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能代表上海的房子,除了石库门,还有这种本地民居!
这是一篇关注度很高的文章,说的是《【记忆】能代表上海的房子
正文开始:
绞圈房子
据《浦东地方志·浦东老地名》中《大绞圈的由来》介绍,浦东三林镇临浦村的“大绞圈”,其得名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清咸丰六年(1856),当地人薛成山夫妇俩育有4个儿子,为了盖新房想到经商,于是他去浦西贩米来浦东卖。一天在浦西一家米行与出走的妻子相遇,妻子见状以银元资助。有了钱,薛成山购进砖瓦等料,扩大了建造规模,很快造好了绞圈房子21间(为其长子多造了一间)。一般人家的绞圈房子大的20间,小的14间,唯有薛成山造了21间,“大绞圈”由此出名。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褚家塘志》中,有一节《住房》,内中讲到坐落于现闵行区的褚家塘,以前有好几幢建于清中晚期的“绞圈房子”,书中还有当时“绞圈房子”照片。在当年上海农村,凡是自然村落,其间也必有绞圈房子,只是数量多少和破旧程度不同而已。但书中所述的“绞圈房子”, 大多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城市建设大发展中被拆除了,令人欣慰的是现今在位于浦东新区陆家嘴中心绿地的南侧,保留了一幢二进五开间的“绞圈房子”,是近代实业家陈桂春于1914年建造的“颖川小筑”。
颖川小筑绞圈房子近影
1991年浦东开发,因扩筑陆家嘴路而拆除了大院门墙。在1996年陆家嘴中心绿地市政动拆迁中,这座“绞圈房子”民宅得以保留,修缮后作为陆家嘴开发陈列室向游人开放。现为“吴昌硕纪念馆”。
颖川小筑绞圈房子俯视照
“绞圈房子”是上海石库门建筑之前的本地老房子,与当时政治、经济条件相适应,有着自己的建筑特色。它大多是砖木结构平房,外观是粉墙黛瓦,既有江南庭院的特色,又有濒海乡村等三大建筑特点:
一是绞圈而建,左右对称。 “绞圈房子”四面绞合,围圈而居。以二进七开间的“绞圈房子”为例,居中大门是上海人熟悉的“墙门间”,依主人的经济实力和子孙多寡,左右各造一到三间正屋,若是各造一间,则为三开间;若是各造二间,则为五开间;若是各造三间,则为七开间。然后是宽敞的庭心,又称天井,面积约为“墙门间”的一倍,当然是敞空的,便于洗晒衣被,晾晒果蔬。庭心两侧各有客堂一间,前后厢房两间。穿过庭心则是大客堂,左右也是各有三间正屋。这样绞圈而建的房子,坚固扎实,有利于濒海地区抗击台风;这样团团而居的生活,也有利于互相守望,防盗防窃。
颖川小筑门楣
再说天井。早期的石库门,一如“绞圈房子”传统民居,中轴对称,封闭性强,后逐渐蜕化,从家族群居住宅演变成了家庭单元住宅,但依然可见母体的痕迹。我们从石库门的前门进入,有一个几平方米的天井,这类似于“绞圈房子”庭心(天井)的缩影,只不过适应家庭单元住宅,缩小了。
客厅,它可能来自于“绞圈房子”的客堂。史料记载,在早期的石库门中,客厅可举行“聚会、喜庆、宴请等礼仪活动”,这正是“绞圈房子”客堂的功能,后来石库门的客厅才渐渐变小,原来众多的厢房也大大缩减了,从这一点来说,石库门是缩小了的经过改良的“绞圈房子”。不过,我们从石库门的天井、客厅、厢房等名称中,仍能读出往昔老房子的味道来。
石库门民居客堂间
为什么在市区石库门建筑会取代“绞圈房子”? 因为这一时期,封闭的、占地面积大的“绞圈房子”不适应开放的城市商业化的发展。这样,几代同堂的“大宅门”自然渐渐被独门独户的石库门所取代。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绞圈房子”是具有上海本土建筑特色的老房子,它见证了上海开埠前的漫长岁月,有着自身的发展历史,它是上海的珍贵文化遗产,将成为我们美好的记忆!
图文:上海市档案馆官方微信@档案春秋(作者:朱亚夫)
编辑:刘丹
- 预防老年痴呆,做到6个要点,让你大脑灵光,记忆好!
- 上海旅游节花车大巡游开幕:25辆花车37支表演方队亮相淮海路
- 专注尿道修复技术 世界顶尖专家推荐上海六院Dr.Fu
- 上海今天午后局部地区阴有阵雨或雷雨 周日有阵雨
- 上海一大学将电竞解说纳入必修课 通过游戏“学”出一个未来
- 邯郸:人大代表进站坐班值班为群众架起“连心桥”
- 征集令!分享你的改革开放40年记忆
- 第二届上海文化企业十强十佳十人十大品牌活动入围名单出炉
- 延安路上骑马女子被上海警方依法予以行政警告
- 上海警方依法对闹市骑马女处以行政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