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打骂,孩子更害怕父母做这件事

今天在公交车上,看见了一个妈妈和她的一对儿女。

 

弟弟大概四五岁,姐姐大概十二三岁。弟弟要喝酸奶,妈妈拿出一盒,对姐姐说:「弟弟喝不完,剩下的给你喝。」

 

姐姐没吭声。弟弟果然没喝完,妈妈就把剩下的给姐姐了,姐姐接了,没说话,像拿垃圾那样拿着。

 

过了一会儿,弟弟要吃桃。妈妈拿出一个桃,对姐姐说:「弟弟吃不完,剩下的给你。」弟弟果然啃了几口就不吃了,妈妈又把剩下的桃给了姐姐,这次姐姐没接。

 

全程,姐姐一句话都不说,甚至都不愿意看她们一眼。

 

其实在很多家庭中,都普遍存在着父母偏心的现象,而最有感触的人,应多为女孩子。在中国这个社会的大环境之下,重男轻女是一个非常普遍性的话题,也存在于大多数家庭中。

  

比起打骂,孩子更害怕父母做这件事

01

小时候,我最大的愿望是逃离这个家

 

我的朋友小玲,不只一次和我说过,她恨死她的父母和弟弟了。

 

她在家里排行第三,有两个姐姐,一个妹妹一个弟弟,弟弟自然是最小的那个。

 

小玲的父母,前半生生了4个女儿,在村子里受尽了冷嘲热讽和白眼。好不容易生了一个儿子,对儿子十分溺爱。而四个姐姐们,从小就不受父母的喜爱,有了弟弟之后,在家里更是不受待见

 

因为小时候家里离得近,我经常找小玲和姐妹们一起玩,也见过她的家人究竟是怎样对待她们的。

 

那时候,他们家只有一个洗手间,一到早上就排起了长龙。有一回,小玲先进卫生间洗漱,弟弟就在外面粗暴地踢门,一边踢一边骂:「XXX(直呼其名)你给我出来!出来!」

 

她急急忙忙从厕所出来,年仅七岁的弟弟,竟敢一脚踢在她的小腿胫骨上:「你搞什么鬼啊!」

小玲疼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扭头去找妈妈评理,妈妈是这么说的:「你明知道弟弟要上学,就不能让他先上厕所吗?」

 

这样的事也不是第一次见了。弟弟永远是家里的小皇帝,做什么都是对的。

 

而那时候的她们,每天都盼望着长大,能够离开这个家。

 

后来,小玲长大离家,很少回去过。而去年,小玲的母亲查出得了胃癌,她给我打电话,哭的泣不成声。

她说,她等了这么多年的报应,终于来了,可是报应来了,她却要没有妈妈了。

 

被最亲爱的妈妈伤害了这么多年,该有多痛苦。

 

比起打骂,孩子更害怕父母做这件事

 

02

我想证明我比他们强

 

庆幸的是,现代女性们骨子里都有一股拼劲,她们独立自强,一个人在职场打拼,可以自己买房买车,甚至有着大把的金钱,成为银行的vip客户。

 

但因为从小父母偏心的缘故,他们都不太愿意回去。或者是只要回老家,他们就想着要给父母带多少多少的营养品,给他们买什么什么的礼物,想要给他们买很贵的东西。

 

我之前在职场上认识的一位姐姐便是如此,但最让她生气的是,买了这些东西回家给父母,他们转手又会送给弟弟哥哥,甚至埋怨她,你花这个钱干什么呀,我们根本都不需要。

 

我问她,既然你父母都不需要,那你为什么还要买?

 

她苦笑着说,我也不想,可我停不下来,我就是要看看他们到底要把我买的这些东西怎么办。

 

可事实上呢,是我们在折磨自己。

 

每个被父母忽略的孩子,长大后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尽办法证明我比其他的孩子还要强,向他们证明你以前那样对待我是错的。

 

可这样的做法,是一把双刃剑,也没有让父母得到爱的表达,也对我们自己形成一次又一次的伤害。

比起打骂,孩子更害怕父母做这件事

 

03

我是被区别对待的那个

 

除了重男轻女现象外,容易被父母忽视的,还有中间的孩子。

比如姐妹中的老二,或者是三兄弟中的老二等,他们关注大的,呵护小的,因此自然而然对于中间的孩子也就忽略了很多。

 

因此,对于父母的偏心,其实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当爸爸妈妈的爱和关注,没有均衡地传达给每一个孩子时,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了实质性的伤害。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不患寡患不均,我不怕父母的爱少,我也不怕我们家里很穷,可令我很伤心的是,我是被区别对待的那个

 

在很多传统家庭里,很多父母首先是将大的资源投放在儿子的身上,而女儿则是作为一个附加的存在。

 

比起打骂,孩子更害怕父母做这件事

如果存在着三个以上的孩子,父母则是习惯性地去关注大的呵护小的,至于中间老二的存在,就有些尴尬了。

 

或许有些父母会想:我作为父母啊,我有点无力去负担。甚至当我们告诉父母偏心时,他们反而会觉得委屈,没有啊,我对你们都是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啊。

 

但事实上,那种被伤害的感觉,其实一直都存在。

 

 

04

 如何走出心理阴影

而当伤害已造成,我们如何去面对这种情况,如何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去让自己的生活,走向更加美好的方向呢?

 

今天,我们邀请了国内知名心理教育、父母教育老师薇薇老师来给我们提供一些建议:

 

1、我邀请大家,要去区分爱和关注。

 

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爱是一种感觉,关注其实是一个动作,他带来不同能量的感受和转换。

那偏心呢,就是我们对父母给予的资源投入,关注的不同而引起的这种被忽视、被抛弃、被伤害的感觉。

 

有的时候,人的心理问题其实有两大感觉,第一个感觉,就是一个被抛弃感,而第二个感觉,就是一个没有自我价值的、被否定的感觉,但其实这两种感觉都会带来伤害。

 

比起打骂,孩子更害怕父母做这件事

被抛弃和被否定,会让我们自己的内心产生一些不一样的信念,比如限制性信念。

 

那什么叫限制性信念呢?

 

对我们自己没价值的、没作用的,可我们又深深相信的,就是限制性信念。

比如之前我讲课的时候,曾邀请现场的学员们,对他们说:你要去跟自己去沟通一下,比如说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有些人,就会回答我,我是一个粗心的人;我是一个丢三落四的人;我是一个付出的人;我是一个爱运动的人,而这些对自我的定义,都是信念的一些底层呈现。

 

而很多被偏心的父母伤害的孩子,都有一些根深蒂固的限制性信念:

我不太有用,我做什么事情都不行,我没有弟弟妹妹好,我没有弟弟妹妹显得聪明,我没有儿子重要,我是女孩子,女孩子都是人家家的人,诸如此类。

 

它不但影响着我们当下的孩子,也影响著我们曾经是孩子的这一代的父母。

比起打骂,孩子更害怕父母做这件事

2、我邀请大家,要愿意去面对

当父母的偏心已经给我们造成伤害时,不要再去怨恨和质问,而是要跟自己沟通:他们已经这样偏心了,我还可以如何去对自己更好。

 

所有的心理老师、心理医生,甚至是教育学家,他们不断传达给学员的一个最真实的感觉,那就是爱自己

 

比如说一个女性,要问问自己,你愿意爱自己吗?

 

你让自己是美丽的还是快乐的?

 

你是愿意让自己在付出中、在别人的享受中、在不断地为别人考虑的过程中,去彰显自己的价值,还是可以悠闲地去喝一杯咖啡,去喝一杯下午茶,来享受自己生为女性的这份闲适和淡雅?

 

比起打骂,孩子更害怕父母做这件事

放下那些以前的委屈和不公平,让父母看到的是我现在长大了,离开自己,离开你们,我也可以活得很开心,甚至我们也不要一直去帮那个哥哥弟弟或者是被偏心的那个人。

 

事实上,很多父母偏心的那个孩子在成年之后,很大程度需要我们在经济上的支持和帮助,而这个时候很奇怪的是,我们又会无怨无悔的去帮助他,即使我们心里不舒服。

 

但我们真的没必要一直去证明给父母看,因为我们的人生,一旦超过十八岁就要为自己而活。

所以,我们一定要停下来,想一想我们在证明着什么,我们在纠结什么,而用这个力量,分一半出来,先爱自己,先让自己在内心平和和优雅,让自己能因为一杯咖啡而幸福,因为一件衣服而美丽。

 

而有了对自己的平和优雅和稳定的时候,才真正可以从父母的偏心、童年的委屈、成长中的打拼这种负面的力量挣脱出来,开始我们正向的、快乐的和阳光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