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非遗传承人 撕掉标签再读匠心

小编来了!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说的是‘携手非遗传承人 撕掉标签再读匠心’,特意拿来分享给各位看官,如果你也觉得这篇文章不错,记得分享哦!健康摘要: 感谢它们,照亮了我们的人生路!


正文开始:

12月,由《经济观察报》主办,广汽丰田联合主办的“致匠心”校园公益活动-重庆大学站圆满落幕。这是自2016年,《经济观察报》联合广汽丰田走过吉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开展的第6场“致匠心”公益活动。

本次活动携手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重庆大学党委宣传部、重庆大学虎溪校区管理委员会、重庆大学图书馆共同打造,以一场展览、一次对话、一部影片、一次行动的形式,将“工匠精神”更形象、更立体地带入校园,与同学们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深入探讨“何为匠心”。

一场展览

40件精美手作 重现昨日经典

携手非遗传承人 撕掉标签再读匠心

“致匠心·中国印象”,重庆大学图书馆展览厅展出极具匠心情怀的中国手作器物,展览期间吸引逾千名同学前来观展。本次展览有别于致匠心系列活动,不仅展出了精美匠人手作器物,更携手重庆多名本土非遗项目传承人,展出数十件具有本地特色的非遗项目展品,从蜀绣、古船,到剪纸、梁平竹帘,每一件展品细腻的工艺都让人叹为观止,为大学生与本土匠心文化搭建了一道沟通的桥梁。

匠不止于匠,技不止于技,有同学认为,以往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只局限在政府文书上,通过这次近距离接触手作的机会,使“高大上”的工匠精神鲜活起来。也有同学在留言“传承匠心,对一件事情的专注、执着是我向匠人致敬的理由,中国文化不仅不会随着时代变迁而消失殆尽,反而会因他们的存在而更加辉煌”,有同学表示“我们应当重塑对事业的敬畏,重塑一种做事文化,要让匠人精神成为时代信仰”。

一次对话

听匠人那些

一生一事的浪漫

携手非遗传承人 撕掉标签再读匠心

“有人用时间雕琢心,有人以心雕琢时间,随波逐流很容易,保持赤子之心却很难”,12月1日下午,一场围绕“致敬时代匠心”主题的对话在重庆本土非遗项目传承人与重大学子之间展开。活动主办方《经济观察报》携手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特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康宁、古船模型传承人周屏东、重庆市非遗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杨艺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平竹帘)县(区)级代表传承人牟寅初到现场与重大学子现场交流。

康宁女士的丈夫汤先生表示:“参加活动的初衷是为了弘扬非遗文化,毕竟年轻的一代才是未来”,康宁女士更是现场示范蜀绣针法,给年青一代更好地展现非遗文化的魅力。

在解释何为匠心时,古船匠人周平东表示:“希望可以保留一份历史的记忆,让我们这一代,甚至下一代都还能看得到”,而剪纸匠人杨艺更是用质朴的话语说道:”一件事做一辈子”。重庆大学艺术学院一同学表示为这些非遗传承人身上的情怀所感动,其中的人生哲理恐怕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参透。

一部影片沙龙

撕掉标签 再读匠心

携手非遗传承人 撕掉标签再读匠心

以一部影片与一场沙龙的形式与同学们再度深入探讨“何为匠心”,活动现场不仅邀请重庆本土非遗项目传承人现场分享,更请来了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郭静女士、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车体部技术科科长刘弘炎先生、木木与夕工房创始人李辉先生及重庆大学学生手艺人代表邱粟杨一起与重大学子共同探讨当下对于“匠心”的刻板印象。

在被问及对于“偏执”一词的理解时,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郭静女士表示“偏执既是匠人们追求的精益求精,也是我们对于未来的一种期待。不只是匠人才有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存在于每个人当中,是我们对所有事情的追求与探索。我所理解的执著分三点:首先是喜欢,抱有理想;接着是热爱,热爱是我们追求的起点;最后是精益求精,对热爱的事情不断探索与思考。始终保持好奇感,不断去思考探索如何做到极致。至于能不能被其他人认可,两个字,等待”。

在回应到同学对于“匠人的工作似乎都是投入与收入不成正比,生活颇为清贫”的提问时,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技术科科长刘弘炎先生笑称“作为不清贫的一个代表,这个问题很犀利”,同时作为重庆大学毕业的师兄,刘弘炎说:“匠人不一定会清贫,但如果你不想清贫,首先得是一个匠人”。来参与活动的同学均表示通过晚上的分享会,对于匠心有了更多不同的理解。一同学在参与活动后留言称“这个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但匠人的初心和耐心是不变的。”

携手非遗传承人 撕掉标签再读匠心 携手非遗传承人 撕掉标签再读匠心 携手非遗传承人 撕掉标签再读匠心

致匠心校园公益活动(重庆站)已落下帷幕。匠心是什么?何谓工匠精神?这些词语的定义似乎不需再细细深究,漫长的岁月会给予答案。也许很多器物正在慢慢消失,而我们所能做到的,也许正如《了不起的匠人》制片方运营总监张忌安先生所言“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并且非常非常热爱正在做的这件事情”。是坚持原创,还是在模仿中成长?古船模型匠人周平东老师说:“从另一个角度看,有人仿造说明有人在关注、喜欢这些作品。我很希望传统文化能得到传承和发扬”。活动时间虽有限,但是对于“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却是需要我们一辈子去完成的课题。

更多精彩活动即将来袭,请持续关注!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