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大方


首页 > 人文 >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



按关键词阅读: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热点频道 /

元 杨维桢 行书元夕与妇饮诗 私人藏

杨维桢的铁心颖、画沙锥

顾工

笔为文房用具之首、书法点画魅力之源 , 两千多年来 , 人们对制笔、选笔、执笔、运笔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经验 , 历代书法家都非常重视毛笔的选用 。 元人孔齐说:“凡学书字 , 必用好墨、好砚、好纸、好笔 。 笔墨尤为要紧 。 笔不好则坏手法 , 久而习定 , 则书法手势俱废 , 不如前日矣 。 ”古来许多善书者 , 都对毛笔制作十分熟悉 , 甚至亲自指导笔工调整工艺 , 提高制作水平 。

唐宋时期制笔中心在安徽宣州 , 以“诸葛笔”为代表 。 南宋以后由于战乱等原因 , 宣州制笔业衰败 。 到了元代 , 浙江湖州崛起为新的制笔中心 , 冯应科的笔 , 与赵孟頫的字、钱选的画并称“吴兴三绝” 。 据明人张复亨说:

宋季太末徐信卿笔 , 名重缙绅间 。 玉溪尚书赵公以徐制法授冯应科 , 俾之日缚一管 , 不合意即拆裂 , 复为之 , 必如法乃止 。 松雪公乃玉溪从子 , 尝亲见其事 , 故以此法授之陆颖 。 冯、陆齐名 , 实本于此 。

可以说 , 赵孟頫的叔父(即玉溪尚书赵公)成就了冯应科 , 赵孟頫(即松雪公)成就了陆颖 。 在冯、陆两位制笔名家的带领下 , 湖州制笔技艺迅速提升 , 陆续形成了多个制笔家族 , 从业人数和技术水平都是全国之冠 。 湖笔的江湖地位在元代得以奠定 。 元末明初人虞堪总结元代湖笔状况时写道:“苕人艺者多艺笔 , 冯陆当年称第一……后来温生、杨生皆擅场 , 乡里而今有子孙……沈生兄弟懒归去 , 更有施生争后先 。 ”提到了冯、陆、温、杨、沈、施等多个名擅一时的笔工家族 。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热点频道 /

杨维桢小像 分页标题#e#

赵孟頫书风在元代影响极大 , 朝野上下无不学习其书法 。 赵孟頫去世时 , 二十七岁的杨维桢还在诸暨铁崖山埋头苦读 , 没有机会拜见前辈 。 不过 , 他存世的最早墨迹《题王蒙柳桥渔唱图卷》 , 是他四十岁以前所书 , 结字就像极了赵孟頫 , 用笔偏于肥美 。 至于其后期书风转向放旷粗率、个性鲜明 , 其中原因之一 , 就与他使用的特殊毛笔有关 。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热点频道 /

元 杨维桢 行书竹西草堂记卷 辽宁省博物馆藏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热点频道 /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热点频道 /

元 杨维桢 行书竹西草堂记卷(局部)

杨维桢晚年有个习惯 , 他经常在书法落款时写出笔工姓氏和毛笔名称 , 例如:

《题倪瓒溪山春霭图》:在沧州轩试老温旧颖 。

《小游仙辞序残卷》:在竹洲馆试老温笔 。

《论医帖》:在云间能有斋试老温新缚铁心颖书 。

《赠装潢萧生显序》:在云间草玄阁试铁心颖书 。

《草书选评诗卷》:在云间草玄阁试奎章赐泚、赋贵所缚铁颖书 。 分页标题#e#

《跋李西台六帖》:在云间草玄阁试老陆铁颖书 。

《杨铁崖诗帖》:在任老人读易斋试新制铁心颖书 。

《画沙锥赠陆颖贵笔师序》:在云间之拄颊楼试画沙锥 。

《壶月轩记》:在云间之拄颊楼试老陆画沙锥书也 。

《友闻录序》:在小蓬台试陆颖贵枣心笔书 。

《干山志》:试老陆乐墨书 。

《跋赵孟頫与王觉轩诸札》:在卷素斋试沈先生乐墨 。

由以上例子可知 , 杨维桢常用之笔有铁心颖、画沙锥、枣心笔、乐墨等 , 其中使用最频繁的是铁心颖 。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热点频道 /

元 杨维桢 行书沈生乐府序卷 故宫博物院藏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热点频道 /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热点频道 /

元 杨维桢 行书沈生乐府序卷(局部) 分页标题#e#

至正二十四年(1364)五月一日 , 杨维桢撰《赠笔师陆颖贵序》 , 对“铁心颖”有详细的记载:

韩子为笔作《颖传》 , 颖莫贵中山之毫 。 汉制 , 天子笔皆用兔 。 蒙恬以鹿毛为柱 , 羊毛为被 。 欧阳通以狸毛为主(柱) , 覆以兔毫 , 则知颖不独贵于兔也 。 宣州诸葛氏传笔有二等 , 高贵者 , 柳公权求而与之 , 又语其子曰:学士能书 , 当留此笔;不尔请退还 。 未几 , 果退还 , 即以常笔与之 。 盖高贵者 , 非右军不能用也……擅名于馆阁诸公者久矣 。 至其孙 , 遂以颖贵名焉 。 常以丰狐之毫或麝毛须制以遗我 , 且曰史铁史铁心颖也 。 予用之 , 劲而有力 , 圆而善任 , 使舍其制而用它工 , 则不可书矣 。 故铁心之颖 , 人罕得之 , 而人亦不能用也 。

这段话讲了几层意思:一 , 古法制笔有柱有被(披) , 以中山兔毫为贵 , 唐初欧阳通以狐狸毛为柱、兔毫为披 , 亦甚名贵;二 , 唐代制笔名家诸葛氏笔分为二等 , 高贵之笔依古法制作 , 晚唐名家如柳公权亦不能用;三 , 湖州笔师陆颖贵“常以丰狐之毫或麝毛须制以遗我 , 且曰史铁史铁心颖也” , 说明“铁心颖”是为杨维桢特制的笔 , 时人不会使用 。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热点频道 /

元 杨维桢 行书跋张雨自书诗册 吉林省博物馆藏

根据朱友舟博士的研究 , 东晋至唐朝主流的制笔工艺是有心披柱法 , 以鸡距笔为典型:笔头的中心以硬毫为柱 , 并用麻纸或绢缠绕紧束其根部 , 外侧是披毫 。 有心笔出锋较短 , 蓄墨量少 , 笔毫劲挺 , 适合写小字 , 不适合大幅度的提按 。 正如唐代柳公权评价“虽毫管甚佳而出锋太短 , 伤于劲硬” 。 为了适应大字书写的需求 , 唐代开始兴起散卓笔 。 “散卓”二字最早见于唐人李阳冰《笔法诀》 , 他说:“夫笔大小、硬软、长短或纸绢心、散卓等 , 即各从人所好 。 ”“纸绢心”即有心笔 , “散卓”为新兴的无心笔 。 散卓笔不再包裹笔心 , 它选用较短的毛料支撑笔形 , 解放了笔柱 , 使毛笔能够一按到底 , 蓄墨量及书写范围大大增加 。 中唐时期颜真卿书写三寸左右的“擘窠大字” , 恐怕用的已经是无心笔 。 到宋代 , 黄庭坚、米芾、宋高宗都能写出字径五六寸的大字了 。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分页标题#e#热点频道 /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热点频道 /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热点频道 /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热点频道 /

元 杨维桢 行草书真镜庵募缘疏卷 上海博物馆藏

南宋杨万里有诗云:“旧来鸡距说宣城 , 近来墨池说毗陵 。 不知阿谁喜柔懦 , 毛颖只今泥样软 。 笔头政要挽千钧 , 渠自无力随人转……”这反映了古法、新法制笔的明显差异 。 有心笔笔心硬 , 不能按到底 , 而无心笔能够一按到底 , 即便都用兔毫制作 , 无心笔显然比有心笔要软很多 。 这种改变是历史发展的需要 , 从南宋以后 , 无心的散卓笔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 , 直至完全取代有心笔 。

元代 , 使用有心笔的人越来越少 , 其所用的缠纸法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 元人方回称赞湖州笔工杨日新诗云:“江淮笔工千百家 , 孰甲孰乙我所悉 。 鸡距散卓杨日新 , 不落第二亦第一” , 说明此时鸡距笔尚未绝迹 。 而笔师陆颖贵为杨维桢制作的“铁心颖” , 根据上文描述 , “人罕得之 , 而人亦不能用也” , 定非元代主流的散卓笔 , 而是依古法制作的鸡距笔一类的有心笔 。 尤其是它以较硬的“丰狐之毫或麝毛须”为柱 , 较软的兔毛为披 , 有柱有披 , 这就是鸡距笔的做法 。

这段文字中有两个信息值得注意 。 一是“铁心颖”的制作工艺源自欧阳通 。 欧阳通(625—691) , 初唐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之子 , 善楷书 , 得父法而险峻过之 , 与其父合称“大小欧阳” 。 欧阳询楷书在元代影响很大 , 杨维桢的朋友张雨、倪瓒、张绅等人都学过欧体 , 不过他们学的是大欧 。 而杨维桢致力于小欧 , 线条劲健 , 结构险峻 , 从他楷书《周上卿墓志铭》可以明显看出这种影响 。 欧阳通使用的毛笔是特制的 , 梁同书《笔史》“麝毛、狸毛”条载:“郑虔谓麝毛一管 , 可书四十张 , 狸毛八十张 。 《朝野佥载》:‘欧阳通笔 , 用狸毛为心 , 覆以秋兔毫 。 ’”杨维桢不仅楷书学欧阳通 , 在毛笔方面亦仿照欧阳通 。 所以“铁心颖”绝不是从湖笔里面随便挑选的 , 而是根据杨维桢本人的要求特制之笔 。 二是“铁心颖”之名称 , 是为杨维桢量身定制的 。 “颖”指笔尖 , “毛颖”即毛笔 。 “铁心” , 一方面指这是有心笔 , 笔心坚硬如铁 , 另一方面与杨维桢的“铁石心”合拍 。 杨维桢个性刚硬 , 如他坚持迎娶患重病的钱氏为妻、坚持为民请命削减盐课 , 尽管骨鲠性格让他在官场吃尽了苦头 , 但他还是终生坚守志节 。 他有许多带“铁”字的别号 , 如“铁崖山人”“铁笛道人”“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铁史”“老铁”“铁雅”“铁仙”等 , 皆以“铁”自喻 , 强调自己的心志坚如顽铁 。 故明人张汝弼《书铁崖先生传后》云:“常号不脱一‘铁’字 , 虽各有所因 , 亦岂不以胸中之铮铮烈者有似之乎?” 分页标题#e#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热点频道 /

元 杨维桢 行草书跋龚开骏骨图卷 日本大阪市美术馆藏

下面我们来看杨维桢用“铁心颖”书写的两件墨迹 。 一件是《论医帖》 , 至正二十六年(1366)四月一日书 。 此帖仅一句话:“医亦有英君之道乎?余曰:上医医国 。 ”意思是说 , 最高明的医生是为国家治病 。 这是儒家一贯的理念 。 出自《国语 晋语八》:“文子曰:医及国家乎?对曰:上医医国 , 其次疾人 , 固医官也 。 ”唐代名医孙思邈《千金要方 诊候》也说:“古之善为医者 , 上医医国 , 中医医人 , 下医医病 。 ”杨维桢为什么写这一句没头没脑的话?从首行右下角被切割的一个残缺笔画来看 , 《论医帖》应当是某篇文稿的最后几行 。 而这篇文稿 , 是为一位怀才不遇、擅岐黄之术的文士写的 。 在杨维桢文集中 , 他曾经为天台于师尹写过类似的文章 , 不知二者是否有关联 。 落款为“在云间能有斋 , 试老温新缚铁心颖书” 。 《论医帖》线条瘦硬 , 力量感突出 , 笔尖压纸的力度极强 。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热点频道 /

元 杨维桢 行书论医帖

另一件是《赠装潢萧生显序》 , 至正二十六年六月书 。 王方宇旧藏 , 2010年在北京瀚海春拍成交 。 文曰:

赠装潢萧生显序 。 淞之装潢家 , 无虑百十 。 类以时艰废业 , 且徙于他伎 , 独城东萧生显者 , 守世业不易 。 余每佣其工 , 优贷以粟 , 因闵之曰:唐之秘书省 , 吏凡六十有七人 , 而装潢匠六人者在中 。 则知昔之业者 , 有禄养于官;今业于市 , 又徙于他 , 世变亦可占也已 。 他业者皆徙 , 而显虽束手饥其身 , 不徙而业益精 , 亦有类吾君子之固穷以俟时者 。 时向平矣 , 大夫士将复尚文事 , 则显之业复振 , 又果忧食之不给乎!士大夫文事与显业相关其盛衰 , 显之业振 , 则吾道亦不塞矣夫!时岁在丙午夏六月上吉 , 会乩抱遗老人杨桢 , 在云间草玄阁试铁心颖书 。

这篇文章未载于杨氏文集 , 它记载了元末松江书籍装裱业由盛转衰的真实情况 , 赞扬了萧显矢志不移的坚守 。 这是元朝在松江一带统治的最后一年 , 松江府、嘉定州已经在吴王朱元璋的控制下 , 徐达大军正在围攻张士诚最后的堡垒——平江(苏州) , 杨维桢已经清晰地看到了历史的方向:“时向平矣 , 大夫士将复尚文事” 。 这件也是小字行书作品 , 线条劲健 , 起收笔处皆精致入微 , 符合前述铁心颖“劲而有力 , 圆而善任”的特点 。 分页标题#e#

另外三件署明用“铁心颖”书写的作品(《草书选评诗卷》《跋李西台六帖》《杨铁崖诗帖》) , 均未传世 , 仅见诸书画著录 , 但亦可知都是题跋、诗稿一类的小字作品 。 故可印证“铁心颖”笔头并不太大 , 适合写精到的小字 。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热点频道 /

元 杨维桢 行书跋马远商山四皓图

关于“画沙锥” , 请看明洪武二年(1369)杨维桢《画沙锥赠陆颖贵笔师序》:

吴兴陆生某有才学而隐于笔工 。 其仲氏颖贵……而制之精者标其号曰“画沙锥” 。 尖圆遒劲健 , 可与古韦昶争绝 。 余用笔喜劲 , 故多用之 。 称吾心手 , 吾书亦因之而进 。 颖贵亦自贵 , 虽势要求之而不可得 。 别襆之以锦 , 署曰:非会稽铁史先生弗能 。 知宣州诸葛氏云:柳学士能书 , 当留吾笔 , 否即退还 。 未几 , 果退还 。 叹曰:代无右军 , 何以用吾笔?而颖贵欲以吾当右军 , 曷当?惜予老矣 , 所书今不过山经野史 , 汝锥之功 , 无以用之以利天下 , 徒为祝锥辞 。

从以上描述来看 , “画沙锥”和“铁心颖”相似 , 也是依古法制作而柳公权不能用的短锋硬毫笔 。 “颖贵欲以吾当右军”并非杨维桢借人之口自夸书法可当右军 , 而是说他能够用王右军的笔 。 可见“画沙锥”笔毫特硬 , 并非元代常见之笔 。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热点频道 /

元 杨维桢 行书跋黄公望九珠峰翠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毛笔“画沙锥”之名来自“锥画沙”的典故 。 唐代褚遂良《论书》称:“用笔当如锥画沙 , 如印印泥 。 ”锥、印都是硬物 , 沙、泥都是软体 , 毛笔虽软 , 但要写出刚硬的感觉 , 力透纸背 。 相传褚遂良曾将此法传于陆彦远 。 传为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转述陆彦远语:“后于江岛 , 遇见沙平地静 , 令人意悦欲书 。 乃偶以利锋画而书之 , 其劲险之状 , 明利媚好 。 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 , 使其藏锋 , 画乃沉着 。 ”“锥画沙”在书法中比喻线条沉着深入 , 而以“画沙锥”来命名毛笔 , 则是喻指笔心坚硬如锥 。 分页标题#e#

就在写下这篇文章的同一年 , 杨维桢以“画沙锥”书写了《壶月轩记》 。 这是一件带有章草笔意的文稿 , 具有与《论医帖》《赠装潢萧生显序》相似的线条特征 。 该作品著录于《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澄怀堂书画目录》 , 现藏日本 。 (另有倪瓒《壶月轩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 此文是杨维桢为一位贫寒而好学的青年儒生李恒作 , 载于《杨铁崖文集全录》卷一 , 然字句与墨迹本差异甚多 。 从文中可知李恒是江阴人 , 避兵祸徙居上海 , 以耕钓为业 , 在清贫中坚守其志 。 墨迹本中说:“余放舟黄龙浦达海 , 必道过其门 , 过必觞余于轩 , 繙校典籍辨书画已 , 则乞题其颜 , 而并以记请 。 ”黄龙浦又称黄浦江、春申江 , 据说是战国时期春申君黄歇主持疏浚的人工河道 , 将青浦、昆山交界处的淀山湖水引导至吴淞口入海 。 杨维桢多次行舟黄龙浦 , 结交沿岸乡绅士人不少 。 卷末云:“孟京近日妙书 , 过文东远甚 , 可副墨一本张其轩 。 ”俞孟京、陈文东(璧)都是松江青年才俊 , 从游于杨维桢 。 俞孟京被杨维桢认为“妙书过文东远甚” , 宋克对其亦颇推赞 , 可惜因为去世较早 , 名声不如陈文东 。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热点频道 /

元 杨维桢 行书晚节堂诗册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铁心颖、画沙锥之外 , 杨维桢还使用枣心、乐墨两种笔 。 它们就不是古法制笔 , 而是元代常见的散卓笔了 。 枣心笔产生于北宋 , 它属于无心笔 , 是笔头外形像枣核的散卓笔 。 《山谷题跋》中记载 , 尽管苏东坡坚持用古法制作的诸葛笔 , 不喜欢新兴的枣心笔 , 但枣心笔的流行已经是大势所趋 。 据黄庭坚说:“南阳张又祖喜用郎奇枣心散卓 , 能作瘦劲字……笔无心而可书小楷 , 此亦难工……今都下笔师如蝟毛 , 作无心枣核笔 , 可作细书 , 宛转左右 , 无倒毫破其锋” , 可见枣心笔主要用于写小字 。 元人孔齐解释说:“有所谓枣心者 , 全用兔毫 , 外以黄丝线缠束其半 , 取其状如枣心也 。 ”枣心笔的根部用线束紧 , 所以造成笔根细、笔肚粗 , 形似枣心 。 元人王恽描述它“圆如枣心大 , 锐比囊颖直” , 由于兔毫、狼毫都不是很长 , 故枣心笔并不大 。 但作为散卓笔 , 它的笔毫能按压到根部 , 故也能写稍粗壮的字 。 南宋赵孟坚《书法论》云:“行草宜用枣心笔者 , 以其摺袅婉媚 。 然此笔须出锋 , 用之须捺 , 笔锋向左 , 意趣只用笔腰不用笔尖乃可……枣心笔于用之时 , 每难挥运 , 双钩悬腕 , 久久得趣 , 其要正在勿使笔尖也 。 ”由于枣心笔的笔肚肥硕 , 如果写大字一按到底 , 势必“只用笔腰不用笔尖” , 造成特殊的线条效果 。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 分页标题#e#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热点频道 /

元 杨维桢 行书跋邓文原急就章 故宫博物院藏

“乐墨”也是散卓笔的一种 。 孔齐说:“至顺间 , 有所谓大小乐墨者 , 全用兔毫 , 散卓以线束其心 , 根用松胶縀入竹管 。 管长尺五以上 , 笔头亦长二寸许 , 小者半之 。 后以松胶不坚 , 未散而笔头摇动脱落 , 始用生漆 , 至今盛行于世 , 但差小耳 。 ”可见乐墨的笔毫、笔管都较长 , 小号笔头一寸许 , 大号笔头二寸许 , 那是足以挥洒擘窠大字了 。 杨维桢在前述书法落款中提到的陆氏、温氏和沈氏 , 都是元末湖州著名的制笔世家 。 他和这些笔工保持了长久的联系 , 以维持源源不断的毛笔供应 。

在杨维桢时代 , 陆氏知名的笔工有陆颖贵、陆文俊、陆文宝等 , 都是元初制笔名家陆颖的孙辈 。 这些技艺精湛的笔工时常周游东南各地 , 推销他们的毛笔 , 并请名家为他们题咏 。 除了杨维桢《赠笔师陆颖贵序》 , 还有元人周伯琦《笔说》(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陆居仁《苕之水诗卷》(现藏故宫博物院)以及贝琼《苕溪陆文宝挟笔过云间 , 持卷求余言》赠诗 , 都是为陆氏笔工所作 。 杨维桢还为陆文宝题写“笔华轩” 。

温国宝、温子敬父子也是湖州著名笔工 。 元人揭傒斯《赠笔工温国宝序》云:“吴兴多名笔 , 温国宝其最后出者……凡有自吴中来者 , 余必求温氏之笔 , 而愈不可多得矣 。 ”王冕、顾瑛也喜爱温氏笔 , 王冕有《谢友惠温生笔》诗 。 沈氏是湖州后起的笔工家族 , 也颇得当时名家看重 , 知名者有沈日新、沈君宝 。 《赵氏铁网珊瑚》卷七著录《赠笔工沈日新》诗卷 , 其中有杜本、柯九思、郑元祐、柳贯等名公题咏 。 柳贯说“灯下试染散卓 , 爱其转折可人” 。 《至正直记》载:“笔生之擅名江浙者……近又吴兴陆颖、温国宝、陆文桂、黄子文、沈君宝 , 颇称于时 。 ”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热点频道 /

元 杨维桢 行书宴啸傲东轩诗册 故宫博物院藏

知道了杨维桢使用的毛笔 , 再来观察他的存世墨迹 , 会有什么发现呢?首先 , 以杨维桢早期、晚期的墨迹比较 , 线条的硬度是不同的 。 早期的《题王蒙柳桥渔唱图卷》《马琬春水楼船图题诗》《鬻字窝铭》 , 线条以平铺为主 , 较为肥厚 。 晚期书迹则线条雄健瘦硬 , 立体感很强 。 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 , 除了用笔技巧之外 , 当与毛笔的特性有关 。 随着赵孟頫书风的流行全国 , 湖州散卓笔也占据了毛笔市场的大半份额 。 杨维桢早期使用的是常规毛笔 , 当他旅经湖州以后 , 尤其是当他由学赵孟頫转为学欧阳通以后 , 他开始追求刚硬的线条和刚硬的毛笔 , 让湖州笔工依据古法制作有心笔 。 特殊的铁心颖和画沙锥 , 给他带来前所未有的快意体验 。 “予用之 , 劲而有力 , 圆而善任 , 使舍其制而用它工 , 则不可书矣 。 ”“余用笔喜劲 , 故多用之 , 称吾心手 , 吾书亦因之而进 。 ”元代文学、书法都主张复古 , 赵孟頫提倡的书法“复古”主要是取法越过宋人而上溯晋唐 , 但他用的毛笔并没有恢复晋唐古制 , 他所谓的“用笔千古不易”指的是书写技术而非毛笔制作的古今不易 。 而杨维桢不仅上追晋唐之书 , 还要追晋唐之笔 , 可谓是更加彻底的复古了 。 分页标题#e#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热点频道 /

元 杨维桢 行书题杨竹西小像卷 故宫博物院藏

其次 , 以杨维桢大字、小字相比较 , 线条的特性泾渭分明 , 所用毛笔应当也是不同的 。 其小字行草书 , 线条锐利 , 变化多端 , 正如翁方纲说“古今来 , 尖笔而肥者 , 杨廉夫也” 。 而其大字作品 , 如《草书溪头流水诗轴》《橘洲燕集诗轴》《跋邹复雷春消息图卷》《真镜庵募缘疏卷》等 , 起笔处就不那么锐利了 , 往往是饱蘸浓墨 , 书写一字或数字即转为渴笔;而且蘸墨后线条增粗 , 正常蓄墨量的线条都稍细 , 这些都是小笔写大字的线条特征 。 能写大字之笔 , 必为散卓笔 。 可以推知 , 杨维桢的铁心颖、画沙锥多用于写小字 , 而枣心、乐墨等散卓笔应用更广 , 小字、大字都能写 。 宋代以前留下的墨迹 , 多为尺牍、文稿等小字作品 , 大字横卷、立轴产生较晚 , 元明以后渐多 。 杨维桢《草书溪头流水诗轴》《橘洲燕集诗轴》 , 虽然毛笔还不够大 , 书写有些勉强 , 但它们是宋元时代屈指可数的几件立轴书法遗存 , 在书法形制的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热点频道 /

元 杨维桢 行书小游仙辞序残卷 故宫博物院藏

在杨维桢的时代 , 有心笔几乎绝迹 , 无心的散卓笔方兴未艾 。 他一方面用枣心、乐墨等散卓笔来进行日常书写 , 一方面又向湖州笔工定制了铁心颖、画沙锥等有心笔 , 力求在书法取法、书写工具方面都回归晋唐 。 有心笔刚硬锐利的特点十分契合杨维桢“铁心道人”的个性 , 成为其至爱的案头利器 , 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杨维桢独特书风的形成 。 书法史的发展与书写工具材料的发展息息相关 , 从李阳冰到杨维桢的六百年 , 有心笔、无心笔的此消彼长见证了大字书写的兴起和时代书风的变迁 。 杨维桢作为有心笔最后一代使用者 , 他恰好站在元末明初书法史复古开新的时间节点上 。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分页标题#e#热点频道 /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热点频道 /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热点频道 /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热点频道 /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热点频道 /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热点频道 /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热点频道 /

元 杨维桢 草书题钱谱书册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 分页标题#e#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热点频道 /

元 杨维桢 行书梦游海棠城记卷 天津博物馆藏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热点频道 /

元 杨维桢 行书张氏通波阡表卷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热点频道 /

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元 杨维桢 楷书周上卿墓志铭卷 辽宁省博物院藏


    来源:(ART艺术共赏)

    【】网址:/a/2019/1218/j1319505.html

    标题:杨维桢:《中国书法》:杨维桢


    上一篇:「中国机长」万达曝《中国机长》如何靠“非虚构”卖爆票房

    下一篇:[中国小说史略]谈谈我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人文

    张近东致信家乐福中国员工:服务是零售业生存之本

    阅读(27)

    9月27日 , 苏宁易购发布公告称 , 苏宁收购家乐福中国已经正式完成交割 。 紧随公告发布的 , 还有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致家乐福中国员工的一封信 。 在信中 , 张近东再提零售本质 , “作为零售企业 , 为消费者服务、为合作伙伴服务是生存之本 。 ” 2019年 ,...

    人文

    【运势】带着转运 RNA 挂件去实验室,导师都更爱我了

    阅读(50)

    加个样都能漫出来老板老是给钠揭捉?力开组会被批斗还遇不到一段良缘你须要一个可爱的崇奉帮你转转运!心境好,运势强,科研天然就顺啦!来,今天咱们一路迷信一波包邮送500个「转运RNA」只有科研人才懂的护身符!-礼品展示-转运RNA挂件展示瞅瞅这枚RNA挂件,小众又有内...

    人文

    只留1个人工通道:未装ETC就得挨堵?|新京报快评

    阅读(34)

    北京壹网提示您本文原始标题 :只留1个人工通道:未装ETC就得挨堵?|新京报快评 只留1个人工通道:未装ETC就得挨堵?|新京报快评 [北京壹网www.jing111.com] ▲资料图 , 图文无关 。 图片来源于央视新闻 文 | 陆仁忠 客观讲 , 在我国私家车保有量接近2亿辆的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