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发展瓶颈解析


来源 |氢能源与燃料电池
在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 , 似乎形成了这样一种默契:囿于政策、技术、成本和商业模式等多个因素 , 我国优先发展氢燃料电池商用车 , 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则被看作“储备性”路线 , 多年来不温不火 。
即便早在12年前 , 我国就有氢燃料电池乘用车亮相 , 但是它们始终没有被投向市场 , 甚至连“试错”的机会都没有 。 难道 , 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在中国市场没有前景吗?未必如此 。
沉寂多时的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 , 正迎来一次产业小高潮 。 近两月来 , 长城、广汽、宝马等多家整车企业陆续发布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相关规划 。 其中 , 广汽将在2020年内开展示范运营 。 多年来在商业化道路上缓速发展氢燃料电池乘用车 , 开始进入实质性运营阶段 。
01、燃料电池乘用车产业“小高潮”
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这次“挣”回了一些面子 。
此前 , 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先发优势似乎都在国外企业 。 2014年12月 , 丰田汽车推出首款量产氢燃料电池轿车丰田

汽车|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发展瓶颈解析
本文插图
Mirai(参数|图片) 。 彼时 , 丰田汽车公司Mirai燃料电池车开发负责人田中义和称 , 丰田之所以在2014年底将Mirai推向市场 , 与日欧美等国对氢燃料电池汽车达成共识有关 。 同时 , 相比2008年 , 氢燃料汽车开发成本降低了95% 。

汽车|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发展瓶颈解析
本文插图
丰田Mirai
2015年前后 , 日韩系和欧美系车企不断公布氢燃料电池乘用车 。 严格来算 , 早在2013年12月 , 现代就推出量产现代

汽车|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发展瓶颈解析
本文插图
ix35(参数|图片)
汽车|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发展瓶颈解析
本文插图
FCV(参数|图片)车型;2016年本田推出
汽车|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发展瓶颈解析
本文插图
CLARITY(参数|图片)车型;2017年戴姆勒也推出全新氢燃料电池GLC-CELL概念车 。
反观中国车企 , 则没有像丰田、现代和本田那样开展实质性进展 。 2014年上海车展 , 上汽亮相第四代荣威

汽车|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发展瓶颈解析
本文插图
950(参数|图片)插电式燃料电池汽车 , 最大续航里程400km 。 2016年 , 奇瑞在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 , 展示了一款艾瑞泽3燃料电池增程电动车 , 增程模式下可实现续航350km 。 不过 , 这仅是上汽和奇瑞的技术性展示 。
2020年到来 , 中国车企在氢燃料电池乘用车领域的不同以往的动作 , 让人感受到了一波产业“小高潮” 。
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 , 三家整车企业陆续发布氢燃料电池乘用车规划 , 并提出量产车型上市计划 。 7月20日 , 长城汽车发布“柠檬”平台 。 “柠檬”平台车型将匹配第二代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 , 续驶里程可达1100km 。 根据规划 , 长城汽车首款氢燃料整车平台将在今年年内推出 , 并于2022年展示小批量氢能源车队 , 2023年推出成熟的燃料电池乘用车车型 。
广汽也紧随其后 。 7月28日 , 广汽首款氢燃料电池车Aion LX Fuel Cell在广汽科技日首发亮相 。 而这款车型也不单纯是展示车 , 广汽计划在今年年内投入示范运营 。

汽车|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发展瓶颈解析
本文插图
广汽Aion LX Fuel Cell
造车新势力中也有燃料电池技术的簇拥者 。 8月10日 , 爱驰汽车在山西高平举办甲醇重整制氢燃料电池技术奠基仪式 , 旗下甲醇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生产基地正式动工 。 工厂投资额20亿元 , 建成后可实现年产8万台/套甲醇制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 。分页标题
除了上述企业之外 , 初步统计 , 包括海马、云度、红旗、上汽大通、长安等车企都开始在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进行布局 。 可以说 , 从氢燃料电池乘用车领域布局情况来看 , 目前中国车企数量最多 。 这会是中国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崛起的开始吗?
02、为什么要搞燃料电池乘用车?
首先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一定要搞氢燃料电池汽车 。
我们来看看我国面临的能源问题 。 有几组数据:一、目前我国70%和40%以上的石油、天然气都依赖进口;二、2019年我国碳排放量占全球29%;三、我国可再生能源占比约为14.86% , “三弃”(弃风、弃光、弃水)规模约为515亿度电;四、我国燃煤发电效率水平在38%-45%之间 , 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约为0.506吨标准煤/万元 , 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 。
中国曾向世界承诺 , 2030年碳排放量将达到峰值 。 如何完成这个承诺?发展氢能产业是实现去碳的有效途径 。 当氢与氧发生反应之时 , 最终生成的便是水 , 无碳、无色、无味 。
从大战略上来看 , “去碳从氢”是未来必然趋势 。 当然 , 落实到具体产业 , 具备规模化优势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必不可少 。 如果没有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带动 , 中国要兑现2030年承诺 , 恐怕要打一个折扣 。
再看看燃料电池汽车的优势 。 氢燃料电池汽车(Fuel Cell Vehicle , FCV) , 简而言之就是以燃料电池产生的电能为驱动力的新型电动汽车 。 相比传统汽车 , FCV具有对环境零污染 , 加氢只需几分钟 , 续航里程足以满足用户需求 。 仅从产品本身来看 , FCV优势十分突出 。
其实 , 中国车企也从来没有忽视过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 。 2008年开始 , 中国车企就在氢燃料电池乘用车领域不断投入 。 上汽、奇瑞、一汽、北汽、长城、爱驰等车企都展示过燃料电池乘用车产品 。 初步统计 , 2008年以来 , 国内市场先后出现20多款燃料电池乘用车 。
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集中在商用车领域 , 也是不争的事实 。 同济大学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研究所所长章桐教授如此解释 , 从技术角度来说 , 在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技术还不太成熟的时候 , 发展商用车难度相对较小 。 乘用车对相关零部件技术成熟度要求更高 , 推进难度也更大 。
【汽车|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发展瓶颈解析】另一个原因便在于国家政策导向 。 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营集中公共交通、物流板块 , 这样国家管控难度较小 , 从补贴角度来看也更容易操作 。 再加上地方政府力量的介入 , 公交车这样的区域性、公共属性强的产品 , 更成为重点支持的对象 。
因此 , 有人认为我国乘用车更适合走纯电技术路线 , 大可不必发展氢燃料电池乘用车 。
这个观点有失偏颇 。 我们从商、乘车型占比来看 , 截至2020年6月 , 我国汽车保有量达到了2.7亿辆 , 其中载货汽车仅为2944万辆 , 即使再加上公交车辆 , 商用车保有量占比也不高 。
如果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仅拓展到商用车领域 , 那么整体市场容量将十分有限 , 这对我国节能减排贡献度远远不够 。 其次 , 未来加氢站基础设施利用率也会偏低 。 再则 , 氢燃料电池技术能否经得起考验 , 也必须深入私人消费领域 。
从国际经验来看 , 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的市场成绩也有目共睹 。 2015年以来 , 韩国氢燃料电池乘用车销量持续上涨 , 2018-2019年期间更是大幅增长 , 其中2018年同比增长达到509.8%;2019年销量突破4000辆 。 日本氢燃料电池乘用车销量则在2017、2018年下滑后 , 2019年实现回升 , 2020年也将预计处于稳定回升趋势之中 。
我们再以现代Nexo氢燃料电池车型销量数据为例 , 2018年 , 现代共计售出966辆Nexo;2019年达到了4987辆;2020年上半年销量为3292辆 。 现代汽车方面预计 , 该款车8月销量或将超过1万辆 。分页标题
这么来看 , 氢燃料电池乘用车走向市场 , 虽然暂时还不能称之为成功 , 但也算小有成就 , 至少获得了一次经受市场检验的宝贵机会 。
03、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瓶颈在哪里?
当然 , 发展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并非易事 。
戴姆勒不久前就宣布 , 终止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研发计划 。 这意味着 , 这项自2013年起与福特和日产公司合作开发的项目宣告停止 。 戴姆勒放弃燃料电池项目 , 核心原因就是制造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的成本太高 。
横亘在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的第一道难题就在于成本 。 乘用车作为直面消费者的产品 , 价格是决定其购买的重要原因 。 有机构对氢燃料电池汽车造价进行了初步统计 , 一辆燃料电池车的价格是锂离子电动车的1.5倍到2倍 , 是燃油车的3-4倍 。 如果氢燃料电池乘用车成本依旧居高不下 , 未来也将很难有市场 。
基础设施是氢燃料电池乘用车面临的第二道障碍 。 如果未来由于加氢站布局不足 , 是不是也会出现类似纯电动汽车的充电难问题呢?截至目前 , 我国运营中的加氢站有59座 , 建设中的加氢站53座 , 规划建设中的加氢站20座 , 推动非常缓慢 。
技术问题当然也不容忽视 。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副教授马天才说 , 从产业链上看我国氢燃料电池发展 , 整车水平、系统水平和国外差距不大 , 不过越靠底层的关键材料越薄弱 。
比如 , 电堆占氢燃料电池系统总成本25%以上 , 其核心材料几乎全部依赖国外厂家;在催化剂领域 , 国内消耗量是国外3-5倍 , 且主要来自国外企业 , 国内仅有几家企业可小批量生产;此外 , 质子交换膜、膜电极等 , 都主要依赖国外企业供应 。
不过 , 我们认为氢燃料电池乘用车产业迎来了春天 。 上海重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林琦把全球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大致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燃料电池乘用车的开发阶段 , 包括丰田、本田、奔驰等乘用车企业牵头的燃料电池技术开发 , 为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实现很多技术难题的突破 。
第二个阶段为燃料电池商用车的开发阶段 。 过去三四年时间里 , 全球范围尤其是在中国市场 , 燃料电池商用车保持快速增长 。 无论是整车企业还是零部件企业 , 大家都把目标和未来逐渐看向了长续航、高重载的商用车方向 。
第三个阶段 , 也就是从2020年起 , 是燃料电池汽车新征程的开始 。 氢能应用在全球的发展趋势逐渐明朗 , 商业化的场景已逐渐实现落地 , 且在持续开拓过程中 。
为什么说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走向了新阶段?林琦从四个维度解释 , 第一个维度是壳牌、英国石油公司、中石化、中石油等能源端企业进入氢能行业 , 着手基础设施建设;第二个维度是从产品端看 , 多家主流汽车公司、零部件公司也开始着手产品规划;第三个维度是从应用场景端看 , 越来越多氢能商业化公司也纷纷入局;第四个维度来自于政府政策和扶持计划 。
可以肯定的是 , 我国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发展形势正在向好 。 2020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中 , 针对燃料电池汽车采取“以奖代补”方式 , 对示范城市给予奖励 。 《广州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0)》中就提及 , 广州市燃料电池乘用车将主要在出租车、租赁等公共出行领域进行投放 , 并计划在2022年达到百辆左右投放数量 。
从近期来看 , 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示范性运营 , 或者采用租赁形式进行推广 , 将是一个合理选择 。 长期来看 , 随着示范运营规模逐步扩大 , 成本进一步下降 , 氢燃料电池乘用车走向普通消费者 , 只是时间问题 。
尽管如此 , 这一切也不会来的那么快 。 按照章桐的预测 , 氢燃料电池乘用车要达到一定的规模 , 还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 。 也就是说 , 至少要5年左右时间 , 消费者才有可能小规模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