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文史|重审中国传统,西学东渐二百年中国都没近代化,是守旧还是自尊?


_本文原题:重审中国传统 , 西学东渐二百年中国都没近代化 , 是守旧还是自尊?

浩然文史|重审中国传统,西学东渐二百年中国都没近代化,是守旧还是自尊?
本文插图
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晋见乾隆 , 带来欧洲最先进的仪器
中华文明是古代六大原生文明之一 , 由于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 , 中华文明的发展一直具有极强的独立性 , 较少受到其他文明的影响 。 但随着历史向前发展 , 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也更为密切 , 直到明末清初“西学东渐” , 中国人才第一次系统地接触到西方文明 。 在中国传统世界观和西方新世界观之间 , 士大夫们如何应对?
【浩然文史|重审中国传统,西学东渐二百年中国都没近代化,是守旧还是自尊?】一、从天下到万国
“天下观”、“华夷观”自春秋战国形成以来 , 便一直是中国人认识世界的一种观念 。 这种观念说来也很简单 , 似乎每个民族发展之初 , 都将自己当作世界的中心 , 中国也不例外 。 传统天下观 , “普天之下 , 莫非王土”、“天圆地方” , 天笼罩之下的区域便是天下 , 而中国则位于天下之中 , 处于中央 , 是华夏 , 四周则是各种小国四夷 , 他们与中国犹如众星拱月 。

浩然文史|重审中国传统,西学东渐二百年中国都没近代化,是守旧还是自尊?
本文插图
随葬墓中常见的玉琮 , 即蕴含天圆地方的理念
其实中国古代对真实的地理世界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 但这似乎只停留在实用层面上 。 到了对外交往与自我认识时 , 我们总喜欢带入自己是“天朝上国”的思维中 。 中国是文明的象征 , 而四夷则是野蛮的代表 , 他们需要到中国来接受教化 , 并对中华文明心悦诚服 , 如此便诞生了传统观念中的“华夷秩序” 。 尽管这是一种文化意味大于政治意味的观念 , 但在传统士大夫的眼中 , 这就代表“天经地义” 。

浩然文史|重审中国传统,西学东渐二百年中国都没近代化,是守旧还是自尊?
本文插图
中国天下观
这种对自然世界的认知观念 , 进一步下沉到对社会秩序的认识上 。 传统中国一切知识思想的理论依据 , 都离不开“天经地义” , 也就是传统的宇宙秩序 。 比附于现实秩序中 , 就如同孔子所说 “为政以德 , 譬如北辰 ,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君王居于中心地位 , 继而又发展出“君臣父子”、“尊尊亲亲贤贤”等一系列现实秩序 。

浩然文史|重审中国传统,西学东渐二百年中国都没近代化,是守旧还是自尊?
本文插图
万国来朝
从汉到明 , 这种思想观念与知识体系一直没有受到大的冲击 。 虽然宋朝的国力不足以使它成为真正的天朝上国 , 但天下观始终不曾动摇 。 但这种情况到了明末却发生了变化 。
一方面 , 中国航海业有了很大的进步 , 对外探索的能力大大增加 。 宋代的海外贸易、明初郑和下西洋、明末的民间贸易等 , 都在冲击着原有的天下观念 。 另一方面 , 也是更为重要的 , 通过新航路的开辟 , 西方已经探索并开始主动接触中国 。 与西方人开始密切接触、新的知识传入 , 甚至于中外爆发冲突 , 都使得中国人原有的世界观开始崩塌 。 曾经处于中心的中国开始边缘化 , 世界也从曾经的天下时代 , 进入到万国时代 。

浩然文史|重审中国传统,西学东渐二百年中国都没近代化,是守旧还是自尊?
本文插图
坤舆万国图
二、天崩地裂:西方天学与地学的传入
最早与中国接触的人群是西方的传教士 , 他们来华的本意是传播“基督福音” , 但在中国最先引起巨大反响的 , 却是他们带来的西洋知识 。 明末清初 , 从西方传入中国的知识不可谓不多 , 从利玛窦开始 , 就不断将西方的各种技术知识传入中国 , 如数学、天文学、地理、军事技术等等 , 但对当时士大夫产生最大震撼的 , 还是天文与地理 。分页标题

浩然文史|重审中国传统,西学东渐二百年中国都没近代化,是守旧还是自尊?
本文插图
利玛窦与徐光启
对天地宇宙秩序的深信不疑 , 是中国传统知识的基础 , 如果这个基础受到质疑 , 士大夫心中恪守的道义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 。 利玛窦在解释《坤舆万国全图》时说道: “地与海本是圆形 , 而合为一球 , 居天球之中 , 诚如鸡子 , 黄在青内 。 有谓地为方者 , 乃语其定而不移之性 , 非语其形体也 。 ”这开启了对传统“天圆地方”观念的冲击 。
中国古代一直相信“天道左旋” , 而西方传教士却说地球向右转;中国古代坚信的 “地为诸天之心 , 心如枢轴 , 定是不动”的理念 , 被西方科学的地球自转所否定;古代中国通过观察二十八宿及十二星次 , 对应地面的各个区域的“天文分野说” , 也遭到了质疑 。 西方天文学对中国传统知识体系的冲击是全方位的 。

浩然文史|重审中国传统,西学东渐二百年中国都没近代化,是守旧还是自尊?
本文插图
古代天文望远镜
地理学特别是舆地图的发展 , 也不断冲击着中国人的世界观 。 地图虽然不是文字 , 但它却始终传递着一种观念 , 例如地方志总是凸显出行政区域与宗教区域 。 中国古代传统的地图虽然不乏相当精确写实的科学记载 , 但大多传递着天圆地方与天朝上国的思想 。 当西方的世界地图传到中国后 , 士大夫们大为震撼 。“地如此其大也 , 而其在天中一粟耳 , 吾州吾乡 , 又一粟中之毫末” , 曾经的中国处于世界的中心 , 现在的中国却成了世界的一角 。 利玛窦在献图时 , 十分注意将中国的比例扩大 , 但万历皇帝似乎并没有对这种大逆不道的地图表现出强烈的排斥 , 反而十分喜爱 。 无可否认 , 这种舆地图向时人传递出了 “小中华而大四夷”理念 。

浩然文史|重审中国传统,西学东渐二百年中国都没近代化,是守旧还是自尊?
本文插图
看似被视为实用技巧的西方天学、地学的传入 , 其实恰恰打中了中国传统知识体系的七寸 , 使得“天经地义”走向“天崩地裂” 。 基督教教义和西方哲学思想 , 士大夫们尚可利用“忠孝仁义”的理念进行批驳 , 但经过西方科学所证实了的天学和促进了海防交通发展的地学 , 却让士大夫非常难堪 , 因为他们根本无法反驳 。 这种情况下 , 士大夫们会做出什么反应呢?
三、批驳与融合:士大夫对冲击的回应
面对新知 , 士大夫中不乏肯定与接受的人 。 如徐光启、李之藻、张京元等人 , 他们与传教士来往密切 , 接受并传播着这种知识 , 包括皇帝在内 , 其实都对新知识充满了好奇 。

浩然文史|重审中国传统,西学东渐二百年中国都没近代化,是守旧还是自尊?
本文插图
徐光启画像
但这种与中国传统知识体系可谓方枘圆凿的西洋知识 , 想要被接受 , 仍然需要一个缓冲期 , 特别是天朝上国的自信仍然存在 , 华夷之辨的观念仍然占据主流思想之时 。 所以 , 时人采取了两种巧妙的做法来对待新知识:
第一 , 凭借历史记忆 , 将这些新知都归于中国古代所特有的知识中 , 这就是所谓的“西学中源” 。 这一理论也与传统知识相关 , “天子失官 , 学在四夷”、“礼失求诸野”为之提供了依据 。 他们将各种西方知识与古代传统知识相比附 , 例如 , 地理知识已经有邹衍的“大九州”说 , 数学知识来源于《周髀算经》 。 康熙帝就曾说: “古人历法流传西土 , 彼土之人习而加精焉” 。 为西学找到中国历史的依据 , 不失为一种折衷妥协的做法 , 也能够让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心理好受一些 。

浩然文史|重审中国传统,西学东渐二百年中国都没近代化,是守旧还是自尊?
本文插图
影视剧中的康熙帝 分页标题
另一种做法就是完全将新知识当作实用性知识 , 也就是说 , 将西方新知视为形而下的“器” , 而坚持中国传统是形而上的“道” 。 这种做法可以理解 , 当新知识冲击到传统思想的基础 , 而我们又没有做好准备时 , 这样的逃避或许可以避免更大范围的“三观”崩坏 。
但问题是 , 当形而下的“器”不断发展壮大 , 以至于冲击威胁到了形而上的“道”时 , 国人又该如何自处呢?

浩然文史|重审中国传统,西学东渐二百年中国都没近代化,是守旧还是自尊?
本文插图
康熙帝师南怀仁
于是反抗抵制的思想应运而生 。 他们拒绝西方的知识 , 将其视为蛮夷的胡言乱语 。 这其中包括许多明末著名的思想家 , 如王夫之便说利玛窦是“身处大地之中 , 目力亦与人同 , 乃倚一远镜之技 , 死算大地为九万里” , 直斥其为“呆狂” 。 或许这才代表了当时大多数士大夫的心态 , 对这种“离经叛道”的指责与对“天经地义”的道的维护 , 本就是士大夫的任务 。 好在当时处于明末清初 , 中西冲突尚不剧烈 , 而西方真正改变中国 , 则要等到200年后的“鸦片战争” , 此后天朝在面对西方科学时 , 就真的毫无招架之力而濒于崩溃了 。

浩然文史|重审中国传统,西学东渐二百年中国都没近代化,是守旧还是自尊?
本文插图
文史君说
明末清初的第一波“西学东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接触西方的知识与思想 , 虽然是被动的接受 , 但也为中国的知识界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 。 但可惜 , 由于不断涌入的新知对中国传统思想体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 康熙“礼仪之争”禁教以后 , 这一进程即告中断 。 到了1840年后 , 西方文明以强权和霸道的姿态出现在国人面前时 , 我们却表现得更加手足无措 , 在保持自我与近代化的道路上走得异常艰难 。 如果在明末清初我们就能扭转天朝上国的既定思维 , 接受、学习、消化西方新知 , 清朝和近代中国的路或许不会如此屈辱 。
参考文献
葛兆光:《宅兹中国》 , 中华书局2019年版 。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
李忠林:《西学中源说论略——从夷夏之防到师夷长技》 , 《史林》2018年第2期 。
本文所用图片 , 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 , 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 , 谢谢!
同时我们也略备薄酬 , 欢迎广大文史爱好者惠赐稿件 , 具体投稿要求可在公号首页点击“联系我们”查看 。
投稿邮箱:haoranwenshi@163.com 。
分享、在看、大拇哥
一个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