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者#成功来自“精准的勤奋”,而不是“平庸的忙碌”


_本文原题:成功来自“精准的勤奋” , 而不是“平庸的忙碌”

#勤奋者#成功来自“精准的勤奋”,而不是“平庸的忙碌”
本文插图
【#勤奋者#成功来自“精准的勤奋”,而不是“平庸的忙碌”】
■ 为何你那么忙 , 还那么穷?
你可能曾经读过很多同类的文章 , 但因为此问题过于庞杂 , 暂时没看到系统的解决方式 。 而今天分享的文章 , 恰恰是希望有条理地解码这个问题 。
说到穷与忙的关系 , 或许更本质的是:勤奋与能力的关系 。
毕竟:

  • 穷的本质是技能提升速度过慢 , 而技能不足 , 直接制约能力变现;
  • 至于忙 , 在于你看起来的忙碌与勤奋 , 是真勤奋?还是只是看起来很忙的假勤奋 。
对穷忙族而言 , 往往有一个普遍认识:
  • 为什么我这么努力 , 但生活还是如此费力?
  • 为什么我这么勤奋 , 却依然和社会上绝大多数同类相差不大?
  • 最终 , 导致穷忙族越忙越累 , 越累越焦虑 , 越焦虑越忙 。
  • 由此 , 进入了一个死循环 。
而在这认知背后 , 其实是高维人群所不曾告诉低维人士的真相:一个勤奋学习各种碎片式知识理论的人 , 未必能成功 。
勤奋就能成功一向以来都是我们的认知误区 , 于是 , 太多人把短暂而珍贵的一生 , 演绎成碌碌无为的一生 。
■ 为什么很多人会越忙越平庸?
这点 , 恰恰来自物种的同频性 。 简单说 , 我们很难不成为绝大多数 。
人天生就离平庸很近 , 离出色很远 。
从生物天性而言 , 迁徙的鸟、群体性生物 , 包括人 , 一切动物行为都有同频性的 。 这里的同频性是指:
群体中的个体 , 往往会与群体中大多数保持相同的行动轨迹 , 而个体却从来不思考 , 这样的行动轨迹 , 是对是错 , 是否会产生系统性风险 。这话很拗口 , 从精神分析和社会传播角度来说 , 又称为“集体无意识” , 简单说就是 , 人们更擅长于做和别人一模一样的动作和生活选择 , 以此确保自己是足够“安全的” 。
关于这点 , 我们不去从生物性的群体保护、个体融入群体以获得庇佑、为了通过群体行动力而武装个体去展开了 。
在过去 , 这样的天性(别人做什么 , 我做什么的思路) , 让不同物种得以存活 , 而在今天 , 一个鼓励多元化、碎片化、移动互联化的时代里 , 则适得其反 。
人越随大流 , 越平庸 。
这也就是人越忙越穷的开始 , 同频化的步调 , 让人们的勤奋毫无价值 。 因为 , 社会上成功的是绝少数 , 你模仿大众 , 你注定黯然无光 。
用最简单的一句话击穿勤奋者的玻璃心 , 那就是:你看起来很努力 , 努力到抛进人群中没人认出你 。
■ 劣质勤奋者
什么叫劣质勤奋者?
说的就是 , 你的努力毫无个性可言 , 也毫无价值可言 。
你只是和社会上那些看起来很努力很忙的人一样 , 每天坚持着工作 , 但你碌碌无为的一生 , 压根没为自己和社会创造出任何价值 , 你只是为了更快地度过时间 , 只是为了对抗个体懦弱无能的现实压力 , 然后 , 用尽一生力量 , 为自己营造出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幻觉 。
低质量的勤奋其实是伪装起来的懒惰 。
劣质勤奋者以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可言的瞎忙 , 来自我暗示 , 弥补看到别人成功后产生的心里不平衡 。
而最终 , 因为缺乏合理、系统的思考 , 缺乏对整个人生的全局审判 , 越忙越穷 。
■不是每一种变化都叫“量子跃迁”
想要在有效时间和精力中 , 抓住成功的钥匙 , 就要持续不断保持标准动作 , 直到引发裂变 。
说到标准动作 , 一如健身房里的胖子与瘦子 , 胖子经常边运动边聊天 , 而身材好的训练者 , 从不闲聊 , 除了锻炼 , 就是安静休息 , 每个动作都不晃悠 , 做到最标准 。分页标题
一切没把动作做到足够标准的努力 , 都是不及格的努力 , 因为 , 只有标准动作可以量化 , 只有通过重复大量的标准动作 , 才能让你所从属的系统 , 发生改变 。
而说到关于改变 , 又有两个维度 。
  • 第一序改变:发生在某一系统之内的改变 , 系统本身维持不变 。 只改变了系统里的元素;以梦为例 , 你梦见任何 , 任何梦中情节改变 , 都属于第一序改变 。
  • 而第二序改变是指:发生在系统之外的改变 , 控制系统整体的前提改变 , 使系统转换到完全不同的状态 , 也即改变之改变 , 简直就像量子跃迁 。 例如 , 从梦中醒来 。
只有完成第二序改变 , 才是质的改变 , 从而带来根本上的跃迁 。 而只有一次次跃迁的 , 才能让你靠近成功 。
在输入端努力不如在输出端努力 , 不带着问题去努力 , 就是瞎忙 。
人们看起来劳劳碌碌 , 但他们压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 。 说到这 , 有一个词 , 叫:“用以致学” 。
“用以致学”是欧美企业领导力倡导的高维心智管理学 , 在Joseph.A.Raelin的《WORK:BASED LEARNING》和弗雷德蒙德·马利克的《管理成就生活》均有说明 。
“用以致学”是指明确任务后的学习 , 是“行动学习”、“实践社区”和“实践与反思”等具体学习的基础 。
在“用以致学”思维中 , 用“任务模型”取代“能力模型”是避免成为劣质勤奋者的主要思考准则 。
“用以致学”揭示了一个真相:
  • 绝大多数人的勤奋是没有方向和目的的;
  • 绝大多数人都只在输入端用力 , 而没在输出端使劲;
很多人的能力差 , 并不差在输入的能力和知识储备 , 而在于输出能力太弱 。 解决方案就是:强化输出端 , 形成 “输入 ——输出 —— 结果” 的良性闭环 , 其关键在于:用以致学 , 而非学以致用 。
成功需要基于项目、任务、问题的学习 , 而非 , 基于能力提升、知识储备的学习 。
《穷忙》一书的作者 , 美国作家戴维·希普勒就曾明确地指出:
失去自我时间控制的人会陷入真正贫穷 , 因为 , 这会引发更恐慌的心理暗示 , 自暴自弃 。 而在当今美国 , 越是忙碌的人反而越穷 , 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有一种自暴自弃的倾向 。最后 , 想说的是 , 成功来自“精准的勤奋” , 而不是“平庸的忙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