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售手工奶茶 原料难辨真伪(图)

小编来了!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说的是‘网售手工奶茶 原料难辨真伪(图)’,特意拿来分享给各位看官,如果你也觉得这篇文章不错,记得分享哦!


正文开始:





某网店奶茶包上的产品信息不全,包内原材料的保质期、生产日期界定不明确





某网店声称奶茶原料进口于世界各地,但未标注具体品牌等信息





近期,火爆排队的网红奶茶店一路刷屏,使得“奶茶热”逐渐蔓延到了线上,掀起了网上售卖“手工自制”奶茶的热潮。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网店提及的“手工自制”并非生产工艺是“手工”,而是提供独立包装的奶粉、茶叶,消费者需要自己动手制作。同时这些打着“手工”、“自制”旗号的分装奶茶,缺失了一些重要的食品安全信息。个别店主表示产品为“自产自销”,没有生产厂家等信息;有些则信息不全,例如声称奶粉来自新西兰,但产品标签并没有相关内容,消费者难辨真伪。





现状





线上奶茶店主推“工匠精神” 多数粉丝过万





小李平日里喜欢喝奶茶,但一些网红奶茶门店需要排队长达两个小时,让她“望队兴叹”。最近小李在某电商平台上发现了不少“自制”奶茶,被店家提供的漂亮奶茶图片所吸引,以为是包含“工匠精神”、通过手工制作出来的奶茶,点进去一看才知道,原来所谓的“手工自制”,是让消费者自己动手。





和小李一样被“手工自制”吸引的顾客还有很多。相较一次就能泡好的速溶奶茶粉,这些自制奶茶每包含有独立包装的奶粉、茶、糖包、珍珠包等原料,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取不同量的原料,冲泡成一杯奶茶。正是“手工”、“自制”等关键词,抓住了不少消费者的眼球,这些店铺“升级”成了线上网红奶茶店。





这些店有着不少的共性。北青报记者对比近10家粉丝过万的店铺发现,名称和产品介绍里多含有“网红奶茶”、“手工奶茶”、“自制DIY奶茶”等字眼,店铺的页面风格主打文艺风,“旅行的路上,有你,有我,有奶茶”、“又一杯奶茶在唇齿间无声无息地滑过,像春天的风”、“我们不止是卖一杯奶茶,更是喜欢一种慢节奏的生活”……





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客,这些店家往往会公布自己的微信和微博,多渠道营销。这些带有“情怀”的文字搭配奶茶产品,抓住了不少钟情奶茶的年轻人,店铺粉丝量、评论量都很高。其中,有一家奶茶店的粉丝达到了28万,单款产品月销售量1万多,而粉丝在1万至5万间的奶茶店单款产品销售量也有1000多。





这些走网红风格的自制奶茶店内产品都十分相似,品类集中在港式奶茶、日式烤奶茶、冻顶乌龙奶茶、茉香奶绿等口味。在价格上,单包奶茶的价格在5至10元之间,与线下一般奶茶店的价格差不多。





调查





声称避免同行竞争 商家对原料讳莫如深





北青报记者翻看多家网红自制奶茶店发现,奶茶包里的奶粉、茶叶、糖包等原材料都是单独采购的,但未说明原料的品牌等生产信息。以奶粉为例,店铺几乎全部声称是新西兰进口,但很少有店能直接说出是来源于新西兰哪个品牌的奶粉。





在有3.8万粉丝的“某可奶茶”淘宝店内,每款奶茶都有大同小异的介绍文字。奶粉的来源中,店家标注“新西兰进口奶粉,拒绝使用奶精不健康材质”。此外,商家还晒了一张仅露出盖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潍坊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公章的证明文件,图片模糊,未显示任何有关店铺的信息。





店内自制奶茶包里的奶粉包来源于哪儿?北青报记者以买家身份咨询客服,客服表示,奶粉是从新西兰进口的恒天然品牌,但因为同类产品竞争激烈,不想让同行知道,店内未在商品介绍里详细标注奶粉品牌。而就茶叶的来源,客服只是简短回复:“就是普通的红茶绿茶。”





这样的情况也存在于其他网红奶茶店,但很少有网店主动透露奶粉、茶叶的确切出处和品牌。在“北纬某茶饮”里,北青报记者一再追问奶粉的品牌,客服才回:“不方便透露。”“皓某家奶茶”客服回复:“奶粉是新西兰的,我只是售前客服,不清楚是什么牌子。”“苗某妖美食美客1号店”客服表示,奶粉来源于新西兰,但拒绝透露是什么品牌,称“如果奶粉不安全是进不了国内的”。





根据《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规定,进口预包装食品应标示原产国国名或地区区名(如香港、澳门、台湾),以及在中国依法登记注册的代理商、进口商或经销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可不标示生产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然而,北青报记者在上述奶茶包上并未看到“新西兰进口奶粉”的具体信息。





自称“分别采购” 部分产品缺失标签信息





由于各奶茶店详情介绍中均无实物图,也无产品包装上的标签信息,北青报记者逐一向店主提出要看实物包装图发现,产品标签信息参差不齐。奶粉、茶、糖分别采购,但在奶茶的外包装上却看不到他们的信息。奶茶店异口同声表示自己用的是“进口奶粉”,但在产品外包装上却没有相关信息。





在一家粉丝过万的“某茶手制奶茶店”,当北青报记者询问是否可以看一下产品标签信息时,店家称“我是自己手工制作的,没有产品标签”。在“某可奶茶”店提供的产品包装上,生产商的名字是“潍坊米可食品有限公司”,但在国家食药总局官网的“食品生产企业”数据查询中,却没有这家生产企业。对于这样的疑问,店主的答复是“我们其实是相当于‘贴牌’代加工”。





事实上,为了让消费者充分了解所购买的食品信息,《食品安全法》中明确规定,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标签应当标明下列事项: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成分或者配料表;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保质期;产品标准代号;贮存条件;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生产许可证编号等。





保质期和生产日期标注混乱 界定不一





奶茶包里有奶粉、茶叶和糖,保质期如何界定?北青报记者询问多家店主得知,尽管都是同类产品,但保质期却从3个月到12个月不等。“某小汐奶茶”的保质期为90天,在“某可奶茶”店,店主称奶茶的保质期为120天,即4个月。而“北纬某茶饮”的保质期则为12个月。





对于生产日期的界定也不一。“某可奶茶”称生产日期就是发货前一天,没有产品标签信息的“某茶手制奶茶”店主称,生产日期从快递发货当天算起。奶粉、茶、糖都是提前买的,生产日期从发货前算起,会不会出现未到保质期,奶粉等原料就过期的情况?对此,店主称奶粉都是新鲜购进的,不会出现过期。





专家观点





“贴牌”代加工让





消费者难辨真伪





中国食品产业评论员朱丹蓬说,网售奶茶店自称的“贴牌”代加工,虽然模式上无可厚非,但对于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却存在较多隐患,原料产地不明晰给消费者带来了追溯难度,消费者在购买时应加强鉴别。





朱丹蓬表示,所谓“贴牌”即A公司运营一个品牌,需要原料1和2,分别找到了生产商B和C,由其生产出原料1和2后,贴上A公司的品牌名称,整合到A公司销售。





对此朱丹蓬说,消费者能得到的信息仅仅是公司A的信息,如果公司A不提供原料真实的信息,对于消费者来说很难去追溯和辨别。“就像网售奶茶,说奶粉是新西兰进口,又说出于商业竞争不便透露品牌,其实就给消费者的辨别带来难度,或者说根本无法辨别。”朱丹蓬说。





而对于保质期长短不一,朱丹蓬认为这存在一定的噱头。“奶粉的保存其实是有着严格的依据和规范的,往往保质期越短,说明其对设备的要求和食安的要求越高。”而现有的网售奶茶保质期、生产日期标准不一。





朱丹蓬说,“的确有不够科学严谨之处”,并建议消费者购买后先尝一尝,确定产品口感没有问题后再饮用。“对于食品产业来说,既要有国家制定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也需要行业协会积极引导,加强企业自律和监管。”





本组文/本报记者 李梦婷 张小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