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亿中国人感染了这种细菌!胃癌是这样一步步找上你的

俗话说“十人九胃”,胃酸、胃胀、胃痛已经成了当代人的通病。引起胃病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有一个最容易被你忽视——幽门螺杆菌。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一半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患胃癌的危险性会增加2~3倍。

据统计,全球约有44亿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在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有7.68亿,感染率高达50%~60%。

70%感染者没有症状

幽门螺杆菌,是定植于人类胃黏膜的一种螺旋样杆菌,人是它的唯一宿主和传染源。

数据表明,大多数幽门螺杆菌患者是在体检中发现的,有70%的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没有症状,10%的人可能存在消化不良,10%~20%的人可能有消化道溃疡。

7亿中国人感染了这种细菌!胃癌是这样一步步找上你的

-----------这是傻大方资讯的优美分界线----------------

人体一旦感染幽门螺杆菌,正常的胃黏膜会产生炎症,即发生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数据表明,90%以上的慢性胃炎都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

若不进行干预治疗,胃黏膜细胞不堪重负,完成不了修复任务,只能用肠道细胞去修复,进一步可能导致低级病变、高级病变等癌前病变,最后甚至恶变为癌。

感染后,胃黏膜细胞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

目前的国际共识是,不管有没有症状和并发症,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都是一种感染性疾病。 发现感染幽门螺杆菌不必恐惧,只要规范治疗,90%以上患者可根除。

最易在餐桌上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吃进去的细菌”,它的传染性很强,最常见的传染方式是通过“口—口”传播,或“粪—口”传播。

在外就餐,若餐馆的碗筷消毒不达标,或几个人一起吃饭时不使用公筷,互相夹菜,都可能会造成传染。

刺激性食物

此类食物容易导致幽门螺杆菌入侵,由于刺激性食物容易刺激胃黏膜,致使胃的抵抗力下降,从而导致幽门螺杆菌入侵。

生吃

如今越来越多人开始钟爱西餐、日餐,牛排七分熟甚至三分熟就吃,涮火锅肉还没烫熟就下肚了,这就为感染幽门螺杆菌埋下了隐患。

接吻

唾液中也可检测到幽门螺杆菌,如果情侣深度接吻,幽门螺杆菌的传播将畅通无阻。 幽门螺杆菌“偏爱”3类人

7亿中国人感染了这种细菌!胃癌是这样一步步找上你的

-----------这是傻大方资讯的优美分界线----------------

10岁以下的儿童

我国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儿童中,10岁以下被感染者占40%~60%,且每年以3%~10%的幅度急剧增加;而10岁以上感染者,每年仅以0.5%~1%的幅度缓慢增加。

患慢性腹泻、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以及孤儿、弱智儿童等弱势群体,其感染率远高于同龄的健康儿童。 处于蜗居之家的人

居住在拥挤家庭环境中的儿童,尤其是与家长共寝者,感染几率较大。

曾有针对陕西地区的一项调查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家庭住房面积大小呈负相关。

有上下水系统的城市家庭,不论成人或儿童,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都低于不具备这种系统的农村家庭。家里没有抽水马桶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 处于水污染地区的人

调查发现,饮用池塘水的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于饮用井水者,而饮用自来水的人感染率最低。

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能在河水中生存一周以上,甚至有时能生存一年左右。 学会5招预防感染

7亿中国人感染了这种细菌!胃癌是这样一步步找上你的

-----------这是傻大方资讯的优美分界线----------------

>>>>餐具消毒、分餐可预防

预防幽门螺杆菌,最重要是管好个人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人感染幽门螺杆菌,一定要分餐,并用公筷、公勺盛饭夹菜,不要相互夹菜,餐具要定期煮沸消毒20分钟。

同时,应尽量减少在外就餐,并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 >>>>不吃生食或太烫的食物

蔬菜、瓜果要洗净或削皮,不吃半生不熟的牛排等食物,不喝生冷水。

不吃太烫的东西,特别是火锅、烧烤,以及酒和辛辣食物,它们会刺激胃黏膜,降低其抵抗力,从而为幽门螺杆菌的入侵创造条件。 >>>>不要“口对口”喂饭

老一辈人以及部分家长,喜欢口对口地给孩子喂饭,或将食物嚼碎后再喂。

不自觉地用舌头感知食物温度,或在喂奶前先用奶嘴尝一口试试温度,有些家长还会跟孩子吃同一碗饭。

这些习惯都应该摒弃,否则可能将大人口腔内、肠胃里的幽门螺杆菌传染给孩子。 >>>>及时洗手、清洁口腔

饭前便后必须洗手,避免幽门螺杆菌传播。情侣间亲热前,要充分清洁口腔。 >>>>高危人群应定期体检

到医院体检时,可通过胃镜和碳13尿素呼气实验两种方式,有效检测幽门螺杆菌。一旦确诊,要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

幽门螺杆菌高危人群应每2~3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50岁以下的成年人,需每3年做一次胃镜;50岁以上者,每2年做一次。 文章来源: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