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内在小孩,活出更好的自己( 二 )


施琪嘉在《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这本书里 , 给出了系统的解决方案 , 通过看见内在小孩的需要、以共情释放被压抑的情绪、重塑被摧毁的价值信息来改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 。
看见——回应内在小孩的需求
关于回应内在小孩的需求这一点上 , 大多数存在原生家庭问题的家庭是无法做到的 。
去年国庆节回娘家呆了3天 , 上二年级的女儿与那些只有2-4岁的表弟表妹们根本玩不到一起 , 我母亲就多次说我女儿性格不够开朗 , 说话少 , 还说我2岁多的儿子也喜欢自己玩 。 我和老公就说他们不熟而且都太小 , 玩不到一块 , 跟性格没有关系 , 小小孩之所以玩到一起 , 因为他们是亲姐弟而且年龄相差不大 。 母亲不以为然 , 坚持自己的看法 。 我知道我无法说服她改变自己的看法 , 因为她没有带过孩子 , 更不懂得孩子敏感期和不同年龄的生长发育特点 。
事实证明 , 孩子就喜欢跟自己同龄的或者年龄相差不大的孩子玩 。 当上五年级的表哥出现的时候 , 女儿立即像变了个人似的 , 与他一刻不停地无话不说 , 时不时地咯咯笑 。
如果我不了解自己的孩子 , 站在母亲一边 , 给自己的孩子贴上负面的标签 , 无疑对孩子的内在小孩造成伤害 。
施琪嘉在《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书里提到 , 无论是0-1个月的婴儿 , 还是探索欲望强烈的幼儿时期 , 父母都应该无条件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

拥抱内在小孩,活出更好的自己
文章图片
如何无条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呢?
英国的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提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 , 让孩子把自己当作工具无情地使用 。
孩子刚出生或者很小的时候 , 他们非常弱小 , 没有辨认能力 , 周围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物化的概念 , 这些物品包括父母 , 都要被他利用来达到唯一的目的——活下去 。
又比如 , 孩子想知道被火烤是什么感觉 , 自己又不敢尝试 , 他就会把父母的手指拉向炉灶 。 好的父母并不会生气 , 反而以夸张的语气说“烫”、吹自己的手 , 孩子就明白火是危险的 。
但是大部分父母会认为孩子这么小就这么坏 , 故而上纲上线地训斥孩子 , 认为孩子不孝顺父母 。
其实 , 孩子不过是把父母当作工具 , 去探索世界、接触环境而已 。
我们看到 , 那些长大后和父母感情好的人 , 多半是父母在他们小的时候无条件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爱、陪伴、夸奖、玩耍、道歉 。
“如果你在孩子早期能允许自己被孩子当作工具无情地使用 , 孩子长大以后 , 当你年老时 , 他就会对你充满感情 。 ”
共情——释放被压抑的情绪
所谓共情 , 就是自己虽然没有做那件事情 , 但是看到别人做的时候 , 自己也能够体验做那件事情的感觉 ,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同理心、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
比如 , 拔指甲上的倒刺 , 你看到别人在做 , 虽然不是你在拔倒刺 , 但是你说“看着都疼”;又比如 , 你穿着单衣 , 看到一个宝宝穿的衣服跟裹粽子似裹得严严实实的 , 你会觉得看着都热……这些都是共情 。
小说《活着》里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苦根在背篼里一哭 , 二喜听哭声就知道是饿了 , 还是撒尿了 , 他对我说:
‘哭的声音长是饿了 , 哭的声音短是屁股那地方难受了 。 ’
也真是 , 苦根拉屎撒尿后哭起来嗯嗯的 , 起先还觉得他是在笑 。 这么小的人就知道哭得不一样 。 那是心疼他爹 , 一下子就告诉他爹他想干什么 , 二喜也用不着来回折腾了 。 ”
其实不是苦根心疼他爹二喜 , 而是二喜每天带着苦根 , 培养了很强的共情力 。 所以能够通过哭声判断孩子是饿了还是拉了 。
共情力强的父母 , 不会在孩子拒绝吃他不喜欢吃的食物时 , 用指责孩子挑食来逃避自己厨艺差的问题;更不会否定孩子对某件事情的感受 。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一书里指出 , 共情力不好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共情力也不好 , 他们往往说话做事不合时宜 。 共情力差的人的内在小孩总是处于很憋屈的状态 , 他们不理解别人 , 却总认为别人不理解自己 。 因此 , 他们常常委屈、闷闷不乐、抑郁、容易被激怒 , 最终导致人际关系不好 。
父亲角色的缺失、缺乏母亲的陪伴和爱、缺乏拥抱、皮肤接触、语言关怀等 , 内在小孩就容易变得敏感、委屈 , 具有很强的羞耻感、恐惧感、被抛弃感、空虚感和哀伤感等 , 也无法形成很强的共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