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方面,判断一个孩子是否有自恋倾向


三个方面,判断一个孩子是否有自恋倾向
文章图片
如果一个孩子患上了自恋型人格障碍 , 人们往往会归咎于他的家长 。 然而 , 家长并不是决定孩子心理健康的唯一因素 。
詹姆斯F.马斯特森(1926-2010)是一位研究客体关系的理论家 , 同时也是人格障碍方面的专家 。 他表示 , 我们需要综合三个方面(天性、环境、命运)来判断一个孩子会否患上人格障碍 , 并推断哪一方面是主要影响 。
据此 , 马斯特森认为 , 在相似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小孩却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 , 并不能单凭糟糕的养育来解释这一问题 。 本文将依据马斯特森的研究 , 逐一分析天性、环境和命运对孩子心理的影响 。
注:本文中的“自恋”都指自恋型人格障碍 。
1、天性
马斯特森所指的天性是孩子天生的性情 。 比如有些人天生就比常人更具同理心 , 别人的酸甜苦辣 , 他们往往能感同身受 。 具有同理心的人看见别人摔了一跤 , 可能会本能地皱起眉头以示同情 。 天生具有高同理心的人不太可能变成自恋狂 , 因为对他们来说 , 伤害别人会给自己带来痛苦 。

三个方面,判断一个孩子是否有自恋倾向
文章图片
2、环境
环境指的是家长或扶养人对待孩子的方式 。 比如患有人格障碍的人不具有“完整客体关系”和“客体恒常性” , 但这是人们天生就能习得的能力 。 完整客体关系是一种以相对实际、稳定、完整的方式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能力 , 并同时包含爱恨的情感 。 客体恒常性是一种在伤心、失望、生气或他人不在身边时 , 保持完整客体关系的能力 。
大多数人通过感受、观察家人对待自己或他人的方式来习得完整客体关系和客体恒常性 。
如果家长把“对”、“错”一刀切 , 在他们眼里孩子只有“十分好”或者“十分坏” , 那么孩子几乎不可能学会把好坏结合起来 , 形成一致的自我评价体系 。 不过通过适当的心理疗法和自我努力 , 成人也是能重新培养这种能力的 。
对于自恋者来说 , “十分好”就是完美、特别、现实乌托邦、享有特权;“十分坏”就是一无是处、一文不值、没有任何权利 。

三个方面,判断一个孩子是否有自恋倾向
文章图片
2.1家庭价值观
在自恋型家庭长大的孩子也可能具备自恋的价值标准 。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 , 很难不受到影响:
·孩子总想取悦家长
·在孩子眼里家长是无所不知 , 无所不能的 。
·孩子不想受到责备和惩罚
自恋的家长倾向于把家庭阶级化 , 并格外注重地位和成就 。 他们不大可能教导孩子要有善心、同情心 , 更不用说奖励孩子的美德了 , 除非他们认为这么做能满足自恋的需求 。

三个方面,判断一个孩子是否有自恋倾向
文章图片
2.2有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在自恋型家庭里根本不存在 , 因为他们欠缺完整客体关系 。 在这种家庭里成长的孩子要想获得爱 , 就得取悦他的父母 。
2.3自恋型父母
自恋的父母都会贬低孩子或把孩子过分理想化 , 更恶劣的甚至以摧毁孩子的自尊心为乐趣 。 而一些事业有成、展示欲强的自恋者可能会以更多的关注作为对孩子取得成就后的奖励 。

三个方面,判断一个孩子是否有自恋倾向
文章图片
2.4患有分裂型人格障碍的孩子
如果家长过于忽略、打扰、虐待孩子 , 那么孩子有可能发展为分裂型人格障碍 , 而不是自恋型人格障碍 。 为了保护自己 , 他们主动与外界断开联系 , 进入游离状态 , 沉浸在自己虚构的世界中 。
因此 , 他们的生活往往充满虚幻 。 患有分裂型人格障碍的孩子很难与他人建立基本信任 , 这可能导致他们抵触社交 , 变得十分独立 。 对他们来说 , 人际交往安全是首要的问题 。
2.5患有隐秘型自恋的孩子
如果孩子天生不具有很强的对抗性 , 或者曾因为出风头而受到过惩罚 , 那么他可能会发展为隐秘型自恋者 。 这类人没有很强的展示欲 , 而是通过取悦偶像来获得内心特殊的愉悦感 。
2.6过度依赖的孩子
对于某些在自恋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来说 , “过度依赖”这个词并不完全符合 , 但是 , 由于童年时期被压抑了自我的看法 , 他们在成年后有可能难以辨别自己真正喜欢的事物 。

三个方面,判断一个孩子是否有自恋倾向
文章图片
所以 , 他们可能会依赖于身边更有主张的人 , 对他言听计从 , 由他来为各种重大决定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