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带薪看剧?没那么容易
带薪看剧?没那么容易 。
从本质上说 , 琴书是一名工程师;从细分领域来说 , 她是一名观影体验师 。 她不穿格子衫 , 也不是每天与代码打交道 。 她的日常工作是看平台上已经播出的剧 , 通过眼睛和耳朵 , 寻找这些老剧出了什么问题 , 需要如何修补和优化 , 然后用工程师的语言记录下这些问题 , 交给团队来修复 。 简而言之 , 人家看剧看剧情 , 琴书看瑕疵 。
和琴书只看老片相反 , 小贝只看新剧——没上线的那种 。 他是一名成片体检师 , 工作主要是两件事:看片、看数据 。 对一部没上线的新片 , 小贝负责看它的一切 , 包括角色的表演、故事的叙事节奏 , 猜用户会不会喜欢、会不会在这个节点弃剧……身处这个岗位 , 90后小贝不仅能通过背影甚至轮廓就识别出明星身份 , 还养成了一套独特的观剧习惯 , 别人跟着剧情走 , 我在揣摩不同人观剧时的情绪 。
相比琴书和小贝 , 芭蕉可能是看剧最细的那个 , 一部片子至少要看三遍以上 , 第一遍过整体节奏 , 第二遍拉话题 , 第三遍整理细节点 。 作为一名弹幕互动师 , 芭蕉每天的工作是聊天 , 而且是陪几十万人网聊 。
在这个到处是算法的时代 , 你在看剧 , 他们都在屏幕那头盯着你 。
带薪看剧?没那么容易
这3个工种有一个共同特征——也是最为人羡慕的 , 就是带薪看剧 。
琴书一年看上千部电视剧 , 工作两年来已经优化了3000多部电影剧集的视听体验 。 有人对琴书的工作有一点误解 , 不就是看剧挑毛病?没那么简单 。 观影体验师需要综合素质:既要知道整个剧的制作流程是怎样的 , 又要熟悉算法 , 不然你挑出问题不知道如何转化成计算机能懂的语言 。
琴书在大学学的是计算机 , 在成为观影体验师之前 , 一直从事算法和后期制作的工作 。 随着老片修复越来越普及 , 观影体验师的职业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 而且不仅是剧集 , 不少综艺也需要修复 , 新的剧还会变旧——真是一项生生不息的工作 。
几十年来积累的剧集那么多 , 如何选剧?琴书解释:先选出播放量大、热度高的、用户喜欢的剧集 , 以及一些经典剧集 , 比如《红楼梦》《西游记》《还珠格格》《仙剑奇侠传》……选出剧后 , 就要看它存在什么问题 , 噪声、划痕、偏色、褪色……给剧出一份‘体检报告’ , 交给修复师来做接下来的工作 。
但琴书的工作还没有结束 , 在修复过程中 , 她仍需要和修复师不断交流 , 怎么修、修到什么程度 , 修完之后再做一个二次观影 , 确认合格后 , 观影体验师的工作才告一段落 , 当然也可能继续迭代 。
最近 , 她正在看《步步惊心》 , 这部听上去并不那么老的剧(2011年首播)已经被她看出了问题——需要调色 。 因为2014年后 , 影视剧的调色才开始慢慢普及 , 之前很多剧拍完并不调色 。 经过调色 , 原来的风格艺术不会改变 , 只是通透度会更好 。 琴书说 , 观影体验师不仅是看老剧 , 很多新剧同样存在问题 。 我们希望给观众提供更好的观影体验 。
工作近两年 , 小贝体检过的片子+综艺有上百部 。 朋友们都羡慕小贝的工作 , 但其实看剧只是工作的一部分 , 另一部分对专业的要求非常高 。 小贝在大学学的是统计学 , 每天和数据打交道;但成片体检师要求他既对内容有一个感性的反馈 , 又对数据有一个理性的分析 。
小贝说:我们需要有比较强的数据能力 , 包括指标设计能力、数据库设计能力 , 以及怎么把一个有效的分析报告输出给制片方 , 既要有数据逻辑的严谨 , 又要有内容创作的专业——这是我的朋友看不到的另一面 。
算法 , 还是算法
除了人工肉眼看 , 小贝还要教计算机和他一起看 , 每天都在训练AI学习明星照片和剧集名场面 。 通过人脸识别、场景识别以及音乐情绪识别的学习 , 计算机就可以在片子正式上线前对内容进行‘体检’ , 与其他头部同类型片子比较得出数据 , 由此判断剧集在人物关系、情节设置、主角互动率、环境情绪等方面 , 能否调动目标观众的情绪 。 分页标题
今年2月 , 小贝体检了一部《冰糖炖雪梨》 。 这是一部甜宠剧 , 小贝发现 , 第一集的后半部分和第二集的前半部分 , 无论是在内容强度还是男女主角故事线的连贯性上都存在一些问题 , 观众看到这个位置的弃剧风险比较大 。 小贝将体检报告和修改意见反馈给片方 , 片方据此对内容做了优化 。
效果是显著的 , 《冰糖炖雪梨》在体检前后的情绪强度提高了20%多 , 上线后也实现了口碑与热度的双赢 。 目前 , 《鹤唳华亭》《冰糖炖雪梨》《重生》等剧集 , 以及《这就是街舞3》等综艺 , 都通过成片体检师的工作提升了质量 。
芭蕉的工作流程是这样的:拿到一部剧 , 除了对内容的基本判断 , 还要去判断其中可能会包含的热点 , 再对内容做一个人群划分——这个内容适合什么人群 , 每个人群在乎的点是什么 。
举个例子 , 芭蕉接手的第一部剧是《重启》 , 区分出了书粉、女性观众、男性观众、低龄观众等不同人群 。 把这些人群拆分后 , 芭蕉和同事们就梳理出他们在乎的互动点和风险点 , 然后在弹幕上做一些热词和梗的预埋 。
因为有了更懂你的弹幕运营 , 《重启》在优酷上线48小时后热度值突破9624 , 拿下站内热度榜TOP1 。
在做《白色月光》时 , 因为是一部讲述女性职场和出轨问题的剧 , 观众的讨论是较为深刻的 。 于是 , 芭蕉会在某些时间点 , 在评论区开放一些讨论话题 , 让观众自由参与 。 比如 , 宋佳饰演的女主张一为了复仇去接近第三者的儿子 , 芭蕉就把设计好的话题抛到弹幕中 , 请观众讨论是否赞成这样的行为 。
芭蕉也会对一些弹幕做花式包装 , 以剧中人物或者演员本人的身份发弹幕 , 比如《琉璃》中的司凤 , 《重启》中的朱一龙 。 芭蕉和同事们把剧一帧一帧从头看到尾 , 根据剧情和人物性格撰写文案 , 当看到剧中的一个点特别好 , 又害怕观众get不到 , 就把所有有可能的点抛出来 , 有点像一个剧集解说员的工作 。
新职业也有职业病
作为观影体验师 , 琴书需要克服的一个职业病是把工作和娱乐分开 , 工作时不怎么看剧情 , 娱乐时不怎么挑毛病 。 但有时候看着一部热门新剧 , 琴书还是突然起了反应 , 咦 , 这里好像有个噪声调色师好像漏修了一个镜头 。
和琴书一样 , 成片体检师的工作也让小贝有了一点职业病 。 前两天 , 他去电影院看《八佰》 , 看到三分之一时 , 他开始不自觉地留意四周观众对哪些情节有反馈 。
小贝说 , 评价一个内容会有几种角色 , 一是专业人士 , 比如制片人、导演、编剧、专家 , 二是用户评价——这两种都比较依赖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主观经验 。 视频播放平台有一个比较大的优势 , 就是有大量真实的用户观看数据 , 对各类题材剧的真实观看行为都在数据库里有记录 。 我们认为 , 需要一个相对标准化、稳定的维度 , 对各种类型的片子做一个监测 , 所以就有了以算法为基础工具的产品体检 。
也有人问 , 创作是否就一定要跟着数据走呢?
小贝也曾体检出一部新片有问题 , 《白色月光》开头几分钟少了一些情节设置 , 观众在一开始可能很难进入预设的故事节奏 。 小贝向导演组反馈了意见 , 但并不会强制要求按照他们的意见去修改 , 决定权仍在创作者手中 。 当片子上线后 , 果然 , 观众在前几分钟跳出的比例相对较高 。
这其实不是一个新话题 , 不是成片体检师才遇到的新问题 。 就像几百年前的一个画家 , 是画得更通俗让大众喜欢 , 还是基于自己的理念孤芳自赏?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矛盾 , 这个问题无解 。 我们只是在双方的价值上找一个平衡点 , 实现两个价值的最大化 。 小贝说 。
芭蕉经常会遇到考验记忆力的时刻 , 看长达60集的《鹤唳华亭》时 , 我们发现50多集时有一个点 , 与开头某一集的一个点是呼应的 , 就需要用最强大脑去记住是第几集第几分 , 然后把两者关联起来 。 分页标题
虽然压力很大 , 但芭蕉干得很开心 , 你能跟几万人、几十万人在线上做一个互动的共鸣 。 他们懂你 , 你也懂他们 。 (采访人员 蒋肖斌)
【算法|带薪看剧?没那么容易】(文中采访对象均为化名)
- 测评|亚马逊底层算法之“测评有话说”
- 百灵潭|《琉璃》后又一仙侠剧未播先火,男主是当红小生,光看剧照就心动了
- 甜心看剧|这东西我可打下过不少,乌购48架土耳其TB2,俄罗斯:乌克兰
- 甜心看剧|载弹量刚到无人机水,轰20迎来对手?印度也要造隐身战略轰炸机
- 中国企业家|张一鸣的产品观:像算法一样迭代自我
- 国庆中秋上班,应该明白加班费的算法
- 生活里的小阿妹|生物图像的数据集可用于开发新的人工智能算法 | 硅谷洞察
- 自动化|智能自动化公司为美海军舰载惯导系统开发实时故障诊断与预测算法
- 看剧|赏灯看剧 辽宁沈阳老北市开街迎客
- 李彦宏|李彦宏向内容推荐算法开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