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叶连平:为了留守儿童,他和时间赛跑了20年
为了留守儿童,他和时间赛跑了20年
——记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安徽省和县退休乡村教师叶连平
作者:本报采访人员 常河
文章图片
叶连平在备课 。本报采访人员 常河摄/光明图片
【道德模范光明礼赞】
2月7日,冬日暖阳,年逾九旬的叶连平带着自己购买的慰问品,由他的学生安徽省和县卜陈学校校长居平树陪着,到敬老院慰问老人 。
“敬老院大部分的老人比叶老师年纪小,叶老师已经连续慰问了3年 。”居平树说,“叶老师计划了好几天,拦不住 。”
除了敬老院老人,叶连平最牵挂的还是留守儿童:从2000年叶连平创办“留守儿童之家”至今,他已经为留守儿童义务补课20多年,累计教授学生1500多名 。而他2012年创设的“叶连平奖学基金”,至今已发放9届近19万元,累计奖励学生250多名 。
“只要孩子有困难,叶老师都会慷慨解囊 。20多年来,叶老师花在留守儿童身上的钱,少说也有30多万元,而他自己出门,连瓶矿泉水都舍不得买 。”居平树告诉采访人员 。
“人家是来日方长,我是来日方短 。”2月6日下午,满头银发的叶连平佝偻着身子,俯身在一摞作业本中认真批改,“我的时间不多了,我要把时间留给孩子们 。”
教室里,温暖的阳光照进来,照亮墙上挂着的“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新中国最美奋斗者”“全国德育教育先进个人”等奖状……
采访人员耳边,又回响起3年前采访叶连平时他说的那句话:“我希望我呼出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 。”
照亮留守儿童的“烛光”
“1978年11月24日我受聘任中学教师,这距离我离开南京琅琊路小学群众夜校正好23年 。我酷爱教育工作,希望当一辈子教师,愿意在三尺讲台上呼出最后一口气 。”
2013年,叶连平因为脑溢血加脑膜炎不得不在南京住院,手术后的第4天,他就“闹着”出院回家 。尽管才分别几天,当叶连平出现在教室里,孩子们围着他们的“叶爷爷”仍不禁放声痛哭 。
那一年,叶连平85岁,已经义务为留守儿童补课13年 。
1928年,叶连平出生于山东青岛 。18岁时,因为父亲在当时的南京美国大使馆做勤杂工,叶连平在那里学得一口流利英语 。1949年后,叶连平同几位居民一同开办夜校,给南京琅琊路社区做扫盲工作,一直做到1955年 。
1965年,叶连平辗转来到安徽省和县卜陈镇 。“先在窑厂做工,后来进了生产队,落了户 。”回忆起那段经历,叶连平有些激动,“这里的人们收留了我,给我腾出两间房子,给我送来被褥 。到任何时候,我都感恩 。”
1978年,50岁的叶连平终于重回讲台,成为卜陈学校的教师 。
“当时我带的是毕业班,离中考还有6个月 。”叶连平记得,班上48名学生,“每天来上课的不到20人,孩子对家人说去上学,其实是跑出去玩 。”叶连平用了45天的时间,对48名学生一一家访,一个个把孩子找回课堂 。
初中不能组织晚自习,叶连平把学生按照自然村分成5个组,自己提着马灯,一天一个组地跑到村里辅导学生 。
那一年,他班上有11人考上中专,成为全镇中考成绩最好的班级 。
2月7日,在叶连平的院子里,采访人员见到了那盏锈迹斑斑的马灯 。许多个夜晚,叶连平就提着这盏马灯走在和县的乡间地头,为学生们带去希望之光 。
还是在院子里,采访人员看到斜靠在墙角的自行车 。30多年来,叶连平始终坚持骑自行车去家访、去县城给学生们买教材教具 。“就是去南京,叶老师都是骑着自行车去,他不舍得花钱买车票 。”居平树告诉采访人员,“叶老师总是说,省下几块钱,就能给孩子们买一本书 。”
2000年7月,已经退休10年的叶连平看到村里的留守儿童无人辅导作业,尤其英语基础普遍薄弱,便把自家的一间房屋腾了出来,义务给孩子们辅导功课 。
这一补,就是20年 。
其间,无论哪个孩子家里困难或者离学校比较远,都可以在叶连平家免费吃住 。
2012年,叶连平又拿出2万多元积蓄,并在社会各方的支持下,成立了“叶连平奖学基金”,用于奖励优秀学生,资助困难学生 。
如今在安徽马鞍山经营着一家装修设计公司的杨鸿雁,上初中时,家住得离学校很远 。得知情况后,叶连平主动找到杨鸿雁的父母表示:“就在我家吃住吧,省下路上的时间学习 。”
整整3年时间,杨鸿雁就住在叶连平家 。她对叶连平的称呼也从“叶老师”变成了“爷爷” 。
- 教育|想让你的孩子用最优秀的教师教吗?那就支持老师们涨工资吧!
- 教师|教师“延迟退休”成定局?三类老师大力支持,年轻教师却慌了
- 杏园|恰逢杏园花开时,两城乡村自驾游
- 美国亚裔女教师街头遇袭:被男子用石块打脸 当场昏迷
- 芜湖市文化志愿服务赋能乡村发展
- 教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含金量很高,就算不当公立学校的老师,也值得报考
- 【央广网评】乡村建设不要“我觉得”而要“农民觉得”
- 小学|原本就很少的课后延时服务费,校长竟还是教师的5倍,咋会这样?
- 在乡村振兴的社会背景下,如何返乡创业做好农村电商?
- 2021年!乡村迎来好时机,2大问题要提前了解,但3类农民或被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