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鲜事儿|探访中国茯茶之都,打造茯茶文化陕西名片


_本文原题:探访中国茯茶之都 , 打造茯茶文化陕西名片

西安新鲜事儿|探访中国茯茶之都,打造茯茶文化陕西名片
本文插图
地处大西安中轴线北段、古丝绸之路起点、中国大地原点所在地 , 泾渭分明的泾河穿城而过 , 中国第一高砖塔——崇文塔、天下第一商帮——陕西商帮、蕴含“神秘金花”的茯茶……这是西咸新区泾河新城引以为傲的文化资本和优势 。 近几年 , 泾河新城充分挖掘区内茯茶文化、陕商文化资源 , 加快构建“文化+旅游”产业格局 , 形成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全域旅游形态 , 成为大西安北部文化旅游新IP 。 近日 , 本报采访人员走进泾河新城 , 探访这片神奇土地上的茯茶与陕商文化 , 用文字与图片形式叙二三故事 , 以飨读者 。
“自古岭北不植茶 , 唯有泾阳出茯茶”
“中国茯茶文化博物馆是我国唯一一座茯茶专题博物馆 , 不夸张的说它也是世界上第一座茯茶专题博物馆 。 ”在泾河新城茯茶镇的中国茯茶文化博物馆 , 讲解员为游客声情并茂讲述着茯茶文化 。
据介绍 , 茯茶作为黑茶的精华品种和典型代表 , 2008年6月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自古岭北不植茶 , 唯有泾阳出茯茶 。 ”一个从没栽过一棵茶树的地方 , 怎么就成就了茯茶的不朽传奇?诞生在泾河沿岸的茯茶可以用“根”“正”“远”“精”四个字概括其特点 。 “根”说的是茯茶产地在泾河水畔 , 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是中国茯茶的历史元年 。 明洪武元年 , 1368年 , 是中国茯砖茶历史元年 。 从1068年的散茯茶到1368年的茯砖茶 , 即是茯茶的“根”;“正”是说此地的茯茶工艺复杂 , 多达29道筑茶工艺 , 茯茶离了泾阳的水、气候和技术皆不能制;“远”指的是茯茶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商品 , 远销西北、中亚及欧洲;“精”说的是泾阳茶人创造出了技术含量极高、工艺最为复杂的“茯茶” 。

西安新鲜事儿|探访中国茯茶之都,打造茯茶文化陕西名片
本文插图
【西安新鲜事儿|探访中国茯茶之都,打造茯茶文化陕西名片】中国茯茶文化博物馆
茯茶的前世
宋至明朝中叶以前 , 茶马互市的茶叶主要为陕西汉中与四川保宁府所产绿茶 , 明中叶以后 , 茶叶需求量剧增 , 以前因量大价廉受到轻视的湖茶开始了华丽转身 。 茯茶与湖茶就有了渊源 。 明中叶后 , 陕西茶商大量收购安化黑毛茶为原料 , 运至泾阳 , 利用泾阳水、泾阳气候与泾阳人的制茶技术进行创新 , 压制成茶砖 , 称“泾阳青砖” , 因在伏天加工故又称“伏茶” 。 以其熬制后散发的香味以及药效都似土茯苓 , 就由“伏茶”美称为“茯茶” 。 关于茯茶的名字还有一种说法是 , 茯茶本为“湖茶” , 因湖南人“hu”“fu”发音相近 , 便叫“茯茶” 。 随着茯茶畅销西部 , 泾阳成为中国西部茶叶加工贸易中心 , 涌出裕兴重、昌盛店、元顺店等著名茶号 , 最盛时有86家 。 几年前热播的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中吴家的茶号原型就是裕兴重 。
斗转星移 , 世事变迁 , 民国时期 , 泾阳茯茶逐渐暗淡 。 而后 , 陇海铁路的开通极大改善了南北东西物资的运输条件 , 茶叶逐渐转向产地直接加工生产外运 , 经过泾阳的茶叶锐减 , 产量下降 , 茶厂由抗战前的六十多家 , 减少到裕兴重、天泰等八家 , 1951年统归“泾阳人民茯砖加工厂” , 生产“红星”标记的茯砖茶 , 享誉西北 。 1958年 , 因咸阳加工茯茶存在二次运输等种种原因 , 咸阳、泾阳茯砖茶厂被撤销 , 茯茶加工制作地转移到湖南安化 , 茯茶加工任务全部交由湖南承担 。 泾阳的红星茯茶成为泾阳茯茶最后的辉煌 , 千年传奇戛然中止 。

西安新鲜事儿|探访中国茯茶之都,打造茯茶文化陕西名片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茯茶的今生
在茯茶文化博物馆有一块“天下第一砖” , 这块巨型茯茶砖宽1368毫米、高2008毫米、重1368斤 , 1368象征着茯砖茶于1368年诞生 , 2008则象征着茯砖茶的重生与复兴 。
泾阳在新中国成立前600余年间曾为茯茶的唯一加工地 , 并长期垄断着边销茶市场 , 但由于历史上多种因素影响 , 茯茶加工被中断半个多世纪 。 近些年 , 泾阳和泾河新城的茶人锐意进取 , 勇于开拓 , 再创了茯茶复兴的辉煌:1981年 , 泾阳县试图恢复泾阳茯砖茶生产 , 先用湖茶 , 后用陕南紫阳一带陕青秋老叶试制获得成功 , 发花均匀、量大 , 茶色、茶质、茶味均属上乘 , 销往西北各省 。 后期因资金缺乏 , 管理不善倒闭;2008年 , 《陕茶复兴计划》出台;2009年 , 朱全胜与李巧云、赵世民、刘百顺、张云涛、胡冬至、李满洋、田生林(泾阳人称“县前八老”或“茯茶八老”)联手抢救挖掘茯茶加工工艺 , 整理出茶砖加工工艺 , 挖掘恢复中断半个多世纪泾阳茯砖茶 。
近年来 , 随着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的快速发展 , 泾河新城也顺势扛起了振兴茯茶产业的大旗 。 2015年8月 , 以茯茶为名的茯茶镇一期火爆开园;2016年7月 , 茯茶镇二期开园 , 将“茯茶文化”“民俗文化”“丝路文化”深度融合 , 形成茯茶特色文旅体验区 , 让茯茶知名度重新提升;2016年10月 , 作为茯茶镇重点文化工程项目——中国茯茶文化博物馆开馆 , 该馆成为泾河新城文化会客厅 。 由泾河新城发起并已连续举办两届的国际茯茶产业高峰论坛更是吸引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 也让泾河新城和茯茶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 伴随着泾河新城对茯茶产业的大力发展 , 如今 , 茯茶产业作为泾河新城曝光度最高、名气最大的网红产品 , 正在以全新的姿态进军国内外市场 。 新的产业发展思路和全新的发展环境 , 让古老的茯茶产业迅速的焕发出新的生机 。 泾河新城境内茯茶生产加工企业已达40余家 , 占到了全省70% 。 在茯茶镇里更是处处茯茶飘香 。 目前 , 泾河新城正在全力打造“中国茯茶之都” , 让泾河水畔蛰伏许久的“丝路茯茶”续写新的荣光 。

西安新鲜事儿|探访中国茯茶之都,打造茯茶文化陕西名片
本文插图
陕商文化博览馆
神奇的金花
不熟悉茯茶的人第一次看到茶砖里的金花会以为是茶发霉了 , 其实 , 金花是通过发花工艺在茯茶砖中培养的一种金黄色的有益菌落群 , 学名为“冠突散囊菌” , 是茯茶独有的益生菌种 , 富含450多种对人类有益成分 , 具有助消化、解油腻、顺肠胃、降脂减肥、杀菌消炎、延缓衰老等功效 。 金花是中国六大茶系中一千多个品种中独有的 , 是国家二级保护机密菌种 。 在国家茶叶标准中 , 茯砖茶也是唯一要求“冠突散囊菌”指标的黑茶类茶品种 。
茯茶为什么在其它地方不发花 , 而到泾河水畔就发呢?古有“茯茶三不离”之说:离了泾阳水不能制 , 离了泾阳气候不能制 , 离了泾阳人的技术不能制 。 随着时代的发展 , 技术的进步 , 尤其是泾河新城打造并发展起茯茶镇后 , 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 , 如今的神秘金花已经开满了六大茶系 , 这也不断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茶商在茯茶镇安家 。
因茶而兴的陕西商帮
“明清两朝 , 陕西商人以‘骏马快刀英雄胆 , 干肉水囊老羊皮’的英武形象行走天边 , 茯茶的贸易开启了陕商闯四方的传奇经历 , 在边茶贸易史上写下了波澜壮阔的史诗篇章 。 ”在泾河新城崇文塔景区中国第一个以“陕商文化”为主题的展览馆——陕商文化博览馆 , 游客可以了解到茯茶与天下第一商帮陕商的故事 。
熟读历史的人知道 , 中国茶马古道有三条 , 第一条为陕甘茶马古道 , 第二条为陕康藏茶马古道 , 第三条为滇藏茶马古道 。 陕康藏茶马古道由陕西商人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形成 , 由于明清时政府对贩茶实行政府管制 , 贩茶分区域 , 其中最繁华的茶马交易市场在康定 , 故又称为“蹚古道” , 这是陕西商人主要的贸易线路 。 陕商将陕南茶和湖南安化等地收购的黑毛茶 , 运至泾阳 , 经过加工制成砖茶 , 再运往边疆 。 西部高山巨川、黄尘漫天、生活艰苦 , 被南方商人长期视为畏途 , 但艰苦的自然环境却不能阻挡陕西商人经商致富的脚步 。分页标题

西安新鲜事儿|探访中国茯茶之都,打造茯茶文化陕西名片
本文插图
游客体验手工筑茶
康定 , 旧称“打箭炉” , 传说是诸葛亮造弓箭的地方 , 人们将康定经商的陕西游客体验手工筑茶
商人称为“炉客” 。 康定因为陕西商人大量涌入 , 形成一条陕西街 , 当时 , 康定还流传一首歌谣“老陕豆腐狗 , 走尽天下有” , 就是形容在四川经商的陕西商人比豆腐和狗都多 , 说明陕西商人始终占据西北与西南边茶贸易的统治地位 。 另外 , 泾阳等地的陕西人有相当一部分从事人力背茶营生 , 俗称“茶背子” 。 茶号雇佣“茶背子”沿茶马古道人背运送茶砖 , 一人一次背100多斤茶叶 , 步行十余天 , 过沪定桥到康定 。 每年翻越雪山累死的、跌下山崖的、掉进雪窟里的不计其数 。 但正是因为这种“忠义仁勇”的精神 , 造就了陕商天下第一商帮的辉煌 。 而且 , 陕商发达后亦能保持秦人的生活俭朴 , 淡泊自守 , 做生意实在 , 不欺不诈 , 按质论价 , 热心公益 , 造福乡梓 , 正因如此 , 陕商也被誉为“人硬、货硬、脾气硬”的“三硬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