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战|新书|《幸存者之歌》英文版出版,其实是一个关于上海的故事

上海曾是犹太民族的“诺亚方舟” 。当年 , 数万名为逃离纳粹屠杀和迫害的犹太难民从欧洲来到此地 , 上海 , 以其包容和博爱向这个身处苦难的民族张开怀抱 。
历史将两个古老的民族联接在中国这片土地之上 , 他们友好相处 , 患难与共 , 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 也成就了两个民族间的一段佳话 。
8月17日 , 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幸存者之歌》(英文版)在上海书展首发 。书中小说根据好莱坞制片人迈克·麦德沃父母大卫与朵拉在上海的真实经历为蓝本而创作 , 描绘了二战期间 , 来上海避难的欧洲犹太难民的生命画卷:无论命运如何艰难 , 他们在困苦中依然绽放着爱情、梦想和信仰之花 。

世界大战|新书|《幸存者之歌》英文版出版,其实是一个关于上海的故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8月17日 , 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幸存者之歌》(英文版)在上海书展首发 。迈克·麦德沃曾凭借《飞越疯人院》《与狼共舞》《西雅图不眠夜》《沉默的羔羊》《黑天鹅》等影片获得八次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值得一提的是 , 本书由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担任译者 。
首发式上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孙玉致开幕辞 。他表示 , 《幸存者之歌》这部作品讲述了二战期间在沪避难的犹太人的故事 , 它所构建的文学话语丰富了历史 。去年 , 《幸存者之歌》中文版问世 , 反响热烈 , 今年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推出英文版 , 以期让更多外国读者了解这一特殊时期的海派文化和犹太民族的历史 , 推动国际文化交流 。
在圆桌交流环节中 , 《幸存者之歌》作者贝拉介绍 , 自己偶然结实了《飞越疯人院》、《与狼共舞》的制作人、钢琴家迈克 , 得知他是在上海生活的犹太人——父亲是美国电话公司高层 , 妈妈经营一家服装店 。麦克讲述了他们一家勤劳勇敢漂泊异乡的故事 , 觉得很有意义 。所以想要写这本书 , 描写他们的这段经历 。
在她看来 , 这段历史 , 对每一位犹太人、每一位上海人都很有意义 , 因为体现了上海是一座开放、自由、海纳百川的城市 。
而在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宁看来 , 犹太文学在美国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 犹太人在上海的这段经历更对此类文学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主人公犹太人如何在美国与当地文化产生冲突 , 又是如何来到上海 , 受到当地人的尊敬 , 通过自己奋斗成为高管——由此可以知道上海是一个开放、包容性特别强的大都市 。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表示 , 上个世纪30年代 , 在欧洲有600万犹太人被屠杀 , 这是一个惨绝人寰的事件 。当时有将近2万欧洲犹太人来到上海 。在上海这座城市的帮助下 , 他们度过了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 。这段历史充分体现了中国人、上海人对他们的帮助 , 体现了人性的光辉 。大家都知道有一部电影叫《辛德勒的名单》 , 但是上海这座城市为犹太人所做的却没有像我们所期望的那样在国际上家喻户晓 。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尚必武认为 , 葛浩文是当今整个中国文学界最伟大的译者 。他的文笔 , 他的文风都是值得我们读者去感受的 。“葛浩文的译本是可读、可信、有趣的 , 同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上海这座包容的城市对受难犹太人的帮助 。以英文这样的语言表述出来 , 可以与很多描写犹太人流亡、受难的欧洲作品相媲美 。
活动最后 , 上海仅存的二战犹太人难民后裔沙拉·伊马斯带来诗歌朗诵《当命运以苦难亲吻我》 。她表示 , 贝拉以文学关注犹太人在上海的历史 , 表达了人类共同情感 , 爱与信仰 。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 。正是这样的一批作家推动中国走向世界 , 让世界了解中国 。
念念不忘 , 必有回响 。
如今每年依然有络绎不绝的犹太人后裔来到上海“寻根” 。中国人民在二战期间的义举令犹太民族难以忘怀 , 也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幸存者之歌》虽然是虚构的小说 , 但它又埋藏着真实人物的身影和灵魂 , 呼唤着爱与和平 , 生动地诠释了犹太人在苦难中所表现出的乐观豁达 , 生生不息而永不放弃的生命意志 。分页标题
【世界大战|新书|《幸存者之歌》英文版出版,其实是一个关于上海的故事】“希望《幸存者之歌》能把中国故事、尤其是上海故事推向世界 , 为每一位读者带去强大的精神力量 , 共同感受超越苦难的爱与信仰 。”贝拉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