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奠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同胞

看官辛苦啦!傻大方小编知道你找“祭奠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同胞”这篇文章很久了,是否有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脚呢?


正文开始:





无论是多媒体音诗画交响音乐会《和平颂》,还是原创话剧《殇城》,昨晚在南京艺术学院举办的这两场演出,都由南艺师生原创,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发生80周年之际,祭奠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同胞。





纪念馆和栖霞寺的钟声萦绕《和平颂》





“和平颂——多媒体音诗画交响音乐会”昨晚在南艺南广场举行,这场由江苏省委宣传部、南京艺术学院主办的音乐会分为《安魂曲》选段、配乐诗朗诵《祭奠与和平》、原创多媒体交响合唱《和平钟声》等三个部分。





作为音乐会的主体部分,原创多媒体交响合唱《和平钟声》由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刘伟冬教授作词,庄曜教授作曲,作品采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南京栖霞寺的钟声,以现场装置钟的敲击进行回放,四个乐章围绕“钟声”展开。配乐诗朗诵《祭奠与和平》中的诗歌部分亦由刘伟冬教授撰写。





演出当晚,1213根祭奠烛火点燃,烛光与现场灯光辉映,点亮寒夜星空。南京艺术学院交响乐团、合唱团近300人的阵容肃穆出场,巨幅LED影像与近千平米的3D建筑投影多空间呈现,和交响乐、合唱、诗歌朗诵交织交融,借助数控多声道环绕声音响装置带来强烈的声场表现,共同演绎和平。





十张面孔七个角色灵魂拷问《殇城》





这部在昨晚登陆南艺实验剧场的原创话剧《殇城》,讲述了八十年前那场浩劫里作为一名普通人的人性纠葛。1937年冬,南京遭受日寇战火洗劫,七个逃生者在女教师程素华家的地窖中不期而遇,他们中有浴血突围的中国军人、惨遭凌辱的妇女、失去母亲的孩童、侥幸逃命的盗贼,还有一个身份特殊的日本医生野山。纵然战争摧毁一切,纵然难逃厄运,微弱的人性之光依然在黑暗中闪烁。八十年后,七个灵魂依然在徘徊,是什么让他们不能安息?是什么让他们一次次回到当年,一遍遍追问,他们在守望什么?





编剧采用一种新颖的跳跃式的时空构造,使得七个人物在八十年的漫长时空里来回穿梭,反复拷问自己也反复拷问所有观众的内心。业内人士评价:这不是一部展现历史的戏,而是一部追问人性的戏;这不是一部控诉野蛮和残忍的戏,而是一部质问与抉择的戏;这不仅是一部回望过去的戏,更是一部思考今天的戏;这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线性情节的戏,而是一部跳跃时空撕开灵魂的戏。





话剧一共有十位来自南艺的演员来分饰七个角色。在这种人多角少的情况下呈现了一种“多人一角”的表演方式,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里七名演员无缝衔接,多名演员塑造同一角色。





该剧导演、戏剧研究所所长导演钱态教授认为,话剧《殇城》是一段动荡不安的现实记忆,也是一次直逼人心的灵魂旅程。我们不在悲恸控诉中停滞,尝试站在八十年后的今天,构建一场战争与和平、生与死、人间地狱与灵魂居所的对峙。“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灵魂拷问与自我救赎,这既是该剧试图挖掘的东西,也是这个戏创排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