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利和投资中的人性缠斗

这一次 , 我们采访到了最接近巴菲特的华人李录 , 更准确地说 , 他是巴菲特挚友——查理·芒格的家族资产管理人 。
出手少而重、但布局长期 , 是李录及其治理下的喜马拉雅资本的投资风格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价值投资并未真正成为主流 。 绝大多数的二级市场投资者们要么惯于长短仓操作 , 要么迷醉于大赚百倍的投资传说 。
而这也正是李录和他信仰的价投理念的稀缺之处 。
复利和投资中的人性缠斗
文章图片
谁是最接近巴菲特的华人?
不同的解读角度可能会指向不同的名字 , 但有一个人最能服众:他就是李录 。
更准确地说 , 他是巴菲特挚友——查理·芒格的家族资产管理人 。 芒格曾说他一生只投过三家公司:伯克希尔、好市多 , 另一个就是他与李录合作的基金 。 在李录治下 , 喜马拉雅资本自1997年成立以来的年化回报一直保持在20%以上 。
更为人所熟知的是他引荐比亚迪给巴菲特的故事 。 早在2002年 , 比亚迪在香港IPO后不久 , 尽管此时的比亚迪被广泛看衰 , 李录却重金买入 。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 他推介巴菲特入股比亚迪 , 自己也再度加仓支持 。 时至今日 , 巴菲特在比亚迪上的收益超过30倍 , “买完后一股再没动过”的李录也回报颇丰 。
这就是典型的价值投资风格:出手少而重、但布局长期 。 事实上 , 即便喜马拉雅至今已运营了23年 , 其投资过的公司却屈指可数:在2020年Q3公布的喜马拉雅在美国的投资 , 13.1亿美金规模却只持有4支股票 , 其中一支股票的占比就超过四成 。
相较于巴芒的传统投资领域 , 李录也有革新 。 比如他更大胆地押注科技股:其实这在他投资比亚迪时就显露无疑 , 如今Facebook、谷歌也是喜马拉雅的长期持仓公司 。 他也在寻找亚洲的投资机会:不久前喜马拉雅宣布了对邮储银行H股的投资 , 持股超过5% 。
李录拥有足够丰富但也委实曲折的人生经历 。 出生于河北唐山的他在少年时代遭遇地震 , 并因此痛失寄养家庭的亲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后 , 他以惊人的速度在六年内取得三个学位 ,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在为债务发愁 , 甚至就连他第一次旁听巴菲特讲座 , 也是因为他误以为那是一顿免费的Buffet(自助餐) 。 直到三十几岁遇到芒格 , 他才拥有了终身的投资伙伴和人生导师 , 于是全然放弃了曾尝试过的对冲和创业投资 , 开始专注于二级市场价值投资 。
价值投资诞生至今一百多年 , 在中国流行也有二三十年 。 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价投却并未真正成为主流 。 绝大多数的二级市场投资者们要么惯于长短仓操作 , 要么迷醉于大赚百倍的投资传说 。 在价投理论或许并不完全适用的一级市场更是如此:人们渴望刘芹投中小米、王琼投中字节跳动这样的故事——这不仅意味着成百上千倍的财务回报 , 更意味着一位投资人的封神之旅 。
或许这才是李录和他的价投理念之于中国资本市场的更大意义 。 李录对价值投资的阐释 , 相信你已经在许多场合看过 , 所以在36氪对他的视频采访中 , 我们更聚焦在一些他不常谈及的话题上 , 比如一级市场、新经济行业、喜马拉雅和他自己的成长历程 , 以及投资中的人性缠斗 。
巧合的是 , 在我们采访的前一天 , 资本神话的又一代表——泡泡玛特登陆港交所 , 并获得了超千亿港币的市值 , 我们的话题也由此展开 。
谈新经济
人人渴望“一年五倍”的投资神话 , 却忽视了复利的万级回报;
我们仍处巨大变革之中 , 移动互联网只是其中一个小小波澜;
投资人首先要想明白一点:绝大部分机会都不是我的
36氪:我们先来聊一个刚刚发生的奇迹:昨天登陆港交所的泡泡玛特市值超过千亿港币 , 过去一年这家公司的估值足足涨了5倍 , 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李录:我不在公开场合讨论具体公司 。 但一年涨五倍的背后 , 更多的例子可能是一年从100到0 。 自由市场中创新的过程 , 就是在创造的同时也有一些破坏 。 如果每年都是5倍的增长 , 那投资很多基金的IRR大概能达到500% , 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奇迹 。
36氪:这和一二级市场投资人的思维方式差异有关吗?比如就有人提出过价值投资理念根本不适用VC/PE阶段 。
李录:价值投资是一套思维方式 , 精髓是不受市场周围的影响独立决策 , 同时要在一定的安全边际和能力圈范围内完成投资——也就是在不确定性的投资游戏里 , 获得相对确定的回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