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地APP|生命的深刻才是诗歌意义上的深刻


_本文原题:生命的深刻才是诗歌意义上的深刻
某天 , 我对自己说:别再抱怨了 , 老陈 。 无论在任何时代 , 值得被倾听的诗人都是寥寥无几的 。 ——陈超
真正的诗歌应该是“轻逸”的
普遍认为 , 诗是青年人的艺术 。 但真正的好诗 , 必能经得起成年人分享 。 有种见解有道理:“中国新诗 , 没有培养起成熟的成年诗歌文化 。 ”成年人的诗歌 , 是有意探寻生命真相的人之间非常诚恳的交流 。 中国的诗人跟着青少年的趣味走 , 青少年则跟着流行时尚走 , 约等于说青少年膜拜流行时尚 , 诗人则膜拜青少年 。
青少年需要的是抒情、刺激、反叛 , 需要身体的发泄 , 这也使得诗人对语言、文体理解浅薄 。
青少年的趣味使得诗歌写起来比较轻松了 。 但“轻” , 变成了一种草率的“轻” , 而不是郑重的“轻” 。 真正的诗歌应该是“轻逸”的 , 不一定要沉重、艰涩 ,郑重的“轻”才会带来艺术意义上的轻逸 , 草率的“轻”带来的常常是轻浮 。
卡尔维诺说得好:诗要写得像鸟一样轻 , 但不要像鸟的羽毛一样轻 。

飞地APP|生命的深刻才是诗歌意义上的深刻
本文插图
诗歌语言
语言在为某物命名之后 , 年深日久 , 它的光华和力量也会日渐磨损 , 使原初的、充满活力的发现 , 变成公共流通的类聚化的指称工具 。
比如 , 今天我们说"鹅毛”与“大雪”的象喻关系 , 我们抓住的不再是有命名力的“存在” , 而只是接受了“雪很大”这一个气象学事实 。 再如 , 当我们说“天行健 , 君子以自强不息”时 , 我们也不会领受到此言在原初命名时蕴涵的天人同根的、深厚的彼此呼应关系 , 而只是将之简化为“人应自勉”这一陈旧教条 。 至于随便想起的“人老珠黄”“一帆风顺”“马革裹尸”“五体投地”“引而不发”“运斤成风” , 如此等等 ,这些曾经创造性地照亮过“存在”的诗意的语词 , 如今都已衰落为惰性的符码了 。
正是有感于语言积垢的遮蔽 , 海德格尔才对诗歌语言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诗绝非是把语言当作在手边的原始材料来运用 , 毋宁说 , 正是诗首先使语言成为可能 。 诗是历史的人的原初语言 , 所以应该这样颠倒一下:语言的本质必得通过诗的本质来理解 。 ”“诗意让敞亮发生 , 并且以这种方式使存在物发光和鸣响……我们必须学会倾听诗人的言说”(《诗·语言·思》)
修辞的复杂
修辞的复杂 , 不只是语言学问题 , 往往与个人的内在复杂性有关系 。

飞地APP|生命的深刻才是诗歌意义上的深刻
本文插图
【飞地APP|生命的深刻才是诗歌意义上的深刻】
现代诗的“晦涩”
现代诗之“读不懂” , 恐怕也是世界范围内的问题 。 我认为 , 表达方式的含混乃至晦涩 , 是20世纪现代艺术(文学、美术、音乐等)的共同特征之一 , 很难想象哪一种现代艺术与“晦涩”无关 , 人们不理解现代美术和音乐 , 会老实地承认自己的理解力、审美感受力跟不上艺术家;可对现代诗“读不懂” , 他们就敢空前自信地认定诗人是“艺术的败家子在胡闹” , 而从不想是否自己有问题 。 这种姿态算是敬重诗歌还是轻慢诗歌? 难道现代诗不是某种有关生存和生命复杂经验的“特殊知识”、一门严肃而难能的复杂语言技艺吗?凭什么它就还应该是类聚化的老少咸宜的“哲理”?一种闲云流水消闲遣兴的“雅好”?
日常生活与诗
日常生活不等于诗 。 把日常生活情境写得不可重复 , 令人惊愕 , 屏息凝神 , 重新打量 , 容留自反性和意料之外的关联 , 诗歌于此才脱颖而出 。
诗人与作家是不同的人
艾略特在《鸡尾酒会》中问道:“什么是地狱?”接着他就提出自己的答案:“地狱就是自己 。 ”而萨特在《禁闭》中面对同样的问题时 , 却答道:“地狱即他人 。 ”分页标题
由此可知 , 诗人与作家是不同的人 。 前者在对生命的内省中自我获启 , 后者在对生存境况的勘探中发现了“关系” 。 诗的创新在今天越来越困难 ,因为内省是无法轻易“发明”的 。

飞地APP|生命的深刻才是诗歌意义上的深刻
本文插图
差异
个人生命的有限性 , 使我们在诗中往往无法正确提问 。 生命体验的差异 , 使全凭判断的经验晓谕往往成为令人费解的玩笑 。
提审另一个自己
夜深人静 。 窗外飘起冬雪 。 这是天空中落下的唯一使人不必设防的东西 。 你在写诗 。 一切喧嚣止息了 , 你得以坐下来面对自己 。 你发现自己心灵中残酷、阴沉的一面 。 有时 , 写作就是坐下来 提审另一个自己 。
媒介语言与“泛诗歌”
现在的媒介语言已不同于此前的媒介语言 。 其中明显的变化之一是 , 它们变得“泛诗歌”了 , 更“拟文艺腔”了 , 更“甜软”了 , 更“美”了 , 更“煽情”化了 , 即所谓体现在语言中的 “日常生活审美化” 。 大众传媒中的“泛诗歌话语” , 对我们的生活实施了“饱和式裹挟” , 似乎“诗性之美”已无所不在 。 随手举出我看到的一个三线城市的一则房地产广告——“此眺望恬然澄明 , 请选购莱茵水岸高尚社区 , 眺望星空 , 诗意地栖居 。 ”再看一则模仿“朦胧诗”语言的广告——“让我们一起度过无数充满低语的黄昏……”它用如此“唯美”的语言 , 宣传的却是手机 。

飞地APP|生命的深刻才是诗歌意义上的深刻
本文插图
诗歌意义上的深刻
我不排除思考的深刻 , 但对诗而言 , 生命的深刻才是诗歌意义上的深刻 。 没有生命意义上的深刻 , 只有思考的深刻的诗歌 , 其实是肤浅的 。 一首诗的深度 , 体现在它是否引发了话语的语义无法被桎梏 , 而猛烈拓展开的幽秘的空间 , 使我们瞬间被吸引、被迷失、被改变 。 一首诗 , 这样的肤质密度越来越高 , 就越有深度: 生命的深度 。
忧郁源于生命的内部
为什么现代诗很少有愉快的?在许多现代诗人看来 , 创作是苦难和忧郁的象征 , 犹如内分泌一样 , 源于生命的内部 。
现代诗的先驱波德莱尔就绝对地说过:“我不相信任何一种真正的美 , 会没有忧郁在其中”“欢悦是美的装饰品中最庸俗的一种 , 而忧郁却似乎是美的灿烂出色的伴侣”(《随笔》)在现代诗人的创作中 , 几乎是充满了沮丧、苦闷、茫然、忧郁的精神“怀乡之苦” 。 但他们专注于失望和迷惘并非有意玩弄自恋情结 , 而是因为这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
诗人形象不再是浪漫才子、吟游者、寻梦者 , 而是夜行人、孤独者、精神意义上的 游荡拾荒者 。

飞地APP|生命的深刻才是诗歌意义上的深刻
本文插图
“遮蔽”与“敞开”
海德格尔诗学的重心之一 , 就是探究诗歌话语中“遮蔽”与“敞开”的关系 , 遮蔽 , 乃是海德格尔后期哲学/诗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 对先锋诗人们影响很大 。 在海德格尔看来 , “语言是存在之家” , 而那些未被语言“命名的光芒”照亮的存在 , 就是出于“遮蔽”的、“湮没无闻”状态的存在 。 一个真正的诗人的使命 , 就是“通过自己的言说使存在敞开 , 澄明朗照” 。
海德格尔的理念具有深刻的价值 , 但是在人们的理解中它却被简单化了 。 人们将诗的语言等同于明晰的日常交流语言 , 而“去蔽” , 在中国 , 则被粗鄙、减缩化地理解为“说清楚” 。 其实 , 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海德格尔所说的语言“命名” , 并不是简单重复对象的“已知” , 还应有能力揭示其内部“未知”的意味:“诗人命名诸神 , 命名一切在其所是中的事物 。 这种命名并不在于仅仅给一个事先已经熟知的东西装配上一个名字 , 而是由于是人说出本质性的词语 , 存在者才通过这种命名而被指说为它所是的东西 。 这样 , 存在者就作为存在者而被知晓”(海德格尔《荷尔德林与诗的本质》)分页标题

飞地APP|生命的深刻才是诗歌意义上的深刻
本文插图
“说话人”的声音
中国诗歌中的我 , 就是诗人 。 这影响了诗歌的丰富性 , 变得只是抒情 , 而且多是“比德”式的抒情 。
要有诗人塑造的“说话人”的声音 , 要有诗人想象的“叙述者”的声音 。诗歌也可以建构出自己的人物、形象、口吻 , 那不一定是诗人本人 。
只为一种风格而写作是可疑的
生存和生命的复杂含混 , 心智的发展 , 阅历的丰富 , 决定了诗歌话语形式的变动不居 。 如此说来 ,那些只为一种风格而写作是可疑的 , 那时一种源于阅读或是积累象征资本的写作 。 这些诗人的写作动力 , 通向的是某种已成的“好诗” 。 他们会依据已成的“好诗”的成功经验、模式不断仿写 , 也能写出貌似质量稳定 , 以至于使人看不出哪首更有价值的诗来 。
表演你的风格 , 是很小的一件事 。 大诗人笔随心走 , 随物赋形 。
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 选自《诗野游牧》2015年版
| 陈超(1958-2014) , 诗人、理论家 , 河北作家协会副主席 ,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著有《打开诗的漂流瓶》《当代外国诗歌佳作导读》《蓝色笔记本》《诗野游牧》等以及诗集《热爱 , 是的》 。
题图 | 插图:帕拉杰诺夫《石榴的颜色》剧照
策划 | 编辑(前):南巫
转载请联系后台并注明个人信息
/点击图片购买飞地2021年诗歌日历/
因 制作工艺升级调整等原因 ,飞地期望尽可能将其理想状态呈现给大家 , 决定将制作周期延长 ,发货时间调整为11.15之后 , 请预购的朋友耐心等待 , 在此致歉!
*10.22-11.15预售期间 88元(原价98元)
哥伦比亚当代诗选:词语在行走
我们去把爱洗干净由此开始的是残忍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