岁妻妾数百名
文章图片
朱元璋的功臣和亲信中 , 最后只有6人幸免于难 , 这6人之中 , 徐达、常遇春、耿炳文是朱元璋完全信任的武将 , 曾担任过贴身御卫的郭英和沐英都是朱元璋的知根知底的心腹 , 然而信国公汤和虽然也屡被朱元璋暗中提防 。
但低调聪明的汤和懂得审时度势、急流勇退 , 主动交出兵权并提出告老还乡 , 此举不仅让龙颜大悦 , 而且还成功地让汤和保全了身家性命 , 荣归凤阳故里 , 得到了善终的结局 。
骁勇善战、殒身不恤的汤和对太祖朱元璋有拥戴之功
公元1326年 , 汤和出生在安徽凤阳境内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之中 , 据说 , 汤和的家与朱元璋的家仅有一街之遥 , 两人自幼便相识 , 汤和比朱元璋要年长3岁 。 小时候的汤和就比较与众不同 , 他喜欢骑马射箭 , 而且在一群玩伴之中特别有号召力 , 长大成人后的汤和更是有勇有谋、英武过人 。

汤和:明朝少数善终的人,“适时”退隐,为安君心70岁妻妾数百名
文章图片
1352年 , 27岁的汤和带领着与自己情同手足的10余名兄弟 , 一起投奔了郭子兴所拉起的那支义军队伍 。 汤和勇谋过人、屡立战功 , 因此很快就被郭子兴所重用 , 被封为千户 。 汤和在闲暇之时 , 突然间想起了儿时的玩伴朱元璋 , 于是便修书一封 , 将朱元璋也招入了郭子兴的帐下 。
朱元璋于乱世之中总算登上了一个可以建功立业的平台 , 他十分珍惜这样的契机 , 在军中尽情地挥洒才智 , 迅速从一群年轻的士兵中脱颖而出 , 惜才的郭子兴看好朱元璋 , 很快就授予朱元璋镇抚一职 , 阶位在汤和以及很多同龄将士之上 。
当时 , 那些义军将士多数都与朱元璋出身相同、年纪和履历相仿 , 很多人都不愿意被朱元璋所指挥任用 , 唯有汤和站出来表示愿听命于朱元璋 。 可想在当时的情况下 , 汤和的表态和支持对于孤掌难鸣的朱元璋来讲不啻于有拥戴之功 。

汤和:明朝少数善终的人,“适时”退隐,为安君心70岁妻妾数百名
文章图片
郭子兴有意历练朱元璋 , 便让朱元璋带领一队人马征讨元军 。 汤和追随朱元璋横渡长江、攻占南京及镇江等地 , 每每出战总是殒身不恤、大败元军 , 最终成为了统军将领 。 彼时 , 身为元帅的朱元璋表面上冷峻严肃 , 但私下一定对汤和的种种举动感激不已、记挂在心 。
不邀功不请赏 , 即便面对差别待遇 , 依然选择平静接受
公元1368年 , 叱咤一方的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制称帝 , 定国号为大明 。 完成登基大典后 , 太祖迅速带兵平定了川甘云等边陲之地 , 统一了全国的政权 。
在江山已稳的太平日子里 , 朱元璋想到了对多年来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良将逐一进行封赏 , 于是洪武三年 , 朱元璋一共封了6位国公 , 28位侯爵以及2位伯爵 。
不过可惜的是 , 6位国公里居然没有汤和 , 汤和只是位列于28个侯爵的队伍中 , 爵位名为“中山侯” , 至于汤和后来被尊称为“信国公” , 也是8年之后的事了 。
在大明建制后的首次犒封大典上 , 尽管忠心耿耿的汤和受到了皇帝的差别对待 , 可他却并不介怀 , 选择平静接受 。

汤和:明朝少数善终的人,“适时”退隐,为安君心70岁妻妾数百名
文章图片
汤和在受封侯爵之后 , 一如既往地忠心辅政 , 不仅将朱元璋交办的任务完成得尽善尽美 , 还时常主动向太祖做自我检讨 。
在明太祖朱元璋的眼里 , 这样的汤和特别“识趣” , 汤和的一贯表现让疑心颇重的朱元璋甚感放心 , 于是 , 才有了洪武十一年 , 汤和被敕封为“信国公”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