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铮|《三叉戟》与 吕铮的“警察世界”
_本文原题:《三叉戟》与 吕铮的“警察世界”
编者按
改编自吕铮同名小说 , 由刘海波执导 , 沈嵘、吕铮编剧 , 陈建斌、董勇、郝平领衔主演的精品公安剧《三叉戟》已于昨日大结局 。 这部以三个警察老炮儿为主角的电视剧 , 开播当日便获得了极高的话题度 , 一时间“老戏骨”“演技派”纷纷刷屏 。 《中国作家·影视版》编辑部特邀《三叉戟》原著作者和电视剧编剧之一的作家吕铮进行深度访谈 , 从《三叉戟》延伸到他所构筑的宏大的“警察世界” 。
1、法律是黑白之间的一堵墙 ,
警察就是砌墙的人
《三叉戟》创作于2016年 , 此时距离吕铮完成自己的第一部作品《黑弈》刚好过去了12年 。 《黑弈》这部作品的出现灵感来源于他在2003年侦办的一个经侦案件:犯罪嫌疑人改换性别和身份诈骗七年 。 因为案件过程过于曲折离奇 , 故事性极强 , 他也萌生了将它改编成文学作品的想法 。 写作过程十分顺利 , 他在一个月内就完成了这部10万字的小说 。 《黑弈》的诞生对吕铮来说是一个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重要机遇 。 自《黑弈》开始 , 吕铮保持了一年一本的写作量 , 陆陆续续完成了《警校风云》《名提》《赎罪无门》等作品 。 《三叉戟》的创作始于2014年 , 但是由于被借调到公安部猎狐行动办执行境外缉捕任务 , 导致《三叉戟》的写作停滞了两年 , 直到2016年3月他才开始重新提笔 , 并于4月完成 。
很多人都以为《三叉戟》中的三个主人公是吕铮的三位师父 , 对此吕铮坦言:“其实我拜过无数个师父 , 因为我确实比较好学 , 再加上写作的需要 , 我的从警生涯一直在拜师 , 不论年龄大小 , 只要有意思我就去跟他聊” 。所以《三叉戟》中的崔铁军、徐国柱和潘江海其实是他接触过的三类警察形象的高度浓缩——犬、狼、狐 。 崔铁军是犬 , 代表忠诚和信仰 , 他掌控全局运筹帷幄 , 谋求在工作中的自我价值实现 。 徐国柱是狼 , 代表义气 , 他在办案中会使用到很多线人点子的资源 , 但在和这些人接触的时候仍然坚守着江湖规矩 。 潘江海是狐 , 代表睿智 , 在预审中以巧取胜 , 也在三个人的组合中充当润滑剂的作用 。 这三个典型形象的树立也展示出中国警察更多不为人知的一面 。
刑侦面对的是匕首和枪口 ,
但经侦面对的却是乳房和钞票 。
——节选自小说《三叉戟》
本文插图
除了“三叉戟”这三位“中年天团” , 吕铮还在组合中加入了一个年轻人“小吕” , 试图通过这三个老警察和小吕去写这种今非昔比的反思 。 在即将退休的年龄 , 三个老警察觉得自己慢慢被边缘化 , 日暮西山垂垂老矣 , 但是小吕的加入 , 使得他们找到了一个未来的希望 。 吕铮将“小吕”设计成为一个具有功能性镜子 , 将三个人对警察办案的理念投射到小吕身上 。 通过崔铁军等三人和小吕之间的对话 , 把“经侦是什么”“预审是什么”告诉给所有读者和观众: 法律是黑白之间的一堵墙 , 警察就是砌墙的人 。 经侦警察就是在沥青池里游泳 , 就是在泥沼中前行 。 在故事的最后 , 小吕已经变成了中国警界未来的希望 , 他受到了三个师傅的教诲和熏陶 , 学会了刑侦破案预审 , 最后能够独自挑大梁解决案件 。
这种反差的尝试还体现在《三叉戟》第二部《纵横四海》的创作上 , 这次他将创作的角度回溯到了20年前 , 崔铁军三人正当年的时候 。 他们对于破案有极大的热情和冲劲 , 对警局里另外三个和他们抢功的退休三人组不屑一顾 。 他们觉得自己无所不能 , 可以掌控全世界 , 并且坚信即便自己老了的那一天 , 也不会甘于平庸和碌碌无为 。 这种轮回是吕铮非常着迷的 , “我觉得这种轮回是最好玩的 , 人都是在轮回 。 ” 分页标题
要想当个好警察啊 , 就得比流氓还凶 , 比骗子还狡猾 , 比罪犯更强悍 。
——节选自小说《三叉戟》
本文插图
《三叉戟》戏剧改编对吕铮来说不是一个新的尝试 , 但是前三集还是颇费了一些功夫 。 电视剧开头仍然尊重了传统的戏剧改变逻辑 , 用了前两集来铺设人物 , 以人物带人物 , 因此使得开头的节奏有些缓慢 , 吕铮直言这是一个传统的设定 。 但从第三集开始进入了案件的铺陈 , 娓娓道来 , 电视剧才渐入佳境 。 尽管万事开头难 , 但是吕铮同导演刘海波和编剧沈嵘的合作是非常愉快的 。 首先剧本的编排十分扎实 , 沈嵘负责天马行空 , 吕铮负责脚踏实地 , 尤其是剧中将近十场预审戏 , 一个演嫌疑人一个演潘江海 , 一天十个小时就完成了 , 行云流水 , 一气呵成 。 刘海波导演在剧本创作中 , 也提出很多新奇的想法和设定 , 他提出在每集开头都会拍一个“三叉戟”前史的彩蛋 , 这些小彩蛋只是三位主人公在年轻时候的一些片段和小剧场 , 既能够同剧集的主题相呼应 , 同时也丰满了人物的形象和叙事逻辑 。
2、警察的“海城市” ,
吕铮的“文学野心”
作为同类型中优秀的公安题材剧作 , 《三叉戟》甫一播出便收获了不错的口碑 。 但是吕铮的野心不止于此 。 他自2006年的《警校风云》开始 , 便开始逐步编织起一个“警察世界” 。 吕铮现在所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警校风云》中出场的 。 主人公是7个男孩1个女孩 , 他们在警校里学习 , 又到派出所实习 , 最后走上了各自的岗位 。 自《警校风云》以后 , 吕铮就开始分门别类 , 黎勇是反扒 , 后来变成了《无所遁形》里的视频侦查;那海涛是预审 , 出现在了《名提》系列;林楠是经侦 , 后来变成了《三叉戟》《谜探》里面的经侦支队长 。 《警校风云》里面的人物也这样伴随着吕铮的16年写作生涯成长起来 , 从青葱岁月走向不惑之年 。
除了人物的设定之外 , 吕铮还在“警察世界”中设定了一个特殊的地理空间——海城市 , 也是大部分小说作品的发生地 。 作为在北京南城长大的公安作家 , 吕铮的文学作品还是有着浓厚的“京味儿”风格 , 这种风格在早期作品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 尽管有实际生活在文学作品的投射 , 吕铮仍然试图在作品中将现实与文学创作进行区隔 , “海城市”就这样出现了 。 在他的设定中 , 海城是一个副省级的城市 , 上可跟省厅汇报 , 下可以直接对县级市或者区发号施令 , 海城里有一条海河 , 有一座海城山 , 是一个风景优美适宜居住的地方 , 海城山附近有一个望海区域 。 望海地区是治安乱点 , 也是所有警察故事的发生地 。 作为一个新兴的城市 , 海城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建设阶段 , 是一个 GDP在全省排行靠前的城市 , 房地产业发达 , 因此存在一些黑恶势力和发生经济犯罪的可能 。 同海城相对的还有一个襄城 , 襄城的经济条件不如海城 , 所以很多襄城人到海城来打拼 。 所以《三叉戟》中 , 老虎打不过小青 。 就是因为海城的流氓和襄城流氓处事风格不同 , 襄城的流氓是玩命的 , 海城的流氓是讲规矩的 。这个海城的设定 , 完善了“警察世界”的地理空间结构 , 使得“警察世界”从一个平面的概念化的图纸 , 变成了具有立体感与纵深的三维模型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但是作为近几年大热的“宇宙”观的提出 , 不可空有概念和框架 , 其核心永远是品质和创意 。 因此吕铮也认为在建立他作品中的“警察世界”有两个要求 , 一个是质 , 一个是量 。
首先说“质” , 作为一个有二十年一线办案经验的“老警察” , “专业”二字可以说是吕铮作品的品质保障 。 他认为公安戏的创作有三大门槛 , 第一个门槛法律的门槛 , 这也是所有戏剧的立身之本 。 第二个就是要掌握警察的内部规章制度 , 例如双人工作制 , 警察的日常的管理的规范等等 , 第三就是政策门槛 , 比如传唤是几个小时 , 传唤跟拘传有什么区别 。 只要了解并且熟悉这些警察内部逻辑 , 才能把公安戏写得“专业好看” 。
有了“专业性”作为基础 , 还得把故事写得生动活泼 。 所以在《三叉戟》中有大量的写警察生活的戏份 , 这使得小说和电视剧中具有一定的生活景深 , 除了在工作上是叱咤风云办案的老炮儿之外 , 他们也还是普通的人 , 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 吕铮认为一个好的警察作家 , 是要学会如何从平凡人的角度看待警察这个职业 , 警察不一定就是“高大全 , 伟光正” 。 “我坚持的写作方向就是写人心”, 吕铮如是说 。 作为一个业务干部 , 他知道警察是怎么跟别人周旋、和人心较量的 , 这也是公安作品中作为文学阅读或者影视观影中的乐趣所在 。
有了质的保证 , 还需要有大量的系列作品出世 , 作为补充世界观结构的砖瓦 。 吕铮这种保持一年一本的写作速度和效率 , 消耗了大量的实际案例 。 从《名提》开始 , 吕铮就有意识地建立起自己的“案例库” , 并且分门别类 , 包含刑侦、经侦、预审还有禁毒 。 2014年吕铮参与的公安部“猎狐行动” , 他在两年内进行了高强度的大量的采访与写稿训练 , 《猎狐行动》中的很多案子都需要依靠他储备的其他案件进行编织变形 。 “猎狐行动”结束后 , 吕铮除了上班以外的所有的时间都是在找案例素材或者进行采访 , 他用自己办过的案件作为切入点 , 打开受访者的话匣子 , 通过细密的动作细节观察与语言风格的捕捉 , 受访者的人物形象就跃然眼前了 。 通过这样的大量采访 , 他再加上猎狐行动长达两年的训练 , 最终形成了丰富的素材库 。 吕铮表示 , “只有日常阅读大量的案例 , 你才能知道一个案件你该怎么破 , 你才能知道侦破手段怎么翻新 。 ”
现实案例的积累与素材库的建立 , 才有了吕铮“警察世界”里面丰富的案件形式 , 不会流于平淡 。 而且不同于公安现实题材的作者 ,吕铮笔下的很多人物并没有对应的原型 , 在这个庞大的世界观里展现出的“公安群像”与“罪犯群像” , 形色各异 , 都是素材库累计的成果 。 尽管有大量的作品产出 , 但是吕铮谦虚地表示自己不是那种优秀的作家 , 可以十年磨一剑成就一部巨作 。 但是经过每年一部20万字作品的训练坚持了16年下来 , 这16年给予他的馈赠特别大 。 “我通过写作和采访结识到了很多不是警察的新的朋友 , 好多的窗口都打开了 , 所以我的小说越写越润 , 而不是越写越少 , 可能有些专业作家会觉得越写越枯竭 , 但我不会 。 对于我来说写作就是一个不断破圈的过程 。 ”
3、人需要在某一刻
去复盘自己的人生
本文插图
△作家吕铮接受采访(受访者提供)
尽管作为一个专业作家和编剧 , 吕铮的依然不习惯先考虑市场 , 或者考虑接受群体的阅读需求 。 《三叉戟》的三位主角都是年过五旬的中年男人 , 这个题材曾经被编辑拒绝过 , 毕竟在流量明星势头猛烈的当下 , 写一部以中年人的中年危机为主题的小说 , 将会在影视改编上面临较大的困境 。 但是对吕铮来说 , 他一直认为自己还是一个警察 , 只是通过写作这个润滑剂 , 逐渐突破自己的日常生活 , 走出舒适区 , 打开了新的平台和窗口 ,“这样原来对写作那种惧怕感就越来越少 , 但是新的惧怕感会驱使你继续破圈 , 我觉得这种感觉就特别好 。 ”吕铮笑着说 。 所以写作对他来说 , 被更多打上了“个人化”的标签 , 这样他也可以在写作过程获得更多的快感 。 “好玩”也是吕铮最常提及的词汇 , 他也是这样形容自己的写作状态 。 他进行作品创作的重要标准 , 就要是自己写得有意思 , 所以16年来他尽管仍游弋于警察世界中 , 但尝试了多种不同的风格和类型 。 不断尝试新的选题 , 他就能从中收获很多的快乐 。 作者写得开心 , 读者和观众也会看得有趣 。分页标题
这是这种写作道路上的选择过程中 , 吕铮表示自己也走过一些弯路 。 那时候他身边到处是嗡嗡的声音 , 有的是朋友 , 有的是出版社 , 有的人建议他迎合市场 , 追逐流行 , 甚至有人建议他走猎奇风格的写作路线 。 但最终他还是在这些纷繁复杂的声音中 , 选择了自己的初心 。
但是《三叉戟》之后 , 吕铮也曾经茫然过一段时间 。 他回忆说 , 《三叉戟》完成之后 , 他失去了讲故事的欲望 , 那个时候又正巧是他人生中的第三个本命年 , 许多方面都到了瓶颈期 , 所以他在自己的第13部作品《谜探》中 , 开始由外延性地研究社会转变为向内延展 , 去探求人物的内心, 以主人公“林楠”的身份问38岁的自己:如果有一天你把警察身份脱了 , 你都忘了自己是警察了 , 你还能不能坚守警察的职责?如果有一天你失忆了 , 你如何寻找过去的自己?人在某一刻是需要去复盘自己的人生的 。 当自己已经完成了前面的12本小说 , 之后的人生应该如何面对?《谜探》对于吕铮来说是一部很重要的作品 , 它的出现相当于是转折点或者是人生一个重要的时间点 , 吕铮说 , “我觉得我写完《谜探》以后 , 林楠找到了他该走的路 , 我也找到了 , 创作《谜探》是一个找寻的过程 。 ”通过《谜探》 , 吕铮开始尝试用剧作的创作方法去弥补慢慢消逝的热情 。 吕铮说 , 《谜探》之后 , 他走入了创作的第二个阶段 , 开始了他认为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 。
吕铮至今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依然是一名警察 , 他的写作都是在工作之余完成 。 最令吕铮激动的 , 不仅是作品的发表和读者认可 , 还有一名警察完成工作任务的荣誉和自豪 , 这种跃跃欲试的感觉就像是《三叉戟》里重出江湖的崔铁军 , “其实我曾经的梦就是当一名惩恶扬善的侠客 , 警察这个职业给了我机会 , 我现在还不算老 , 刚刚40岁 , 所以小说我会更加用力地去写 , 工作上也不会放松 , 让自己干更多的事 , 走更远的路 , 才不虚人生 。 ”
本文插图
吕铮
吕铮 , 北京警察 , 中国作协会员 , 全国公安文联理事 , 全国公安作协签约作家 。 出版长篇小说十六部 , 连续荣获五次公安部金盾文学奖 , 获得2015年中国报告文学优秀作品排行榜第三名 , 获得海峡两岸新锐作家好书评选优秀作品 , 获得全国侦探小说大赛一等奖 , 获得燧石文学奖 。 多次获得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 , 多部长篇小说改编影视作品 。
策划| 范党辉
责编 | 李梦一
【吕铮|《三叉戟》与 吕铮的“警察世界”】目录
- 豪华车|豪华与高性能完美结合 19款玛莎拉蒂总裁3.0再现三叉戟威风
- 顾一宸|爆红的《三叉戟》揭穿了人生真相:解救中年危机,从来都靠自己!
- 汽车点评CR|车叔讲堂:海神发动机,为玛莎拉蒂三叉戟正名!
- 罗志祥|乘风破浪、时间管理,2020年姐姐很忙渣男也“忙”2020,姐姐很忙宝刀不老,三叉戟2020,渣男也“忙”
- 读职场|演《三叉戟》被网友骂,何杜娟却甩锅给“夏静怡”,真当观众傻?
- 吕铮|专访《三叉戟》作者吕铮:「野路子」的「笨办法」丨制鲜者·IP作者
- IT时报|《三叉戟》这是属于公安“老炮们”的故事
- 腾讯新闻《一线》|一线丨专访《三叉戟》陶红:被张华人设吸引 “教育”陈建斌的戏准备了一周
- 纳兰泽|《三叉戟》原著夏静怡锒铛入狱,剧中三叉戟怎么为她免牢狱之灾?
- 睿和|《燃烧》冯凯干预审,和《三叉戟》大喷子岂止差了一个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