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殿试读卷变化不小,皇帝为何从读三卷变成读二十四卷?( 三 )



明朝时,殿试读卷变化不小,皇帝为何从读三卷变成读二十四卷?
文章图片
他对张居正说道:“朕无以报先生功 , 当看先生子孙 。 ”
以后才知 , 此举并非世宗本意 , 而是李太后 , 及大珰冯保之意 。
当然这仅是神宗笼络张居正的暂时性手段 , 张居正去世后 , 神宗态度大变 , 张敬修自缢 , 张嗣修、张懋修皆被发配边疆 。

明朝时,殿试读卷变化不小,皇帝为何从读三卷变成读二十四卷?
文章图片
考生姓名影响
殿试读卷后 , 会拆卷查看考生信息 。 有时皇帝会因考生姓名的隐含意义 , 将拟定的一甲名次进行变更 。
如永乐二十二年(1424)殿试 , 本拟定邢宽为第一 , 梁湮第二 , 孙曰恭第三 。
“先是读卷官奏以曰恭为状元 , 上以其名类暴 , 而易以宽 。 ”“曰恭”类“暴” , 邢宽为“刑宽” , 故成祖是按照其个人对考生姓名的理解与喜好 , 将甲次进行变更 。
殿试的排名本应以试卷优劣为依据 , 但当考生姓名的含义 , 在偶然的时机下被无限放大 , 就可能成为影响殿试排名的决定性因素 。

明朝时,殿试读卷变化不小,皇帝为何从读三卷变成读二十四卷?
文章图片
考生外貌的影响
鼎甲进士作为全体考生的表率 , 代表着整个官员群体的形象 。 因此 , 外观条件是否合格亦是确定一甲人选时需要考虑的条件之一 。
考生的才学甚佳 , 但如果外观条件不合格 , 亦有可能更改其排名 。
如建文二年(1400)殿试 , 礼部与翰林院官读卷 。 翰林院拟以王艮为第一 , 礼部则欲以胡广为第一 , 两方相争不下 , 不能决断 , 最终请皇上定夺 。
皇上看过二人对策后 , 将胡广定为第一 。

明朝时,殿试读卷变化不小,皇帝为何从读三卷变成读二十四卷?
文章图片
其后面见二人 , 胡广的外表比王艮更符合心意 , “上见之意甚悦” 。
因当时北方边境并不安稳 , “胡岂可广乎?”遂取边境安定之意 , 更胡广为胡靖 。
此外 , 读卷官在初拟排名时也会将外貌作为一项考察内容 , “密觇状头仪貌” , 可见 , 外观仪貌是一甲进士选拔时的一项重要指标 。

明朝时,殿试读卷变化不小,皇帝为何从读三卷变成读二十四卷?
文章图片
皇帝梦境的影响
在古代 , 梦往往被人认为有兆示作用 。
明代皇帝有时将梦的内容作为依据 , 确定殿试甲次 。
如洪武十八年(1385)殿试 , 初拟花纶为第一 , 练子宁、黄子澄分别为第二、三名 。 传胪前夜 , 太祖梦到“一巨钉缀白丝数缕 , 悠扬日下” , 遂将花纶置为第三 。
进呈试卷中有一丁显 , 太祖因其姓氏“丁”与梦中“巨钉”相和 , 其名“显”形似日下丝缕 , 遂取丁显为第一 。
再如嘉靖二十三年(1544)廷试 , 世宗读卷时疑翟銮之子在首甲 , 拆卷后发现果然如此 。 世宗抑翟銮之子的试卷 , 有因前夜梦中听到雷声 , “遂拔秦鸣雷为状元” 。

明朝时,殿试读卷变化不小,皇帝为何从读三卷变成读二十四卷?
文章图片
结语
综上 , 明代殿试鼎甲排名的确定是皇帝和内阁、读卷官共同参与的过程 。 在这个过程中 , 影响最终排名的因素有很多 。
为保证皇权在殿试取士上的决定权 , 皇帝采取了必要措施防止读卷官在读卷过程中作弊 , 以保证殿试的公平性 。
内阁、读卷官的参与权虽不可忽视 , 但毋庸置疑 , 皇帝掌握最终的决定权 , 皇帝对鼎甲排名的确定是无条件的 。 从整体上看 , 明代殿试读卷各项规则的完善过程 , 就是皇帝的取士权扩张的过程 。

明朝时,殿试读卷变化不小,皇帝为何从读三卷变成读二十四卷?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