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学范式告别曼昆?“ALL版”《经济学》迎接新挑战

本文原载于《经济观察报》。“ALL”是Acemoglu、Laibson、List(阿西莫格鲁、莱布森、李斯特)的缩写。

新经济学范式告别曼昆?“ALL版”《经济学》迎接新挑战

一、经济学教科书的演进史

经济学教科书的推陈出新,一直是经济学界的大事。一般认为,现代经济学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奠定现代经济学的基本体系。斯密这本书一出版就引起轰动,洛阳纸贵。此后的几十年里,《国富论》既是认识经济学的入门读物,又是钻研高深经济理论的重要参考,总之是学习经济学的不二之选。

斯密身后的数十年里,虽然他的弟子写出各种阐释《国富论》的书,也有李嘉图出心裁地在方法论和价值论上作出创新,但并没有一本书能彻底取代《国富论》的地位,一直到小穆勒出世,集李嘉图、马尔萨斯、萨伊等诸前辈所长,折中协调、谨慎推进,写出《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终于取代《国富论》成为新一代的经济学教科书。

新经济学范式告别曼昆?“ALL版”《经济学》迎接新挑战

亚当?斯密

数十年光阴一晃而逝,后一代学者已与斯密拉开距离,更多地从穆勒那里直接汲取思想。在此期间,欧洲各国都发生了所谓的“边际革命”,为经济分析提供新的工具。1890年,剑桥经济学家马歇尔出版《经济学原理》,用边际分析的方法重写了一遍经济学,看起来与今天的“微观经济学”已极为近似。

《经济学原理》在上世纪初一统天下。要读到下一代教科书,读者还需等上半个世纪。期间发生了影响全球经济的美国大萧条。凯恩斯的《通论》有力地解释了大萧条的成因,风靡学界。1948年,有“最后的通才”美誉的麻省理工学院青年学者萨缪尔森出版了巨著《经济学》,将马歇尔传下来的分析方法命名为“微观经济学”,将拓展后的凯恩斯理论命名为“宏观经济学”,两者构成现代经济学的两翼,合起来就是《经济学》。

萨缪尔森《经济学》影响太大,被翻译成数十国文字,发行量超过千万,陆续修订了二十多版。中国最早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学者,无人没有读过萨翁《经济学》。经济理论在不断进步,《经济学》不断修订中试图包容新兴的理论,但渐渐显得有些勉强了。学界一直期待有一本能够全面取代《经济学》的教科书出现。有出版社出巨资悬赏好的教科书方案,最终哈佛大学曼昆教授的方案赢得了评委的青睐。很快,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出版了。

新经济学范式告别曼昆?“ALL版”《经济学》迎接新挑战

格里高利·曼昆

在《经济学原理》中,曼昆开宗明义地提出了“经济学十大原理”,这也是他对经济学知识体系的根本总结。十大原理有七条属于微观,三条属于宏观,涉及了选择、成本、边际、激励、生产率、通货膨胀乃至菲利普斯曲线等最为重要的一批经济学概念。深刻理解这十大原理,也就基本掌握了当代经济学的基本脉络。

二、寻求新的研究范式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在1997年出版,广受欢迎,不到二十年已更新到第七版。在这期间,也有不少学者尝试用各种方法写过各种层级的经济学教科书,可没有哪一本比《经济学原理》更受好评。按照过往经验,经典教科书总能畅销半个世纪,然后才会被新一代教科书所取代。

谁都没有想到,现在有一本全新的《经济学》面世,曼昆《经济学原理》突然面临强有力的挑战。这就是阿西莫格鲁、莱布森与李斯特合著的《经济学》。这三人都是当下红得发紫的经济学家,也都已在多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被认为是未来数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理所当然的候选人。

新经济学范式告别曼昆?“ALL版”《经济学》迎接新挑战

阿西莫格鲁、莱布森与李斯特合著的《经济学》

回顾历史,从斯密到萨缪尔森,都是非常罕见的“通才”,对经济学诸多领域都有极深的了解。同时他们也有包容折中的气质,可以构建起宏大的理论体系,尽可能容纳不同的学术观点。曼昆的教科书,从理论体系的创新性来看,并没有在萨缪尔森的基础上走出太远。但是曼昆的包容性更好,尽可能地吸纳了后来的研究成果,并且写得深入浅出。但亦有学者抱怨,曼昆的书太繁琐,不清晰,也缺乏鲜明个性。

这本三人版《经济学》一出世,就显得有棱有角、个性十足。三位作者的视野应该远远超过单独作者,而且这二十年来经济学研究成果呈现井喷,实在有太多应被吸纳的新成果。出人意料的是,三人版《经济学》比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还薄了许多。仔细一读,《经济学》确实增添了大量三人自身的研究成果,但同时也删减了大量经典内容。也就是说,三人都认为那些内容不再是探索未来经济学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删去教科书里的经典内容,比补充内容需要更多的勇气。

他们三人没有抛出曼昆式的“十大原理”,但也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三个浑然一体的主题”,分别是优化、均衡和经验主义。这并不是平行的三块内容,而是相互关联的一种经济学方法论。其中优化是研究手段,均衡是认知框架,而经验主义则是评判理论的重要标准。在这三点中,优化与均衡都是马歇尔时代提出的概念,早已融入经济学研究的各个方面,不算新奇。

但把经验主义置于核心地位,这是前所未有的情况。近二十年来,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取得非常大的突破,方兴未艾,并反过来对经济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李斯特等人,也正是这股潮流中引领方向的学者。现在三人版《经济学》不但把经验主义的问题明确提了出来,而且将其置于方法论核心地位,引人深思。

以后的经济学者,再也不可能像前辈一样满足于用一支粉笔在黑板上推导出大量的复杂公式。现在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非常多的数据,而经济学家正在探索更多发现数据、生产数据的方法。不断地寻找数据,在电脑上分析数据来检验现有理论,必定成为未来经济学家的重要工作方式。三人版《经济学》认为,从经济学读者的第一步起,就需要培养这样的观念。

三、经验主义的意义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无疑是写给美国学生的,书里充斥着美国税收的细节,美联储的运作模式等,即使习题里也到处都是浓郁的美国文化。二十年前,全球化的浪潮已经开始,但远没有今天大家感受到的那么剧烈。曼昆写书时一直遵循“美国中心主义”理念,想想也无可厚非。

但今天美国的大学里,不管老师还是学生,非美国出生的人口都已占到相当比例。例如三人版《经济学》作者之一阿西莫格鲁,就是个土耳其经济学家,在英国接受教育,毕业后来美国当教授。另一个作者李斯特虽是美国人,但热衷于跑到世界各地做田野实验,足迹遍布非洲、拉美和印度。所以现在每个经济学学生更可能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也都对更大的世界充满好奇。

三人版《经济学》抛弃了曼昆的“美国中心主义”,广泛引用世界各地的案例来验证理论,这也是经验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过去,尽管经济学家对理论模型充满自信,旁观者总有几分怀疑,“美国发明的理论,置于其他地方是否仍然适用?”三人版《经济学》因此删减了许多抽象理论,而将在世界各地都通过检验的理论置于最核心的地位,极大地增强了经济理论的说服力。

经验主义导向的范式,另一个特色是大幅度增加了长时段经济发展变迁的论述,而这正是曼昆书里较为薄弱的环节。曼昆本人是倾向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家,更关注短期经济波动而非长期经济增长。美国已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也并非日常考虑最多的问题。可放眼全世界,经济增长无疑仍是当前世界最关键的经济问题。近年来,经济学家开发出许多新工具,可以衡量和测算一些过去难以测算的变量。这些技术进步使得长期经济增长的章节在全书中特别引人瞩目。

除此之外,三人版《经济学》里还补充了大量社会经济学的问题,探讨了非理性行为、性别对决策的影响等,非常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研究在过去被认为是鸡毛蒜皮的小问题,与经济学的核心框架无关。但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经济学家在这些小问题上积累了丰富知识,开始对经济学的主干核心产生影响,不同领域的重要成果开始被相互借鉴。

正因为这三位学者都站在经济学研究的第一线,不遗余力地推动多个方向的经济学范式转换,他们才有勇气写出这样一本《经济学》,可以果断抛弃一些经典却又陈腐的内容,用鲜活的、发展中的学术成果来替代。

他们的勇敢尝试意味着经济学的学习也应该有所改变。过去的经济学家曾表示,一项再好的学术成果,从发表到被教科书采纳也需要二十年以上的时间。但在今天,这个时间被大大缩短。三人版《经济学》是否能取代曼昆《经济学原理》成为新一代教科书典范已不重要,它的出现,意味着我们要放弃“经典化”经济学的习惯,适应经济学范式高速变化的现状,随时迎接经济学理论和经验研究的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