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不简单》重读彼得·林奇丨周末读书

阅读彼得·林奇还是十几年前的事,当时对这位美国富达公司麦哲伦基金的经理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他强调日常生活经验有助于股票投资。譬如,你可以通过对家门口百货店或餐饮店业务兴旺与否的观察,来选择这家公司的股票。对大多数无缘调研上市公司又重视基本面的投资者来说,这可是个福音。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又重读了几本林奇自己写的以及别人写他的书,发现有许多过去没有注意的地方。

《投资不简单》重读彼得·林奇丨周末读书

勤奋的兔子 

首先是林奇非常勤奋,他每月走访公司40-50家,一年五六百家,当然这是《新金融大亨》的作者约翰·雷恩的调查结果。而在《战胜华尔街》一书中,林奇于1982年曾回答电视台主持人什么是他“成功的秘密”时说:“我每年要访问200家以上的公司和阅读700份年度报告。”不管怎样,数量相当惊人。林奇不仅调研美国的上市公司,而且还到海外寻找好股票,他曾坦言:“除了约翰·坦普顿,我是第一个重仓持有国外股票的国内基金经理。”

在1985年9月中旬的一次国际调研活动中,林奇用3周时间调研了23家上市公司,收获颇大。他在瑞典去了该国最大的公司沃尔沃,而瑞典惟一的一个研究沃尔沃汽车的分析员竟然没有去过该公司。当时,沃尔沃的股价是4美元,而公司的每股现金也高达4美元。林奇的妻子卡罗琳也到了欧洲,但他们俩却不能同去威尼斯,因为那儿找不到一家值得拜访的上市公司。林奇的痴迷可见一斑。

结婚20年,林奇只度过两个专门假期,他曾对约翰·雷恩回忆其是如何度假的:“我去日本,5天的时间考察公司,在香港见到卡罗琳,于是我们在中国逗留了大约两三天,然后我考察曼谷的公司,又在曼谷观光,接着我飞往英格兰,在那里考察了三四天的公司。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卡罗琳肯定不会认为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也许他们有契约吧,1990年年中,林奇告别了麦哲伦基金,解甲归田了。

林奇在位期间,一些数据让人惊讶:他一年的行程10万英里,也就是一个工作日400英里。 早晨615他乘车去办公室,晚上715才回家,路上一直都在阅读。每天午餐他都跟一家公司洽谈。他大约要听取200个经纪人的意见,通常一天他要接到几打经纪人的电话,每10个电话他大约要回一个,但一般只交谈90秒钟,而且还好几次提示一点关键性的问题。他和他的研究助手每个月要对将近2,000个公司检查一遍,假定每个电话5分钟,这就需要每周40个小时。 

 “事后诸葛亮”的概率是10%  

第二个让我惊讶的事情是林奇买卖股票奇多且奇快。林奇大约有1,400种证券,其中最大的100种代表着一半的总资产,最大的200家代表着2/3的总资产。在一个普通的工作日,他的交易大约是买进5,000万美元,同时卖出5,000万美元,也就是说,他每天卖出100种股票,也买进100种股票(三位交易员负责),而且林奇的交易只有不到5%是大于1万股的: 

“在我买的股票中,3个月中,我仅对其中不到1/4的部分感到乐观。因此,如果我碰到了10种股票,我会愉快地把10种都买进来,然后再进行调查研究。也许随后我不喜欢其中的几种,但我会继续持有我喜欢的几种,增加它们的量。”

林奇的投资组合永远都在变,许多证券仅保持一两个月,他觉得自己的工作越出色,周转率就越高。这又是一个逆反投资的例子,许多专家都批判股市出现的高换手率是投机高涨的数量表征,许小年就曾通过中国股市和美国股市换手率的比较,指出前者严重投机。 

这也难免,一般的投资专家最多同时经营20-30种股票,林奇投资数千种股票,确实匪夷所思。也许有人说,是由于麦哲伦基金规模巨大,林奇才能这么做。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在1977年,林奇担任麦哲伦基金经理的第一年时,1,800万美元的盘子组合,包含了41种股票,但换手率是343%,而且其后三年的换手率都达300%。林奇对此的解释是麦哲伦对新客户封闭买进,却遭到大约1/3的赎回,他为了换股不得不抛老股票。 

1981年麦哲伦基金是1亿美元。1982年林奇被称为“过去10年中最成功的共同基金经理”,取得了305%的收益率,麦哲伦成了一只4.5亿美元的基金,在3个月内,他购买了166家股票。1983年中期,林奇的投资组合中有450只股票,而年底就达到了900只,资产升值至16亿美元。如此多的股票组合,是否会成为一个指数基金,从而由“主动型基金”变成“被动式基金”而无法战胜主场?林奇认为绝不会如此。他举例道,在900只股票组合中,其中700只股票的资产总和还不到基金总资产的10%。 

那么,为什么要少量持有这点头寸呢?林奇的解释是:(1)公司本身盘子非常少,即使他持股达到投资上限(总股份的10%),其总量也极少;(2)他也不能确信这些公司是否真的值得投资。而买这点股票,只不过是为了解公司情况提供方便罢了。这是一种很新颖的思路:“投资之后再进行调整。”若调查觉得好,就加码买进,不行就抛掉。一般来说,林奇“事后诸葛亮”的概率是10%,也就是他考虑十家公司后,会对一家公司真正感兴趣。 

《投资不简单》重读彼得·林奇丨周末读书

所有的流动性都不会拯救你 

第三个让我惊讶之处是林奇如何选择重仓股。林奇是基金经理,当然要组合投资,可他更看重重仓股对基金的贡献。他说:“如果你有五种股票,三种下跌75%,一种上涨了10倍,一种上涨了29%,那么,这五种股票仍然会令你干得很出色……因为这么去做,你在上涨10倍的这种股票上赚足了钱,远远抵消了你那些下跌50%、75%甚至90%的股票所带来的损失。”

在选股方面,林奇和巴菲特一样,讲求常识,对高科技股一般不碰,碰了也不那么成功。不过,在选择时机上,他并不遵循“常识”,20世纪80年代初,股市对汽车工业不景气反映恶劣,尤其是美国的第三大汽车厂商克莱斯勒被预期破产,股价只卖2美元,林奇却开始看好汽车业,他先调研了福特公司,但发现克莱斯勒更好,单单公司有超过10亿美元现金这件事就至少使它两年内不会破产。于是,1982年春夏之交,他大量吃进克莱斯勒股票(整个麦哲伦基金的5%的资产),这是证监会所允许的最大持股比例,按林奇的说法,如果法规允许的话,他会把基金资产的10%-20%都放在该公司上。 

克莱斯勒股票后来快速上涨,林奇又在福特和沃尔沃上建仓,一直到这3只股票价值占麦哲伦总资产的8%,加上绅宝和丰田,汽车股作为一个板块,占到基金总资产的10.3%。在整个1984年,林奇一改从前频繁交易的做法,坚持买入—持有战略,基金的前10位股票的数量一直没有多少变化,其中就包括上述5只汽车股。最终,林奇从福特和克莱斯勒两只股票上分别赚了超过1亿美元的利润,加上从沃尔沃赚的7,900万美元,造就了麦哲伦基金出众的业绩。 

重仓股容易出现流动性问题,尤其是小盘股。但林奇不这么看。要找能成长3倍乃至10倍的股票,道琼斯指数股比一般小公司难多了。小盘股确实“交易稀薄”,不一定能在5天内买入或卖出,可是林奇认为做股票就等于找对象,易于离婚不是好理由。“如果你一开始就作出了明智的选择,就不要想着放弃。而如果不是这样,无论如何你都会一团糟。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流动性都不会将你从痛苦和磨难中拯救出来,并且很可能因此而失去一大笔钱。” 



作者:张志雄V

来源:雪球

《投资不简单》重读彼得·林奇丨周末读书


《投资不简单》重读彼得·林奇丨周末读书

《投资不简单》重读彼得·林奇丨周末读书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立享新人大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