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从圣贤的教诲,学习就能事半功倍!求学第五步:笃行(二)

点击右上方,关注学习蔡礼旭老师

把传统文化介绍给亲戚朋友像救火一样,

刻不容缓!

依从圣贤的教诲,学习就能事半功倍!求学第五步:笃行(二)

作者:蔡礼旭

来源:学习蔡礼旭老师(ID:xuexicailixulaoshi)

“处事”最能检验一个人是否能做到“主敬存诚”。处理事情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看大部分人怎么做你就怎么做,那就容易随波逐流,毕竟知道的人少,迷惑的人占多数。假如你现在是依循大部分人的认知,那你的人生会往下一直堕落。

如果我们叫现在的大学生谈做人的根本,他不见得谈得出来。但是回到两百年前,你在乡间小路向一个农夫请教这个问题,他都可以讲半个小时。为什么?他可能一个字都不认识,可是他知道做人,知道一个人做人的根本就是要孝顺父母,要友爱兄弟。当时社会的整个艺术形式,包括戏剧,统统是在提醒人如何做人,演出来的都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在家里父母又会演给他看,所以纵使一字不识也懂做人。

而现在学历再高,可能连体恤别人的心都提不起来。现在人做事依循的标准是什么?功利。你要找年轻人合作,他第一句话就问:“对我有什么好处?”能成大器吗?难矣。他会伸手跟别人要利益,会不会伸手跟他父母要利益?也会。所以圣贤人高瞻远瞩,早就告诉我们教育孩子从小要教道义,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真正依循道义做事的人会怎么样?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一个得道的人,天下人都来归顺他,他能赢得人心。失道的人,连亲朋好友都离他而去,所谓众叛亲离。

古代舜帝一心一意尽他的孝心,这是德之本。舜帝没有钱,没有权,没有名,没有势,他只是一心一意依道义行事,不管父母怎么样伤害他、侮辱他,他也不放在心上,只是非常真诚地去尽他的孝道。他这份孝心、这份道义之心,感动了邻里乡党,邻里乡党再继续传出去,离他更远的人也对他的德行生起恭敬之心,到最后连尧帝都心生佩服,把天下交给了他。

古圣先贤的举手投足的确都有学问在里面。舜帝只是尽他的道义,却能感动整个天下,后来连他的父母也被感动了。所以当有人不能被我们影响,我们要反省自己“德未修”,所以“感未至”。依道义行事的人,他所做的事绝对不会半途而废,他对于整个人类的影响也不会因为他的离去而消失,所谓“诚者物之始终”。一件事你只要依循它的原则,依循它最重要的精神去做,绝对可以做得到,事情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舜帝能够感化整个天下的根本在真诚的心。诚是能感,境界是所感。所以当别人有很多助力的时候你不要羡慕,你要明白那是因为他有颗真诚的心。世间任何的事业绝对都不是一开始就有一堆人来做,都是几个人众志成城,以真诚之心感化更多的人来参与其中,所谓“德不孤,必有邻”。

而“不诚无物”,当我们不是用真诚心去经营我们的人生、经营我们的事业,成也会败。但有些人没有真诚,为什么还可以成?那是祖宗庇荫,是有福可享,不是他的真诚跟能力做出来的。而他没有真诚,自然支持的力量会慢慢减退,虽成必败。这个社会中有些不真诚的人很有钱,还开着豪华的汽车,其实那都是昙花一现、过眼烟云。人生如果能看得清楚,就会觉得很舒坦、很踏实,看到那些不遵循道义而有成就的人,你甚至不只不会跟他生气,还会可怜他,会抓住机会让他迷途知返。

假如一个人都是依循功利来行事,到最后一定会让别人觉得他很没人情味,到最后一定会离他而去。当你身旁的人都离你而去的时候,你再有钱也没用,你再有钱也守不住,因为成事在人。那你如何留得住人?《大学》里说“财散则人聚”。这个“散”不只是散财而已,还散什么?散道义,散你对他家人的关怀,散你对他个人的栽培,所以财散人就聚过来,有人你还怕事业办不成?很多人说,我用钱也可以留住人才。因钱财而来的人才,他日也会因钱财而去,所以现在企业跳槽这么严重!

我们在海口的职员只有四个人,绝大部分的工作人员都是义工,我们没有付一毛钱给他们,但是只要有空,他们就来帮忙。晚上他们都出去讲课,免费讲课,比有薪水的人更努力。什么样的动力在推动他们?道义。

要想把事情办成功,除了要抓对道义的根本之外,还要讲求正确的态度、方法。所谓“行百里路半九十”,这“半九十”的原因在哪里?在自己的态度跟方法不正确。处事应该有哪些态度跟方法?俗话说“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要成就一件事很难,而最难的是“见和同解”。比如说一个家庭,最难的就是思想观念的统一。这个统一不是说依照哪个人的做法做,而是依循道义、真实智慧。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这个家绝对兴旺,子女绝对会教育得很好。家如是,团体亦如是。当思想观念还没有办法取得统一的时候,有些事就必须缓一下。这个缓一下倒不是什么事都不做,而是先从自己的本分做起,把自己的德行提升,进而一步一步感化自己的家人、感化自己的同仁,所谓“能屈者才能伸”嘛。

但是你在屈的时候不要让别人觉得你很委屈,要不然别人会说“学圣贤学问的人都这么痛苦,我们还是别学了”。你应该要做得很欢喜才对,那个笑容应该是从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我们表现得欢喜的同时,该做的事要不动声色地赶快做,常常要多请客、多送礼,常常要多慰问、多关怀。总之,我们的学习要像鸭子划水一样,水上看起来非常从容,但是水下划得特别快。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很多人觉得这句话比较消极,其实不然。“岂能尽如人意”不是叫你不管,而是叫你观察当下的因缘状况。假如现在的缘分有五分,你硬要做到八分,会怎么样?你很累,他人也很辛苦,不愿意配合。这个叫攀缘。所以人要懂得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你去强求的时候,对方反而不能领受你的诚意,有时候还会弄巧成拙。举个例子,有一个人你才认识三天,就把一堆书往他的身上推过去,你一下子拿这么多书给他,他的内心会很有压力,又不敢轻慢这些书,甚至拿回去之后都不知道摆放在哪里。当你给对方压力了,就会有一些流弊出现。所以我们有一分缘做一分,有三分缘做三分,要能够时时去观察因缘的具足状态,不去攀缘。

但是如果缘分具足了,已经是十分缘了,就好像“为长者折枝”,必定可为,但你还说“随缘,再看看”,那成就众人的事就被挡在外面了。这个不叫随缘,这个叫随便,随随便便处理事情,这要不得。尤其我们是处众人之事,所做之事影响的不是自己,也不是只有几个家人,影响的可能是千千万万的人,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尽心尽力。所以随缘要“三分缘做三分,十分缘做十分”,这才是真正的随缘。随缘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随缘还带有智慧的判断。我们修行人对这些道理要深入体会,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并以此来推卸责任,那可要不得。

当我们有这样的能力,就能够掌握应对之理。当然,不是说要求马上能判断缘分到了几分,没有这么苛刻。我们说历事炼心,经历的事情多了,拿捏分寸的能力就愈来愈高。举一个例子,跟人讲话也要随缘,所谓“交浅不言深”,跟一个人认识没几天,你不能推心置腹把家里的事都告诉他。但跟这个朋友第三次见面,他听你谈大舜的故事、范仲淹的故事,他的眼睛都会发亮,听得非常入神,可见他的善根很深厚,这个时候你就可以顺势而为。所以人跟人的交情不能单纯只用交往多少时间来论,当朋友的心没有打开,纵使交往三年、五年,感觉上缘分还是不具足;当遇到的朋友非常真诚,能够推心置腹,可能交往一个月,你都觉得像多年的朋友一样熟悉。所以,缘分是动态的,我们要懂得去观察、判断,而其中的智慧也都是在不断的历练中积累的。

处事还要有另外一个态度,叫“勿畏难”。人不怕困难才能够淬炼得更有能力,所谓“玉不琢,不成器”,很多留名青史的圣贤人都经历过很多的挑战跟挫折。比方说大舜,他被父母误会了,但还是坚持他的诚心。诸位朋友,“圣与贤,可驯致”,真诚心每个人都有,只要你肯点点滴滴去提升,一定可以办得到。

摘自《幸福人生十八讲》(精华版)

依从圣贤的教诲,学习就能事半功倍!求学第五步:笃行(二)

蔡礼旭著

世界知识出版社

定价:22.00元

【世知东方书店】微店、淘宝店铺直销

直销价:11.00元

依从圣贤的教诲,学习就能事半功倍!求学第五步:笃行(二)

微      店: 世知东方书店

淘宝店铺:世知东方书店

 电       话:13264498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