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七星台:一脚跨两国,穿越齐鲁千年


山东省别称“齐鲁” , 缘起于先秦时境内有较大的诸侯封国齐、鲁两国 , 秦统一之后 , 齐鲁两国逐渐融合 , 有了“齐鲁”之称 , 也形成了山东文化的雏形 。 浩浩齐鲁 , 即便是山野偏僻之处 , 一个村落、一处断垣、半块残壁 , 也处处显示出历史和底蕴 。
位于济南、泰安交界处南部山区的七星台 , 作为齐、鲁两国的分界 , 在这里齐长城、四界首等齐鲁两诸侯国的遗迹随处可见 , 穿越七星台 , 就是穿越了千年的齐鲁历史 。

齐鲁晚报七星台:一脚跨两国,穿越齐鲁千年
本文插图
七星台又名四角城 , 在景区内瑶池上方的山坡上有一块“四界首”的石碑 。 “秦王扫六合 , 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 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 各郡县之间立碑为界 , “四界首”石碑下方是石头铺出来的一块圆形小空地 , 用鹅卵石分割成四块 , 分别写着历城、章丘、莱芜、泰安 。 对应的方向就是这四个地方 。 在章丘区和莱芜区没有撤市划区并入济南之前 , 围着这小小的石碑走一圈 , 四步的距离 , 就可以分别跨过济南市、原章丘市、原莱芜市、泰安市四地 。
不仅如此 , 这块小小的石碑 , 还可以一脚跨两国:齐国、鲁国 。 这块石碑 , 就是两国的分界线 。 一脚踏四地 , 一步跨两国 , 方寸之间 , 奥妙无穷 。 即便是岁月已经有了沧海桑田的变迁 , 曾经的历史还是会在无意中露出峥嵘 。

齐鲁晚报七星台:一脚跨两国,穿越齐鲁千年
本文插图
四首界
源于“齐鲁”之分 , 齐长城遗址也在七星台 。 丛生的杂草中 , 一条用石块砌筑的城墙蜿蜒而立 , 距今已有2500年历史 , 这就是齐长城 。 齐长城遗址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比欧洲人公元前459年修建的79公里长雅典壁垒早200余年 , 比秦长城早400余年 , 堪称“中国长城之父”“世界壁垒之最” 。
齐长城相传是春秋时期齐国公为抵御鲁楚等国侵略而修建 , 西起长清 , 东到青岛黄岛 , 蜿蜒纵横618公里 , 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 。
《战国策·齐策·苏秦》说:“齐南有泰山 , 东有琅邪 , 西有清河 , 北有渤海 , 此所谓四塞之国也 。 ”春秋时期齐国的主要防御对象在南界 , 从地理条件而论泰沂山脉已是齐国南界的天然屏障 , 又修筑了长城 , 更格外坚固 。

齐鲁晚报七星台:一脚跨两国,穿越齐鲁千年
本文插图
齐长城
齐长城城墙的构筑特点是因地制宜 , 充分利用地形 , 建筑材料就地取材 。 这段齐长城只有一米多高 , 用山上的石块垒成 。 “因地形 , 用险制塞” , 这段矮矮的城墙现在来看已经不足以作为军事防御工程 , 但是城墙依山体而建 , 易守难攻 。 在冷兵器时代护卫国土 , 令步兵车阵难以进攻 。 因为年代久远 , 齐长城的遗址已经是断断续续 , 原貌也再难重现 。 断壁残垣埋没在荒草之中 , 当年天下诸侯纷争的烽烟已经难以窥见 , 石头无言 , 伴随着七星台的月升日落 。 真是伟绩丰功 , 费尽移山心力 , 便断碣残碑 , 都付于苍烟落照 。
在七星台附近 , 蒿滩市值得一观 。 虽然不是古迹 , 但这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 , 却是“中国唯一村辖市 , 山东海拔最高村” 。 蒿滩是泰安市岱岳区下港镇木营村的一个小自然村 , 海拔高度860米 , 面积3平方公里 。 位于泰山东麓 , 北邻济南市章丘区、东接济南市莱芜区 , 地处长城岭地质公园内 。

齐鲁晚报七星台:一脚跨两国,穿越齐鲁千年
本文插图
“中国唯一村辖市”蒿滩市
村头有个大牌坊 , 上书“蒿滩市” , 油漆斑驳 , 年代不算久远 。 “蒿滩市”并非“市级” , 但“蒿滩市”的叫法由来已久 。 据史料记载 , 殷商甲骨文卜辞中己见泰山附近有“蒿”地之记载 , “市”则为古代举行贸易之所 。 蒿滩附近的齐长城沿线关隘置有多处“市” , 蒿滩即传为齐国置“市”之一 , “蒿滩市”便由此得名 。 古人在这里举行贸易交换 , 加上临近水源 , 便有了人居住 。分页标题
虽然过了千年的时间 , 一切都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变 , 齐鲁两诸侯国早已不复存在 , 但这处村落、这里的人们 , 却世世代代在此繁衍生息 ,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 将文明传递下去 。 相对于逐鹿天下的霸业 , 平淡而认真的每一天 , 才是亘古未变的传承 。
【齐鲁晚报七星台:一脚跨两国,穿越齐鲁千年】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采访人员 郭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