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来临?盘点2017跨国医疗企业的中国式迭代
外企寒冬来临?也不一定。
该来的还是来了。
2017年,被称为中国医改元年。
外企产品价格利好不再,流通渠道收窄,外企的技术优势也被民营公司迎头赶上。频频传来的外企高管跳槽民营的消息让人惴惴不安。
放眼全球,特朗普上台,制药企业回归美国,美国优先,大幅减税,严控药价,全球市场生意也变得难做。
前有悬崖,后有追兵。转型、缩减成本、持续增长、聚焦核心领域不可避免的成为今年跨国医疗企业在中国发展的主旋律。于是,跨国企业年度大戏开演——大健康领域的中国式迭代。
01
关闭研发中心、调架构、裁员
谁是年度精减王?
外企全球的战略调整步入深水区:
全球经济放缓,外部主要经济体需求不振,加上美国税改,制造业、知识产权和高科技人才“三重回流”,中国生产资料和人力失去了优势。
如何精简成本成为跨国企业在中国发展考虑的重要因素。
到底是战术性调整,还是战略性撤退,众说纷纭。但跨国医疗公司的精简成本,似乎给2017带来了太多凉意。
停止烧钱,关闭研发中心
今年8月,GSK首先扔下一颗重磅炸弹——关闭位于张江的神经系统研发中心,
这曾是跨国企业在华最大的研发中心,扛起了跨国药厂在中国一面大旗。GSK这项举措也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为了缩减成本,GSK今年新上任CEO Emma Walmsley进行业务重组,计划将80%的研发费用聚焦核心业务——呼吸疾病、HIV、肿瘤以及免疫炎症,而传统强项中枢神经系统业务已经被排除在外。
9月初,礼来也接棒关闭在华研发中心。
因为中国政策对外资企业的不确定性,再加上在华研发成本不断提高,礼来决定将实体研发转移到外部研发模式。
医械领域,GE今年也有此动作。
元旦刚过,GE就开响了外企高管变动的第一枪,GE全球副总裁兼中国研发中心陈向力辞职。这个突如其来的动作也预示着一个重要信号——GE中国研发中心或将面临重大调整。
果不其然,9月,GE内部宣布中国研发中心部分撤出,回归公司本土。CTC里从事基础科研的绝大部分员工将被调整。
这与今年GE全球业绩有关。今年GE业绩很不理想,高层有重大人事调整,“伊梅尔特”系离任,新CEOFlannery一上任便大幅度削减管理成本,限制原来规划的规模。
架构调整,业务聚焦
GE的业务架构上也有剧变——除了聚焦航空、电力和医疗领域,大多数其他业务将退出。并且将会在各个业务领域开展不同程度的裁员计划,意在缓解GE严重的现金短缺和股价暴跌状况。
换个思路来看,跨国企业开始变重资产为轻资产,最大程度发挥资本和全球化能力优势、雄厚的资本,从过去的自己包揽一切转向了外部共同研发,实现更大化的收益。
而通过调整架构来缩减成本的不仅只是GE一家:
11月17日起,费森尤斯卡比中国撤销肿瘤业务部,并且投资1亿美金到其位于加利福尼亚的肾上腺素工厂。这是非常典型的响应美国总统特朗普积极推动的产业回归美国政策的举措。
大举裁员
业务架构随之而来的就是裁员潮。在今年放眼全球,裁员关厂早就不是新鲜事。
拿礼来来说,计划在今年裁员3500人。目前,已经有将近2300人自愿接受了提前退休。此外,诺华解散了研发生物标记团队,默沙东全球裁员1800人,梯瓦全球裁员7000人。
包括刚刚提到的费森尤斯卡比的一线员工去留仍未有定数。
撤离和裁员,但绝不仅限于此。还有撤退地更彻底的——康德乐。
抽身出局,卖掉中国业务
11月15日,上药宣布,其下属全资子公司以现金5.57亿美元(36.7亿人民币)收购康德乐马来西亚100%的股权。交易完成后,上海医药将持有,康德乐马来西亚与中国的业务实体。
康德乐中国14个直销公司,17个分销运营中心,覆盖322座城市的分销网络,服务的近11,000家医疗机构,30家DTP药房等,都归了上药。
之所以退得这么彻底,
一是因为两票制的全面推行,业务调拨为主,医院纯销不足的康德乐失去了优势。
二是通过出售中国业务来弥补之前大规模收购产生的负债。
对于当时踌躇满志想要拿下中国市场的康德乐来说,如今抽身撤离也不免让人唏嘘。它为外企打出了一个信号:时代变了,外企再也不能怎么玩都挣钱,进行了战略调整成为重中之重。
02
谋创新、本土化、转模式
实现持续增长的再次迭代
在这一轮的改革调控中,跨国医疗企业的产品价格和技术领先优势的所能发挥空间一再被压缩。更严峻的挑战在于:中国这个市场的玩法和竞争格局处在剧变中。外企要面临的更深层次的市场竞争,所以本土化战略一定是核心战略。
跨国医疗企业的鼎盛时代告一段落,但万亿级的中国市场容量,外企们定然不会轻易放弃。暂时战术性撤退的很多,但也不乏有医疗巨头走出新路子:
逆风而行,加强本土化创新
并不是所有外企都在通过精简结构来保持增长,在许多外企频频关闭或裁撤中国研发中心的节骨眼上,依旧有许多企业在逆向而行,不断开创中国本土化的新模式。
在华研发上,美敦力还在不断加码创新中心。
今年10月,美敦力在成都奠基建设中国第二个创新中心,中国也将成为美敦力唯一一个同时拥有两个医疗创新中心的市场。
近几年,中国新兴市场业绩表现非凡。根据美敦力2017财年显示,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实现了双位数增长,达到39.62亿美元。美敦力通过建设创新中心,不但能实现中国市场的产品输出,还能为全球产品研发带来新的销售增长点。
加强在中国的创新,也表明了以美敦力为首的医疗领域巨头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此外,爆火的IVD领域,跨国医疗企业近年大多也在追加投资。
雅培在2016年9月,正式启用位于上海的雅培中国研发中心。2017年,创跃中心揭幕。
2016年3月,罗氏在苏州设立罗氏诊断试剂生产基地。
为了更加适应中国市场,相较于加码研发中心,跨国企业还找到了本土化的新的迭代模式。
外资变身“国家队”,要技术创新,更要思路创新
阿斯利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11月底,阿斯利康独立中国创新中心部门,与“国家队资本”国投创新合资成立一家新药研发公司——迪哲(江苏)医药有限公司。
通过与中国国有资本合作,搭上中国制药业监管改革的顺风车,从而加快研发和新药上市速度。这也十分符合中国当局希望在本土研发更多新药的立场。
这史无前例的合作,给外资药企的本土化创新打开了全新的思路。
调整团队,转变业务模式
随着两票制、一票制到来,再加上医联体的冲击,销售重心从全国向地市扩展,许多公司都开始调整业务架构。
其中,西门子的反应很迅速。
西门子在今年对业务模式进行了调整,更加强调区域化直销,以及各业务线间的联动整合,也是对中国市场格局和发展的考量。区域化应对医联体,直销应对一票制两票制和不断深化的竞争。
罗氏诊断同样对销售团队做出调整。布局针对第三方检验中心等新型医疗服务机构的集团大客户团队。还有其他一些IVD公司都在积极推动直服,布局直服团队。
找到契合自身特点和未来中国市场变化的业务模式,唯有适者生存。
03
更多中国本土人才输向全球
重视中国市场必先重视人才
除了强调本土化,适应中国市场,跨国企业保持长期强势地位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其管理水平。
虽然面对市场环境变化和经济周期的影响,跨国企业许多高管流失,但视中国为“最大增长极”的外企,开始越来越重视本土化人才的培养。
商业的逻辑回归到根本就是人的因素
-----------这是傻大方资讯的优美分界线----------------
▲2017年跨国药企高管晋升全球情况
此外,原来由外国人担任中国区GM的外资器械公司,也在更换成本土人才。今年4月,豪洛捷原大中华区GM Dominique Charles辞职,原飞利浦超声事业部VP许立接任。
这家为数不多以老外担任大中华区的GM曾经因不断扩张,对市场和人员投入巨大,导致公司业绩发展无法适应中国复杂市场环境。
商业的逻辑回归到根本就是人的因素,重视中国市场,必先重视中国的人才。
中国曾被视为跨国企业最好的“避风港”。近几年频繁的政策更迭,杀得外企人措手不及。钱不那么好赚了,但是市场依旧还在,人口基数大,需求旺盛的基础环境没变。跨国企业的发展潜力依然很大。
寒冬未必来了,但要如何生存?相信每个跨国企业心中都有自己的账簿。
(原标题:2017年终盘点:跨国医疗企业的中国式迭代)
- #炳哥经济学临考密押DAY1#微观计算题考点大盘点(上)
- 盘点那些年被忽悠得团团转的几道美食,你肯定会中招!
- 书写在深蓝之下的中国传奇——海洋科技发展年终盘点
- 盘点中东富豪吃的美食,你们吃过几种?
- “盘点老婆生气了,各种哄开心的奇葩套路!”
- 收纳好物大盘点,轻松告别杂乱的家
- 寒冷冬日,让一杯星巴克杜松子拿铁来温暖你的心!
- 盘点2017十大奇葩袭警事件
- 寒冬板栗烧鸡最好吃,这方法值得一学!
- 2018年十大值得期待的手机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