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呆你:半个世纪前的“医疗互联网思维”
或者添加公众号fsyys8888关注
正文开始:
我在复旦大学给本科生开始了一门课程《近代中国医学人文历史》。
我会给学生们讲一些近代的或者建国初期的医疗小故事。我想用故事带着学生们玩穿越,看看我们前人的工作,看看他们的医疗服务理念。
故事之一
1932年初秋的一天,下午
2
时,上海二马路上的正威大药房里,总经理发了大脾气:刚刚连续接了两个客户电话投诉,中午接走的处方,这会儿药还没收到。
总经理把“接方送药部”负责人叫来劈头盖脸臭骂一顿:怎么回事?你们是要做坍掉我们药房的牌子么?脚踏车坏了两辆?那就买新的!今天这两单你们坐黄包车去送!赶快去!
三十年代,上海滩的各家药房,都已经普遍开展了“接方送药”服务。那家正威大药房,在开业之初就设立的接方送药部,电话是
91698
。他们承诺,一经接电,立即差人上门取处方,日夜均可配药,配好之后,马上就送到府上,不论远近、不论售药多寡,概不收取“快递费”。
顺便说一句,那个时期,无论在诊所还是医院看病,医师开具处方后,病人大都在院外药房配药。就是如今所谓的“医药分家”。
(四十年代的处方。当时很多医生的处方都是药房赠印的,印有药房“接方送药”的服务电话。)
故事之二
1941年夏天,上海一家小型私人医院里,王医师抓起了电话:“喂,国华化验所么?我这里有个病人的血液和小便要做化验,你们快来取!”
不一会,一个穿着印有“国华化验所”汗衫的小伙子,汗流浃背地奔了进来。王医师板着脸说:“出报告一定要快!不然,下次我就找巴斯德化验所!不做你们生意了!”“是是!一定快!多谢您关照!”小伙子不住地点头哈腰。
民国中期,上海滩的私立医学检验中心逐渐兴盛起来。出报告的时长,是竞争的核心价值之一。各家化验所普遍开展上门收取标本和递送报告的服务。后来,竞争进入白热化,还纷纷推出免费检测血型等各种服务。
(40年代上海程慕颐私立医学化验所的一份报告单。这单检查生意,是从当时上海协和医院林兆耆医生那里接来的。)
故事之三
1952年春日的下午,上海一家公立医院的门诊部里,发生了一点小小的不愉快。
一位中年男子想挂个内科复诊号。预检挂号处的工作人员问:“你预约复诊了么?”男子说没有。工作人员说:“那没办法,您想要复诊,必须提前预约,下午的复诊已经约满。”男子急了:“我是干部!”“干部也要预约。”工作人员平静地回答道。
在建国初,很多公立医院严格执行复诊预约制。患者可以在就诊时预约下一次门诊的时间,也可以通过电话预约复诊。
今年
9月起,北京试行“挂号新政”,部分医院开始“非急诊全面预约挂号”。我看到有公众号小编就此评论说:“北京开始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很想笑,越是不学历史越敢吹。这是前人吃剩下的螃蟹壳好不好
…
(五十年代初,上海一家公立医院门诊券的背面,印着“电话预约挂号办法”。其中的文字表达有点啰嗦,反正意思是很明确:你不预约挂号,就不可能让你愉快地看病。)
故事之四
1953年下半年的一天,北京的刘阿姨一大早就赶到同仁医院看眼睛,她担心排队挂号交钱的人太多。
不过那一天,有些不同。工作人员给她一张空白就诊单,填好后就引导她直接去候诊室坐着。很快,有穿工作服的小姑娘来到她面前:“大婶,我是同仁医院流动挂号处的,您把挂号费和门诊证给我,我给您去挂号。您在这里候诊就成!”不一会,小姑娘就挂号好回来了,还把找的零钱还给了刘阿姨。
我很想穿越过去恭喜这位刘阿姨,祝贺她成为中国第一批在公立医院中享受到“移动挂号”与“移动支付”服务的患者。
1953年,中国大城市的大医院中,开始出现“三长一短”现象:挂号时间长、候诊时间长、取药时间长,就诊时间短。针对这种情况,当时的医疗界也是动足了脑筋,采取了一些措施。其中很多做法,对如今的我们是有启示意义的。
(1953年北京市医院管理工作资料汇编中,记录了同仁医院“流动挂号”的做法。这种做法坚持起来确实比较难,但是,这是我们前人的一次有创新精神的尝试。可惜,后来,关于挂号的创新精神,大多只被中国的黄牛们继承了。)
结束语
我跟学生们讲: 如果前人有电脑,他们能做得比我们好
虚心向历史学习,我们才有可能跟上并超越前人的思想。
- 进军智能医疗领域:联发科Sensio智能健康解决方案60秒全面体检
- 平局|特朗普惊呆:昨天,四万多美军不知去向离奇失踪,这仗还
-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特应性皮炎诊疗中心落户哈尔滨市儿童
- 惊呆 | 妻子与情人合谋杀夫抛江,未料半月后亡夫漂回...
- 看点|专访美敦力全球CEO:在中国推进价值医疗 我们得更紧迫些
- 打通商保后,医生集团能从高端医疗变成大众医疗吗?
- 第三届野马招募社会志愿者、医疗志愿者、摄影志愿者
- 推动中国产业制度与世界对接,医疗注册人制度开创自贸区开放创新
- 女子重度抑郁发作带儿子轻生致其溺亡 被判强制医疗
- 2017未来医疗100强论坛在京举行