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着“上海牌”的红色圆铁罐里 , 装着研磨好的焙炒咖啡 , 这成为几代人有关咖啡的最初记忆 。 小时候大家都喜欢喝乐口福、麦乳精 , 其实乐口福、麦乳精 , 包括菊花晶 , 都是上海咖啡厂出品的 , 而他们真正的拳头产品 , 是“上海牌”咖啡 。 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上海滩 , 这款咖啡产品出现在全国的咖啡馆或者宾馆中 , 几乎市面上在售的咖啡都出自这家上海咖啡厂 。 在1980年代雀巢进入国内市场之前 , 但凡家里能有一罐“上海牌”咖啡 , 那绝对是生活品质的代表 , 一种洋气的腔调 。
“咳嗽药水”第一次来上海
上海与咖啡的情缘 , 据资料显示 , 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药剂师J.Lewellyn在1853年所开的老德记药店(当年花园弄1号 , 即现今外滩边的南京东路上) , 这家药店还经营着西式糕点饮品 。 最开始所售的咖啡被戏称“咳嗽药水” , 源于它口感酸苦颜色又呈棕色液体状 。 1909年 , 进步知识分子朱文炳在《海上竹枝词》中有段经典的描写咖啡的诗句:“考非何物共呼名 , 市上相传豆制成 。 色类沙糖甜带苦 , 西人每食代茶烹 。 ”同一年 , 由上海基督教会的一位美国传教士高丕第夫人出版了中国最早的一本西餐烹饪书《造洋饭书》提到了咖啡的做法:“猛火烘磕肥 , 勤铲动 , 勿令其焦黑 。 烘好 , 乘热加奶油一点 , 装于有盖之瓶内盖好 , 要用时 , 现轧 。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造洋饭书
到了20世纪30年代 , 在上海开出的国内最早一批咖啡馆里 , 已经不仅仅吸引着大批外国人来此享用咖啡 , 更是迅速成了城中时髦之物 , 人们纷纷来西式设计的咖啡馆里喝喝“咳嗽药水”或是奶咖 , 劈劈情操闲聊几句 。 那时候小资做派的上海人已相当重视“吃的是环境”“要的是情调”的生活品位 。
有资料统计 , 截至1946年 , 整个上海市已有咖啡馆186家 , 加上西餐馆 , 喝咖啡的场所达到297家 。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描述过一段经典的咖啡情结:“如果我不在家 , 那么我就在咖啡馆 。 如果我不在咖啡馆 , 那么我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 。 ”咖啡馆似乎成了文艺青年的暖房 , 巴尔扎克、贝多芬、雨果、毕加索、海明威在咖啡馆里完成了一部又一部流传至今的佳作 。
是咖啡的魅力 , 还是咖啡馆的功劳?鲁迅倒成了一个有趣的例子 。 鲁迅爱去当年位于上海四川北路998号的公啡咖啡馆 , 每次去却不点咖啡喝而是带上自己的茶去馆子里冲泡 , 这就像如今“颜值控” , 他喝的是茶 , “吃”的却是这份颇具情调的咖啡馆氛围 。
文章插图
公啡咖啡馆
“吃”咖啡的环境 , 那当然离不开西餐馆和酒店了 。 笔者的童年记忆里 , 就有去红房子吃西餐 , 饭后服务员端上了两杯衬着花纹杯碟的清咖 , 再加点奶油 , 味道才真叫好极了 。 那手指卡在杯把上呷一口的姿态 , 映着西餐厅的背景环境 , 真有点张爱玲笔下上海女人的韵味 , 也许比起口味来 , 更大程度就是为了那份仪式感 。
1990年代末连锁咖啡馆和千禧年后的精品咖啡馆
1990年代末到千禧年这段时间 , 上岛咖啡火遍了大街小巷 , 很多人这才知道除了清咖(美式)和拿铁 , 还有意式浓缩和卡布奇诺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上岛咖啡
也是在那些年 , 博客盛行 , 如果追随文青博主的文字去文艺又幽静的绍兴路 , 就会看到一家Vienna café(维也纳咖啡) , 非常地道的奥地利式餐馆 , 可以喝到维也纳美兰奇(Vienna Melange)咖啡 , 成为很多在上海的外国人最喜欢去的咖啡馆之一 。 特别是里面有个阳光房天井 , 望着坐在其中喝着咖啡闲聊的客人 , 这种精致 , 让人心生欢喜 。
文章插图
维也纳咖啡
曾几何时 , 星巴克的外带杯成了一道风景线 。 手捧一杯星巴克外带咖啡拍个照片发微博成了时髦人士的标配 。 星巴克的风靡是现象级的 , 都市白领青年都喜欢约在星巴克见面 , 拿着笔记本电脑在星巴克坐一下午仿佛就是当代文艺青年的标准像 。
- 人到中年,遇到婚外暧昧的人,都在想这个问题的答案
- 守寡十多年,终于遇到一个真心对我好的男人
- 美容院办卡:你一定遇到过的套路
- 胆结石|新研究:日饮几杯咖啡不仅不伤肠胃 反倒促进消化
- 如果遇到喜欢的人,我主动会掉价吗?
- 遇到面试官迟到,你会怎么办?
- 结婚之后,最怕遇到一个自以为是的婆婆
- 检测|你收到健康宝弹窗提示做核酸了吗?有人去做却遇到了问题……
- 型糖尿病|当糖尿病患者遇到辣椒,都会发生哪些变化营养师一次性告诉你
- 遇到这3类女人,最好避而远之,否则一辈子都会被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