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互联网+金融来了,我却越活越糟糕?

为什么互联网+金融来了,我却越活越糟糕?

自互联网+金融兴起以来,普通人最大的便利就是,贷款比以前方便了。以往手上急需用钱一般找朋友、亲人借钱,再不济“合理”利用一下信用卡。现在手机下载一个app,钱马上就到手里。可是,生活真的有变的更好吗?

为什么互联网+金融来了,我却越活越糟糕?

相信借贷、信用卡还款超过3家的人听到这里只得苦笑,背上各种债务,每个月工资到手就没了,还有好些钱只能一直滚下去,怎么可能好的起来。借贷让人痛苦,但不借钱就生活不下去,为什么会沦落到这幅田地?

为什么互联网+金融来了,我却越活越糟糕?

我们这里不想装作道貌岸然的谴责大家为什么不遏制自己的消费,年轻人有太多地方需要花钱这是事实。但生活好不起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拿一个我们最爱与之相比的国家,美国来讲,大部分美国人存款都不超过1000美元,他们就是生活在一个信用卡的借贷体系当中,先消费、后还钱,是他们的认知,很少有储存习惯。

为什么互联网+金融来了,我却越活越糟糕?

美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了一种小额贷款,叫发薪贷,指的是一至两周的短期贷款,借款人承诺在自己发薪水后即偿还贷款.如果到期无法还清贷款本金和利息,可以提出延期。这其实就是一种小额便捷的现金贷。可是发薪贷的初衷是让工薪阶层在薪水发放之前短期周转,结果很多借款人却根本周转不开。

原来,大部分借款人借款之后并不是应急,反而会支付那些经常性的账单:包括水电费等账单、食品、房租、汽车和各类抵押贷款。用来“支付经常性账单”恰好意味着,这些借款人很可能还不上这些小额借款,还会因此东挪西凑去还上一期的借款。

为什么互联网+金融来了,我却越活越糟糕?

虽然人家说王健林欠了200多亿都不愁,你欠20万愁的跟什么一样,凭啥?就凭王健林欠的钱是用于投入生产,能够给他带来更多的收益,偿还欠款后还能获得回报,这是做生意、投资必要的资金杠杆。而我们借了钱,如果智能用于支付经常性账单,无法抽出剩余的价值去投入再生产,永远只能死循环。

欠钱不可怕,可怕的是每月拆东补西极度没有安全感,工作更是手停口停,不敢失业,不敢冒险,每个月都为了账单打工,很难让自己有更多选择的机会。

互金投资手记

·有趣 ·有料 ·有干货

·温度 ·深度· 有态度

为什么互联网+金融来了,我却越活越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