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吕 坤/孙晓卉 “记者读书”第二十辑(580):《脑子是个好东西》《感悟“断舍离”》


_本文原题:吕 坤/孙晓卉 “采访人员读书”第二十辑(580):《脑子是个好东西》《感悟“断舍离”》
脑子是个好东西
——读《乌合之众》有感
吕 坤
乌合之众 , 彻头彻尾的贬义词 。
买这本书并不是要对心理学有所探究 , 纯粹因为它的名气 。

群体|吕 坤/孙晓卉 “记者读书”第二十辑(580):《脑子是个好东西》《感悟“断舍离”》
本文插图
《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 , 群体心理学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于1895年写就的一本书 , 自出版以来刊印多次 。
据说 , 美国总统罗斯福是他的忠实读者 , 智利总统亚历山大德里自称是他的狂热崇拜者 , 希特勒、丘吉尔和斯大林都深受其内容影响 。 刊印不计其数 , 还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全世界范围内发行 。
自从《乌合之众》传到国内 , 就引发风暴 , 不仅业内好评不断 , 还跨界影响了无数年轻人 。 商业大咖马云、马化腾、王健林也曾多次推荐此书 。
这本只有200页的小书 , 在短短三卷内 , 细致描述了群体心理的一般特征 , 分析了人们在群聚状态下的心理、道德、行为特征 。 解释了为何群体往往呈现出“盲目”“冲动”“狂热”“轻信”的特点 , 而统治者又是如何利用群体的这些特点建立和巩固自身统治的 。
《乌合之众》揭示了从古至今 , 各个国家和民族群众一切群众运动的本质 , 勒庞在书里深刻地指出:历史上每一个群体的领路人都是天生的心理学家 , 他们把人们玩弄于股掌之中 。 “兴 , 百姓苦;亡 , 百姓苦” , 然而 , 百姓的苦痛往往源于自身是乌合之众中的一员 , 而其自身却毫不知情 。
勒庞的观点也未免偏激 ,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组织化群体作用越来越强大 , 群体的无意识行为已经逐步完全取代了个体的有意识行为 。 但他的理论却也足够干货 。
比如 , 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 , 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 , 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约束的一面 。 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 , 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 , 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 。
再比如 , 群体不善推理 , 却又急于行动 。 群体只会干两种事——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 。 群体的权力令人生畏 , 然而有身份团体的权力更让人害怕 。
还比如 , 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 , 但是从感情及其激发的行动这个角度看 , 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更差 , 这全看环境如何 。 一切取决于群体所接受的暗示具有什么性质 。
他认为 , 群体持有观点都是别人强加的 , 他们从来不会自己思考 。 虽然有些偏颇 , 但其实在了解了大众心理学的一般特征后 , 却也难免认同 。
从群体心理的角度 , 我们可以重新看待舆论对社会的影响、群体对法律的影响 , 看待更多的社会群体现象 。
这本书也是一个警示:我们无时无刻不处于群体之中 , 要最大可能地保持理性 , 既要融入群体 , 又要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 不盲目从众 。
想想那些盲目从众、轻易被蛊惑加入反社会的群体事件的一些人 , 只想说:脑子是个好东西 , 希望你也有 。
(作者系沧州日报经济特刊部副主任)
感悟“断舍离”
孙晓卉
“断舍离”是什么?
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 , 以这三个字为题写了一本书 。 她在书中给出的定义是:
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
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的无用之物;
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 , 脱离物欲 。

群体|吕 坤/孙晓卉 “记者读书”第二十辑(580):《脑子是个好东西》《感悟“断舍离”》
本文插图
其核心思维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将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 。 表面上看 , “断舍离”是一种家居整理的收纳术 , 从深层次来看 , 这是一种活在当下的人生整理观 。 我们待在家里的时间 , 至少是人生的三分之一 。 整理人生 , 就和我们整理房间一样 。 当你持有的物品越少 , 越容易做出选择 。 如果我们能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有效的整理 , 化繁为简 , 去糟留精 , 那么定能收获到自由、舒适、自在的生活幸福感 。分页标题
很多人处于一种疲惫的状态 , 往往是因为想要的太多 。 讽刺的是 , 有些东西其实无需拥有 , 也并非真正需要 , 而往往只是因为无法驾驭内心的物质欲所导致 。 很多东西 , 你放下了 , 为它腾出了位置 , 才有机会新生 。 人要学会接受自己 , 接受自己的平庸 , 接受生命中的一些不幸 。 很多人和事 , 适合别人 , 但不一定适合你 , 所以你需要去“断舍离” , 取悦自己、做好自己 。
当然 , 将过去的芜杂抛弃 , 我们要具有一份有意识的生活态度 , 专注于提高自己 。 就像作者童小言 , 一步步学会自省 , 从公司的一名实习生 , 再到项目负责人 , 再到主持人、演讲者、畅销书作家 。 人生中的每一步转变 , 都是懂得在学习的过程中反思 , 与那个带着不完美的自己对话 , 懂得与过去的不值得“断舍离” , 修炼自己 , 于是发生的“向上的改变” , “从凝望者 , 变成的被凝望者” , 有了一系列的逆袭 。
【群体|吕 坤/孙晓卉 “记者读书”第二十辑(580):《脑子是个好东西》《感悟“断舍离”》】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三此主义”说:此身 , 是说凡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 , 决不推诿给别人;此时 , 是指凡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 , 决不推延到将来;此地 , 是说凡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 , 决不等待想象中更好的境地 。 希望我们也能像朱光潜先生一般用着这种决断的精神和魄力 , 能与生活里的空想、抱怨 , 将就 , 迷恋 , 堆积等等决断地来一场空前绝后“断舍离” , 让我们也能做到书中所说 , “静默并有气势 , 既独立懂事又善用资源 , 去拼凑想要的生活 , 把憧憬的画面一一实现” 。
想想 , 幸福有时候并不是累积而成的 , 而是要通过割舍来获得 。 “断舍离”并不是残忍的抛弃 , 相反却是一种勇敢的选择 , 它让你丢掉懦弱、胆小的自己 , 成为一个敢于面对自我的勇士 , 它不是无情 , 相反带着一种温柔 , 让你在舍弃之后 , 更加珍惜被你亲手留下的人和物 。 这样说来 , “断舍离”其实并不是悲伤的告别 , 而是一次与自己以及与被留在你世界里的人与物的崭新相遇 。
(作者系沧州日报综合新闻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