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间最坚韧的“钩”

原创 虚声大史官 2020-09-14 22:04:35现在地球村有很多中美脱钩的言论 。 正反两方人数众多 , 而且都摆出很多理由 。今天这篇文字既不讨论正向脱钩 , 也不讨论反向脱钩 , 而是讨论中美之间最坚韧的那道“钩” 。 原因很简单 , 那道最坚韧的“钩”就是中美的底线 。过了那条底线 , 就会脱;反之 , 则不会 。01 脱钩层次昨天文章结尾讲了大国博弈的三个层级——最基层是人力博弈 , 这方面中国人吃苦耐劳 , 胜过美国 。 从今年的抗疫大业中也能看出来 , 中国人可以井然有序地组织起来 , 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中端是物力与财力博弈 , 中国经过几十年发展 , 正在缩小和美国的差距 。最终极的层面在智力博弈 。 这里的智力 , 并不是指谁的考试成绩好或者智商高 , 而在于谁能吸纳最杰出的人才为自己所用 。 从这个层面来讲 , 中国和美国差距较大 。 美国可以吸纳地球村顶尖人才 , 而中国还在面临人才流失 。中美这三大层面的博弈 , 也把彼此紧紧“钩联”起来 。
中美之间最坚韧的“钩”
因此所谓中美脱钩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 , 也分三个层面——人力层面脱钩主要涉及到体力劳动 。 如果曹德旺把美国工厂撤了 , 类似中国在人力层面对美国脱钩;或者苹果强行让富士康代工生产线转移出中国 , 这是美国对中国在人力层面的脱钩 。物力与财力层面脱钩 , 指企业撤出对方市场或不再彼此投资 。特朗普打压华为 , 迫使华为离开美国市场 , 这就是物力层面的脱钩 。 目前美国一系列手段与言论 , 基本都集中在这个层面 , 对待Tik Tok也一样 。
中美之间最坚韧的“钩”
智力层面脱钩的终极表现就是顶级人才交换彻底中断 。纵观中美之间的历史 , 智力交换始终是主线 。 早在清末搞洋务运动那会儿 , 就有大批有志青年留美 。 像12岁的詹天佑 , 就是第一批官办留美学生(1872年留美) 。 庚子赔款之后 , 中国留美学生大量增加 , 到民国达到一个高峰 , 茅以升就是代表;改革开放之后是第二个高峰 。留学生群体相当于智力流向的风向标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 , 一个多世纪以来 , 华夏大地的智力在向北美流动 。这些精英分成三部分——一部分在美国落地生根 , 比如钱学森的侄子、诺贝尔奖得主钱永健;另一部分功成名就之后回国 , 比如一代科学巨匠杨振宁;还有一部分在壮年回国 , 比如晚清的詹天佑 , 民国的茅以升 ,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等 , 还有今天的施一公、潘建伟等等 。 这个群体对中国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 这部分人归国 , 意味着智力回流 。换句话说 , 智力交换才是中美之间最坚韧的钩 。 要弄清这话的内涵 , 必须明白美国的立国之本 。02 美国密码纵观美国两百多年历史 , 其国运走势也遵循人力、物力、智力三层逻辑 。话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 , 去北美的都是寻求改变命运的清教徒、冒险家、生意人 , 甚至是罪犯(比如革命之父托马斯·潘恩) 。 这些人并不代表当时的智力流向 , 只代表人力流向 。最典型的就是特朗普的爷爷 , 农民出身 , 在德国看不到希望 , 就去北美闯荡 , 算是移民一代 。 他到北美之后学会理发、厨师等手艺 , 并且通过开旅馆等经历 , 最后积累了一笔财富 。 这就是典型的人力向北美转移 。 美国历史上那些显赫的家族 , 移民一代基本都有类似的经验 。南北战争之后 , 美国开始疯狂进行工业化建设(类似中国改革开放) , 从欧洲引进科技成果进行大规模市场化(比如洛克菲勒引入炼油技术 , 从而颠覆了石油行业;卡内基引入炼钢技术 , 从而颠覆了钢铁行业)推广 , 创造出天量的社会财富 。由于欧亚大陆不停地战争 , 美国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 , 大发战争财 。 另一方面 , 欧洲商人不停地去北美做生意 , 推动了美国腾飞 。 物力和财力在北美大陆汇聚 。1929年的经济危机摧毁了一战之后的秩序 , 各国不约而同地选择强人统领国家(罗斯福、斯大林、希特勒都在那种局面中走向巅峰) 。 由于纳粹在欧洲崛起 , 导致以爱因斯坦与玻尔为首的大批科学家向北美迁移 , 开启了全球智力向北美汇聚的大幕 。
中美之间最坚韧的“钩”
1933-1941年 , 美国接纳了约7622名德、奥高知难民 。美国尝到甜头之后 , 疯狂吸纳全球精英人才 。为了更直观一些 , 可以对照一下不同国家的诺贝尔获奖榜单 。1912年诺贝尔得主国籍排行榜中 , 德国(16)、法国(13)遥遥领先 , 美国(2)仅仅排在第15位 。 因为在此之前的美国和现在的中国类似 , 还在疯狂地发展经济、修路、盖房子等等 。
中美之间最坚韧的“钩”
到1930年 , 遭遇一次世界大战破坏的欧洲 , 顶级人才开始往美国迁移 。 虽然德国依旧处于诺贝尔榜单的首位 , 美国已经悄悄上升到了第5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 美国走上霸主之位 , 诺贝尔获奖次数逐渐增加;等到1950年 , 美国在诺奖榜单中逼近德国 , 并于1956年超越德国成为第一 。分页标题
中美之间最坚韧的“钩”
从那以后 , 美国如同开挂一样 , 一骑绝尘;到2018年 , 美国已经获得376枚诺贝尔奖牌 , 比英国、德国、法国加在一起都多 。每一个诺贝尔奖牌 , 都凝聚着一个顶级精英一生的智慧 , 都是一段史诗 。 这种史诗对人类发展的作用胜过绝大部分王侯将相 。话句话说 , 美国的密码或者说根基 , 就是尽最大努力吸纳地球村顶级智力汇聚北美 。和美国竞争 , 最终都要在吸纳全球智力层面与美国进行大争夺 。03 大争端二战是美国命运的转折点 , 从此美国开始走上世界之巅;同时也是中国命运的转折点 , 国共合作赶走日本 , 随后共和国取代民国 , 开启历史新纪元 。盟军击败德国之后 , 苏联忙着从德国拆卸设备往回运 。 美国忙着收罗德国科学家 。 最典型的故事就是冯·卡门(挂陆军航空队少将军衔)带着高徒钱学森(挂陆军航空队上校军衔)审讯冯·布劳恩 。战后冯·卡门和冯·布劳恩成了美国航空业的台柱子;钱学森历尽千辛万苦回到祖国 , 成为共和国上空的星星 。钱学森回国那会儿 , 是中美关系最糟糕的时间段 。
中美之间最坚韧的“钩”
换一个角度看 , 钱学森回国也意味着 , 即便在最糟糕的时候 , 中美智力层面也没彻底脱钩 。 如今中美会在智力层面脱钩吗?概率极小 。中国人整体智商不低 , 而且勤奋努力;中国的基础教育正逐步提升;中国学生的竞争力也在提升 , 这些特点让中国成为地球村最重要的智力宝库(之一) 。美国要吸纳地球村的顶级智力 , 会和中国在智力层面脱钩?不存在的 。 美国那些大学巴不得多挖一些中国的天才年轻人 。美国社会结构中 , 华人是受教育最高的群体之一 。过去两百多年 , 华人精英为美国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不论特朗普还是别的总统 , 不可能在智力层面和中国脱钩 。 即便他想 , 也做不到 。 因为从智力层面和中国脱钩 , 意味着美国失去从天量的人才库中吸纳华人天才的机会 。所以说智力交换是中美之间最坚韧的那道“钩” , 一点也不夸张 。中美博弈最终必然汇聚在争夺地球村智力层面 。04 问与答在智力争夺战中 , 摆在中国面前的主要问题有两个 。问题一 , 如何增加本国留学人才归国率 。众所周知 , 中国顶级学府(北大、清华、中科大等)的顶级学子出国率很高 , 但回国率不理想 。 这个群体就是智力流动的风向标 。问题二 , 如何吸引其他族裔顶级人才为我所用 。 华为满世界搜罗数学家与物理学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 华为的5G技术 , 源自于土耳其数学家的论文 。这方面可以学习美国的经验 。 美国对苏(俄)打压从不含糊 , 但对其科技人才从来都是张开怀抱 。 比如2014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受邀的美国数学家中 , 近乎一半的数学家有着俄罗斯、或者东欧的背景 。提出问题不难 , 问题如何解决呢?说真的 , 我也说不清 。 但我觉得有几个方向可以尝试 。如果拿出对领导的态度对科学家 , 那么可能会有利于改善科研环境 。如果拿出搞房地产的热情搞科研 , 那么可能会改善年轻科学家们的生存环境 。要知道美国为争夺人才可是不惜一切代价的 。 有这样一个故事 , 为表达对俄罗斯鬼才数学家佩雷尔曼的敬意 , 美国克雷数学研究所曾表示 , 只要佩雷尔曼将学术论文发表在专门的学术刊物上 , 就能获得百万奖金 。但个性十足的佩雷尔曼理都没理(此君获得菲尔茨数学奖时也没去领奖) , 克雷数学研究所追上门 , 非要把奖金发给佩雷尔曼 。 然而佩雷尔曼觉得他们很烦 , 直接搬家避走 。中国要想和美国争夺顶级人才 , 必须比美国做得更好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