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看孩子的优点,激发孩子的上进心,才是专业的父母

点击右上方,关注学习蔡礼旭老师

把传统文化介绍给亲戚朋友像救火一样,

刻不容缓!

多看孩子的优点,激发孩子的上进心,才是专业的父母

作者:李柏映

来源:学习蔡礼旭老师(ID:xuexicailixulaoshi)

当孩子们有了善行时,比如说第一次帮助父母做事、第一次独立完成任务、第一次谦让、第一次礼敬尊长、第一次勤俭时,父母要怎么办?这非常关键。马上把这个善行加上快乐,对! 这样可以固化。如果没有这个环节,他这个行为会慢慢消退。比如我们发现,一二年级的孩子走路给老师打招呼,老师有两种反馈: 一种是老师回应,并及时肯定,孩子会打得越来越好,一直到小学毕业,形成习惯;有的老师对孩子打招呼很漠然,就像没有看见一样,最后孩子打招呼的行为越来越少,因为这个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确认,慢慢就退化了。孩子所有的正确的行为在小的时候需要有人帮助他形成心记忆,心有动力,这种动力一旦建立,其实孩子们的善行是很容易实现的。

以前我们做过一个关于饭前用餐礼的实验。孩子们要排队,给同学们打饭,然后举牌,再念感恩词,就这么一件事。每次助教小组做完以后,老师们肯定,真有礼貌!再做,再肯定。连续做了六天。第七天他们已经毕业了,家长来开会,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们不用组织,主动列队,主动去念感恩词。为什么呢?他觉得这样好,告诉家长我很有礼貌,看看,这是我刚刚学到的,我的礼貌做得很好。家长说孩子真棒,我们也肯定孩子做得好,这个孩子的礼貌就会坚持得很好。

 

教育非常强调三个字:慎于始,第一次要特别重视。第一次是记忆的产生点,这个点一旦产生就会持续。教育家们谈道:“只有在集体和老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所以,作为家长如果您想慎于始,首先看到孩子的什么?优点,激发他的上进心。他的这个行为会再次出现,好习惯因此就养成了。孩子做三件事,两件做好了,一件没有做好,这个时候您要去看哪一点?好事。把这两件好事先固化下来。这些小的行为,久而久之形成惯性,就变成好习惯。这种小善持续变成大善,大善就是志向。志向怎么来的?就是积善成志。哪些善?一个一个小事, 倒一杯水、礼敬老师、帮老师擦黑板、给妈妈拿一下拖鞋、帮别人递把伞,全是小善,点点滴滴,到最后,孩子小善变大善,古人告诉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为什么?因为小善会推动大善产生。大善和小善在行为动作上有差别,可是在心理上是一样的。虽然善很小,可是在心上结了非常重要的记忆,今天能在家里能为妈妈倒一杯水,明天就愿意帮妈妈拿行李,它们是一致的。不要看行为有多小,要注意行为背后的那颗心,事小心大,这些小处您一忽略, 大善就不产生了。所以,没有突然出现的大善,没有突然出现的志向,也没有突然出现的好孩子。不能着急,一点一滴去关注每一个小细节,别看事,看心,看孩子每个善心的启动,及时发现。所以,眼中能看见小善,那是专业的父母。

 

您能不能回忆起孩子每天生活中的小善?不要一回忆就是我的孩子上学期考第六,这学期考第三,作为母亲要用心。

 

有的家长孩子做好了,没有任何肯定;孩子做错了,一定要挑出来,而且要把做错的地方无限地放大。家长认为他做好是应该的,坏的正是我要纠正的,这是一种阅卷式思维。阅卷式思维不适合孩子行为成长,答对的地方打个√,答错的地方会画个大×,往往忽略了孩子那些正确的行为。最终正确的行为会越来越少,错误的行为他会逃避。他不是逃避那个行为,他是在逃避那个行为所带来的痛苦。就像前面举的例子一样,她不是逃避跳绳,是逃避跳绳给她带来的自卑。

 

可是,这么做孩子可能还是不懂道理啊!这样想又是成人思维,小孩子的成长是怎么回事?他从小先是塑造,形成一种自动的心理记忆循环,他带着塑造好的品格去读大学、工作,后来会拿来用,用了就会受益。等他人到中年以后,突然明白了,原来这些都是母亲教的啊!最后才明白道理,悟在后面。先形成习惯,行而后知。

 

有一个孩子小的时候,妈妈是一个热心肠的人,每次自己家里种的水果熟了,马上摘一小碗说:“儿子,给隔壁的二姨送去。”儿子端着碗去了,“二姨,吃我们家的杏子。”二姨说:“真好,谢谢你妈妈!”孩子就记住了。后来参加工作了,每次回老家一定把老家的杏子摘下来给同事带上点。谁教他的?小时候,一种惯性的传递。

 

古人说“十有五而志于学”。为什么十有五就可以志于学?因为前面十五年积了足够的善。带着这种善去做事,三十而立,三十岁就可以为社会服务了。又服务了十年,到了四十岁,回头一看, 哦,原来如此。

摘自《教子有方:家长必读的十六堂国学课》(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没有无缘无故出问题的孩子,只有不明不白的家长!)

多看孩子的优点,激发孩子的上进心,才是专业的父母

李柏映著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11年10月第一次印刷

定价:30.00元

【世知东方书店】微店、淘宝店铺直销

直销价:18.00元

新书已上架,欢迎选购!

多看孩子的优点,激发孩子的上进心,才是专业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