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记忆丨南京大屠杀惨案研究要用“世界语”来讲述中国抗战史

这是一篇关注度很高的文章!说的是《南京记忆丨南京大屠杀惨案研究要用“世界语”来讲述中国抗战史》。该文章已被转发很多次了,你也来转一下吧。

正文开始:





交汇点讯在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研究会会长张生表示,岁月如梭,即便时间不停地往前走,自己所从事的历史研究还并未成型。今年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80年来,中国人对于这段惨案的研究从最初的回应式逐渐变为主动研究型,近几年关于这段惨案的研究更是放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全世界人民反对德日法西斯和军国主义的战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张生





张生说,过去关于南京大屠杀惨案的研究是一种“回应式”的研究,当日本右翼企图否定南京大屠杀的时候,我们寻找证据予以反驳。但现在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主动式”研究,通过历史研究成果,建立起自己的话语体系,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资料予以保留和研究。《南京大屠杀档案》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后,南京大屠杀的相关资料就可以和美国、日本等世界各地研究机构的二战资料一同形成相互参证,也就是说,南京大屠杀的记忆是融入到“二战记忆”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是东方主战场。目前对这段历史所做的研究要国际化,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全世界人民反对德日法西斯和军国主义的战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既要防止把中国抗日战争局域化、边缘化,还要破除虚无主义和碎片化研究倾向,重视抗战史研究,运用多种渠道对研究成果进行国际化外译。





2016年9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联合南京大学启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史调查。资料图





对南京大屠杀惨案的研究,很重要一部分来源于幸存者的口述记录。近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一大批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史料文集、系列图书首次对外发布。其中一套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记录文集非常珍贵。据悉,《最后的证言:49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历史》和《被改变的人生: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生活史》,是由纪念馆和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合作完成。





“至今,采集小组对51位幸存者进行150余次口述史料采集,截至目前共整理出了124万余字的录音实录稿、46万余字的自传整理稿。”张生介绍说,一年来,不断有幸存者离世的消息传来。“每一次探访,我们都感觉在和时间、‘死神’赛跑,争取‘抢救’更多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记忆,为历史留下最后的证言。”





张生认为,此次口述记录的收集更注重记录幸存者人生的全部,“包括他们的出生、和平年代的成长生活、大屠杀事件对个体生命的改变,以及战后的漫长人生道路。他们如何在遭遇屠戮后艰难地弥合身心的创伤,又是如何坚强地走上正常的生活之路。”





“历史并不是冷冰冰的故纸堆,这些幸存者的口述记忆,就是一段段有温度的历史,对于研究大屠杀历史,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张生说。





从2014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从一个城市记忆上升为一个国家记忆,张生认为把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抽象为民族共同记忆,化为促进中国国家整合的社会资源,对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南京大屠杀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中国人所独自承受的遭遇,而是世界人民关于战争的苦难记忆的一部分。中国国家权力机关设立国家公祭,唤醒的不仅仅是中国人民关于自身历史的记忆,也是全世界人民关于战争的跨越国界的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